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名行为问题儿童和5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内外向(E)分低于对照组[(42.62±13.08)分vs(48.90±13.41)分,P<0.01]、稳定性(N)分高于对照组[(54.15±9.87)分vs(47.20±9.04)分,P<0.01]。行为问题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FF1、MF1)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FF2、MF4)、拒绝否认(FF5、MF3)、父母的干涉保护(FF3、FF6、MF2)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2.976~3.936,P<0.01)。父母的偏爱因子(FF4、MF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儿童的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呈现负相关(FF1与社交退缩除外)(r=-0.181~0.360),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拒绝否认(FF5、MF3)、惩罚严厉(FF2、MF4)与儿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均呈正相关(FF2与抑郁、MF2与社交退缩除外)(r=0.172~0.350),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儿童的体诉呈正相关(r=0.190~0.247)(P<0.05、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呈现负相关、与儿童的内外向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存在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某些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130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心理门诊就诊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30名心理门诊就诊的独生子女进行测试.结果:就诊的独生子女的SCL-90症状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SCL-90常模(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分:父母温暖理解(FF1、MF1)、父亲过度保护(FF6)显著低于EMBU常模(P<0.01);父母严厉惩罚(FF2、MF4)、过度干涉(FF3、MF2)、拒绝否认( FF5、MF3)显著高于EMBU常模(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及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心理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462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问题组儿童的父亲的情感温暖分数低于正常组(t=2.385,P<0.05),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分数显著高于正常组(t=1.903、2.075,P<0.05);问题组儿童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分数显著高于正常组(t=2.483~3.391,P<0.05、0.01).父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多种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则与许多行为问题呈正相关.结论 父母亲的养育方式与儿童多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相关, 父母应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一319名9~16岁学生进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施测和数据分析.结果 自我意识总分及其除合群以外的分量表,在各年级间差异有显著性(F=2.170~4.288,P<0.05),以及除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母亲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以外的父母养育方式大部分因子,在各年级间均有差异(F=2.449~7.596,P<0.05).自我意识的最高值[自我意识总分(61.05±9.00)分,行为(13.85±1.94)分,智力与学校情况(11.48±3.10)分,躯体外貌与属性(8.33±2.50)分,焦虑(10.13±2.39)分,幸福与满足(8.38±1.23)分]以及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拒绝、否认的最低值[分别为(15.08±2.80)分,(7.33±2.23)分和(10.43±3.26)分]均在小学六年级(P<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呈正相关(r=0.188~0.389);父母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分别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呈负相关(r=-0.112~-0.540);除躯体外貌与属性一个分量表,父亲拒绝、否认与自我意识总分和其余各分量表呈负相关(r=-0.160~-0.420);以上均为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相互影响,且均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呈曲线发展.  相似文献   

5.
哮喘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41例非急性期发作的6~14岁哮喘儿童(哮喘组)和41例无慢性躯体疾病的健康儿童(对照组).由两组儿童的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儿童完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结果 (1)哮喘组儿童在父亲量表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保护及母亲量表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组儿童的活动能力、抑郁、体诉和社交退缩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评价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儿童抑郁呈负相关(P<0.05);父亲过分干涉与儿童多动、违纪呈正相关(P<0.05);父亲过度保护与儿童攻击性、违纪呈正相关(P<0.05);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儿童体诉呈正相关(P<0.05);母亲拒绝、否认与儿童社交退缩呈正相关(P<0.05).结论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且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对20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P<0.01),女生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女生的语言发展、劳动技能、经济活动分量表值和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适应能力商数(ADQ)显著高于男性(P<0.05或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适应能力商数(ADQ)及学业成绩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或<0.01),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适应能力商数(ADQ)及学业成绩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学业成绩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和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心理科门诊诊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来自学校和本院职工子女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测评总分≤7分的8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HAMD两个工具来测评两组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比较:男性患者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FF2)、父亲拒绝否认因子(FF5)、母亲情感温暖因子(MF1)、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MF2)和母亲拒绝否认(MF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女性患者在父亲情感温暖因子(FF1)、父亲惩罚严厉因子(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因子(MF1)、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MF2)和母亲拒绝否认(MF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存在教养方式不当,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8.
