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福全 《天津中医》2001,18(4):52-53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中风148例,按风阳痰火,痰淤阻络,肾虚血淤并气虚血淤四型论治,结果基本治愈24例,显效38例,好转7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5%。对其病因病机,分型与分期,治疗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对中风急性期开窍治疗的方药,剂型的改进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笔者临床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护理观察消渴病患者 37例 ,收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次。1 口渴的护理烦渴多饮是消渴病患者临床主症之一 ,护理中可采用中药煎水代茶饮的方法以清热、生津、止渴 ,必要时可针刺肺俞、少商、鱼际等穴 ,或耳针取内分泌、肺渴点等穴针刺之。具体而言 ,上消 (燥热伤肺 )者给予鲜芦根、鲜茅根或天花粉、金银花等水煎液 ,中消 (胃燥津伤 )者给予蕃茄、石斛、萝卜、麦冬、山药等水煎液 ,下消 (肾阴亏虚 )者给予枸杞子汤、鲜生地汤等。同时 ,忌服各种含糖饮料、口服液及酒类。2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的关键 ,严…  相似文献   

5.
张立华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21-21,23
目的: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5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愈18例,占33.3%,显效22例,占40.7%,好转11例,占20.4%,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能够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名“卒中”,系现代医学中脑血管意外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本病经过救治之后,常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偏瘫、语言不利或口眼歪斜等。笔者在日常诊疗中颇有体会,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先兆系缺血性中风的前驱期 ,如能及时预防和治疗 ,可防止中风的发生。近几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先兆 64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4例中男性 34例 ,女性 30例 ;年龄 41~ 5 0岁者 1 0例 ,5 1~ 60岁者 35例 ,61~ 70岁者 1 1例 ,>71岁者 8例 ;病  相似文献   

8.
混合性中风即脑出血并脑梗死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 ,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类患者 1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混合性中风患者 2 1例 ,均急性起病 ,病情多在 2~ 2 4h达到高峰。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11例  相似文献   

9.
周羽  祝萃 《光明中医》2016,(16):2312-2314
目的对初诊2型消渴病病人发病特点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进行分析,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等因素与患病及辨证分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14年9月19日—2015年7月20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入院的122例初次诊断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资料登记,记录其临床发病特点、饮食运动习惯、家族史、疾病发现方式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消渴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或兼血瘀53例(43.4%)、湿热困脾或兼血瘀30例(24.6%)、无症状25例(20.5%)、阴虚燥热8例(6.5%)、阴阳两虚或兼血瘀6例(4.9%)。研究对象中87例(71.4%)偶然发现糖尿病,35例(28.7%)因怀疑患糖尿病而就诊。68例(55.7%)有糖尿病家族史,85例(69.7%)体重超重或肥胖,88例(72.1%)平素嗜食肥甘厚味,79例(64.8%)平日不参加运动锻炼,这些因素与中医分型中的湿热困脾或兼血瘀证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发病与年龄、家族史、嗜食肥甘厚味、少动、超重或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初诊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人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2组,都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辨证分型治疗中风85例121500辽宁省锦西炼化总厂职工医院乔宦琏笔者辨证分型治疗中风8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性别:男57例,女28例。年龄:41~50岁10例,51~60岁30例,61~70岁25例,70岁以上20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反复发作的鼻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其中男19例,女卫卫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5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30例病人均反复发作鼻衄(均无血液系统疾患及外伤),外感者5例,饮酒、嗜食辛辣食物者6例,情绪波动者3例,多数原因不明。1.2治疗方法1.2.1急性期在明确其出血部位后,给予明胶海绵蘸1%盐酸麻黄素和药棉行局部压迫,较重者用纱条填塞,必要时合并后鼻孔填塞,口服抗生素,并静脉滴注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C等止血药物。1.2.2中…  相似文献   

13.
<正> 笔者从1990年11月~1991年11月,采用以望舌为主,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女41例,男17例;年龄:平均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以来,我们对110例缺血性中风病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痊愈48例,有效30例,显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近98%,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归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近年中医对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期)治疗诸多医家基于对缺血性中风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认识,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多分为阴虚阳允、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元气衰虚等辨证施治。黄承才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分3型辨证治疗:肝阳上亢型(26例),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总有效率88.5%;风痰阻络型(28例),用导痰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88…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28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姣兰  周莉 《山西中医》2001,17(5):21-22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28例,与单用西药治疗28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95%的可信区间为76%~99%);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1%(95%可信区间为67%~9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采用秩和检验,uc=2.090,P<0.05).  相似文献   

17.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维持原来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散 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总结,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消渴病患者日渐增多。本文对93例消渴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