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道路交通伤群体伤紧急救治中医师组织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模式。努力提高群体伤的救治水平。方法:通过回顾唐山市第二医院200406-01 T00:00/2006-05-31 T21:59止急诊科接诊的52起601名群体伤救治的病历资料,分析急救中救治体系的运作不足,提出完善的救治管理模式。结果:总体救治效果满意。结论:完善的医师组织管理体系是骨科医院急诊交通群体伤救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45-2846
将我院60例重度闭合性腹部交通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诊治,给予观察组急诊一站式诊治,对比其救治情况。结果对照组急诊检查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救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对照组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给予重度闭合性腹部交通伤患者急诊一站式诊治后,可有效改善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多发伤135例急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救治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以来135例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5例患者抢救成功107例,抢救成功率为79.3%;28例死亡,病死率20.7%。结论早期迅速诊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积极有效的抗体克治疗措施,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一体化模式缩短了多发伤患者救治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门市中心城区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生规律、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效果。方法:对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 092例AIS≥3分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资料显示受伤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受伤原因排第一的是道路交通伤,受伤部位及病死率最高的是颅脑外伤和多发伤,存活出院1 007例,死亡85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后,争取救治时间,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改进急诊救治模式,创建生命绿色通道,形成高效快捷的急救路径,对颅脑外伤和多发伤等实施紧急的专业化治疗和护理,可缩短检查和术前准备时间,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2382例急诊交通伤害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急诊交通伤害病例的特点,为交通伤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急诊首诊的交通伤害病例23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交通事故伤员就诊率以10~12月居高.高峰时点有三个,分别是7:00-9:00、16:00-23:00、0:00-1:00.重伤和致命伤的原因以颅脑损伤和多发伤为主.结论 交通伤害的时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颅脑损伤和多发伤是重伤和致命伤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提高交通伤害的急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2例中,抢救成功89例(87.3%),死亡13例(12.7%),其中现场死亡1例,回院后1 h内死亡7例,2 h内死亡1例,2 h后死亡1例,死于中重度休克和严重多发伤。结论:及时、合理、科学的院前院内急救措施,具备熟练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是保障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5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123例为对照组,以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的161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急诊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8例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既往的专科救治模式,观察组(n=58)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院内急诊时间、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入院2周损伤严重程度、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早期病死率及休克、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急诊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入院2周的损伤严重程度均较抢救前明显减轻,并且观察组入院2周的轻伤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伤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显示,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以严重胸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提高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可尽快启动确定性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方法,提高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5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治疗144例,死亡31例,死亡率为17.71%。结论 B超、CT检查是腹部外伤的有效诊断措施;仔细查体并认真了解患者伤情、诊断性腹腔穿刺、"绿色通道"等是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的最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站式”护理模式对急诊卒中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急诊科接受救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实施的急诊护理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模式的40例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启用“一站式”护理模式的40例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NHI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DRRT(入院-入抢救室时间)、DCT(入院-会诊时间)、DLECT(入院-实验室检查完成时间)、DCRT(入院-获取CT报告时间)、DNT(入院-给予静脉溶栓时间)、预后(存活、死亡)数值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DRRT、DCT、DLECT、DCRT、DNT短于对照组(P<0.05),预后以及护理后的NHISS评分、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救治中“一站式”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其救治效率、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对家庭的依赖水平,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的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尤其是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医学模式下,采用急诊医学系统、损伤控制外科和整体监护治疗等对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5年内我院共收治创伤患者1764例,其中1256例为多发伤,402例为严重多发伤,死亡32例,救治存活率为97.5%,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为91%。