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戴天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0-631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得1232名学生,符合学习困难儿童诊断标准的儿童102名。研究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CBCL)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检出率为8.28%,男女比例1.53:1,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χ^2=3.91,P〈0.05);困难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7.46,P〈0.005),两组社交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焦虑等行为因子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困难组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FF1及MF1)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母严厉惩罚(FF2及MF4)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困难组父母拒绝否认(FF5及MF3)、父亲过分干涉(FF3)因子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学习困难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对学习困难儿童提供帮助时,应关注亲子关系,尤其要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就诊的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初中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相关因素,指导系统的家庭心理治疗.方法 运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因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由父母陪诊的初中生共397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的温暖、理解与问题因子中抑郁、强迫性、体诉、多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21, -0.166,-0.154,-0.198,-0.123,-0.244,P <0.05),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的温暖、理解与行为问题因子中分裂样、强迫性、多动、违纪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45,-0.148,-0.187,-0.198,P <0.05),父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与分裂样、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27,0.134,0.211,0.202,0.190,P <0.05),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与抑郁、社交问题、强迫性、多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92,0.125,0.188,0.186,0.208, 0.169,P <0.05), 家庭环境中亲密度与分裂样、抑郁问题、社交退缩、强迫性、体诉行为、社交行为、攻击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中矛盾性与分裂样、抑郁问题、社交退缩、强迫性、体诉行为、多动、攻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显著相关,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改善家庭环境,指导父母对子女多加关注、爱护、理解、信任和鼓励,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避免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安宁市某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行为与合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中,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行为因子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焦虑因子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合群因子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负相关;幸福与满足因子与父母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自我意识总分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结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城市、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对4所重点中学的1937名初中、高中生(城市1227,农村710例)应用EPQ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个性中的P、L两个纬度分高于城市,而在E、N两个纬度分低于城市,女生的P分、E分高于男生;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显示:个性的P分、N分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E分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呈负相关.结论: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易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的人格特征.而父母的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内向、谨小慎微、悲观等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人际信任量表(IT)和自尊量表(SES)对183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人际信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227 ~0.291,P <0.01);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85 ~-0.306,P <0.05~0.01);自尊与父亲的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被试等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 -0.148~-0.211,P <0.05~0.01);学生类别(复习生和应届生)和性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 0.152~0.196,P <0.05~0.01),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 -0.144~-0.196,P <0.05~0.01);出生排行越大的个体,人际信任度越高;应届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复习生,且差异显著(P <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马本宽  李苏新  刘庆善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01-2002,204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00名儿童的行为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调查,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①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3%,男生(13.3%)高于女生(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P>0.05);②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明显非行为问题儿童,而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以及拒绝与否认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r=0.386~0.413,P<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能有效降低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与正常成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数据,描绘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比较不同种类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26项研究,整理出各组数据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不同因子上的平均效应值和置信区间,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父母温暖理解两因子(FF1,MF1效应值分别为-0.58和-0.57)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FF2,FF5,MF3,MF4效应值分别为0.66,0.68,0.62和0.61)均存在中等效应,但方向相反.父母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三个因子的效应值很小(0.11,0.2,0.21).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恐怖症的效应值在FF1、FF2、FF5、FF6、MF1、MF3六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成人更多感受到负面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社交恐怖症患者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对成都市区的中学生采取多级随机抽样法,对抽到的1 421名中学生使用自编一般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评估.结果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较少地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来自父亲的拒绝、否认(P<0.05或P<0.01);学习成绩差的被试较少地体验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而较多地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P<0.01);吸烟和饮酒的中学生更少地体验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更多地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影响较大,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饮酒与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本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抽取400名(其中优秀生200名,落后生200名,男200名,女200名),分别填写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大学优秀生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三个维度的分值低于落后生,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学生优秀组与落后组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有关。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乃至今后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医学生父亲与母亲不同的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 16 0名医学生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女医学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医学生 (P <0 0 1)。本科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大专生 (P <0 0 5 ) ,大专生父母严厉惩罚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本科生 (P <0 0 5 ,P <0 0 1) ,大专生母亲拒绝否认分显著高于本科生 (P <0 0 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过度保护、干涉均显著高于父亲 (P <0 0 0 1) ,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母亲 (P <0 0 0 1)。结论 :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受医学生自身的性别、学历层次和父母性别的影响 ,要改过父母养育方式必须父母、子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我区回汉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O)对宁夏两所高校的7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父母养育方式中,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牛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回族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上和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无差异.②回族父亲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过度保护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汉族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均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结论 回汉大学生人格及父母养育方式不同;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格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