结论新的急诊医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尤其是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创伤等突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专职院前急救对道路交通伤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救治的质量。方法总结成立专职院前急救队伍前后———暨2001年7月到2003年7月 ,收治的456例道路交通伤病例 ,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采集的456例道路交通伤病例中安全送入医院有327例 ,死亡29例 ,死亡率为6.36% (29/456) ,其中现场急救过程中和送入基层医院后死亡25例 ,转送途中死亡2例 ,进入急诊室死亡2例。院前急救 :急救距受伤时间 ,市内平均16±5min,偏远市区平均35±10min院前创伤评分 (TI) :9分以下287例 ,10~16分109例 ,21分以上60例。讨论道路交通伤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按规定让行、疏忽大意及采取措施不当所致。如道路交通伤病人在伤后5min内给予急救措施 ,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 ,则18%~25 %伤员的生命可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大型交通事故成批伤员则先由有经验的急诊医师按TI评分法将伤员分类。高效、通畅的通讯网络、畅顺的道路交通是保证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救治的保证。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经常性进修、学习、培训 ,做到人人一专多能 ,可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多发伤中的腹部外伤8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给予研究组急诊救治的治疗措施,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措施。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救治措施,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研究组40例完全治愈,仅有1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2.43%,对照组32完全治愈,9例死亡,死亡率为21.9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B超以及CT等医学检查设备,能够明确诊断出腹部外伤发病的某些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多发伤中腹部外伤复杂的发病机制,分析患者各大脏器的受损情况,全面掌握患者伤情变化情况,提供绿色救治通道,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是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方法,提高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腹部外伤患者的资料,并对其总结和分析。结果:106例患者中治愈102例,治愈率96.23%,死亡4例,死亡率为3.77%。结论:CT、彩超检查是诊断腹部外伤的有效措施,仔细查体了解患者伤情、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操作、"绿色通道"等是降低腹部外伤患者死亡率的最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性群体伤病在急诊科救治的特点和组织实施的经验。方法:对65宗突发性群体伤病急诊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物中毒(或疑似)急诊救治案例宗数及病人总数均占第一位,其次为群体斗殴,交通事故案例;危重病人及死亡病例最多的是交通事故案例;需要多科室、多部门协作处置的案例占75%。结论:群体伤病急诊救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密切关联。患者数量、年龄、性别及病(伤)情与案例的类型相关。迅速判断事件性质,相关科室或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分诊分流病人,有效地组织,合理地调配人力、设备,完善救治程序是做好救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5例, 女63例, 年龄(57.82±5.79)岁, 年龄范围为46~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统一治疗措施, 统计急诊救治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调查其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128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良好率为87.5%(112/128);急诊救治效果良好患者的休克程度、病情程度均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合并脊柱、四肢,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有院外处理状况、年龄<60岁占比高于急诊救治效果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显示, 年龄≥60岁, 重度休克, 重伤, 受伤至救治时间>1 h、无院外处理状况及合并头颅、腹部、胸部损伤为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交道路交通伤害情况,为开展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山区3所医院的急诊伤害监测资料.结果:交通伤6274例,男女性别比为2.15∶1,平均年龄(33.2+18.7)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为街区(60.7%)和公路(32.1%);伤害严重程度以中等程度和轻微浅表伤为主;预后以经医院处理后回家为主;3.91%的交通伤患者在伤害发生之前有饮酒行为.结论: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应充分利用医院急诊伤害监测系统,使其成为广东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9.
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抢救的交通伤患者2079例,按年龄、季节、外伤类型、外伤死亡原因、病死率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分布:年龄≤14岁,占1.3%;14~39岁939例,占45.2%;40~59岁865例,占41.6%;60~79岁176例,占8.5%;≥80岁71例,占3.4%。②按季度统计:1季度383例,占18.4%;2季度555例,占26.7%;3季度619例,占29.8%;4季度522例,占25.1%。以3季度交通伤发生病例数最多。③9年来交通伤病例数占各种外伤病例的65.2%,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④交通伤中损害部位最多的为颅脑和各种骨折,分别占总数的56.2%和15.7%;颅脑外伤和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总数的56.4%和33.7%。结论:通过对交通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加强急诊创伤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院内非急诊区域急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救治.方法 对2004一11~2007-11在我院非急诊区域内突发急症的1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突发急症患者常见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和癫痫;常见发病地点为心电图室、门诊挂号大厅和门诊输液室;60岁以上以心血管疾病多见,而60岁以下常见疾病为癫痫;163例中161例经急诊外出分队及时抢救,病情稳定,救治成功率为98.8%;2例死亡.结论 熟悉医院内非急诊区域急症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不但有助于急诊科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还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