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研究胃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珊  单祥年 《医学争鸣》2001,22(14):1330-1333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PCR-SSCP结合银染法对25例胃癌组织p53基因第4、第5-6和第7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运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25例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5例,突变率为20%;在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中发现了18bp的大片段缺失。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这种突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也是p53基因突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覃扬  陈军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4):492-494,500
目的 探讨p16基因缺失和突变在人原发性肝癌分子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重PCR和PCR-SSCP对31例人原发性肝癌、31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以及8例正常人白细胞中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和部分第一,二内含子缺失和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31例人原发性肝癌中发现4例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部分第一内含子区域缺失,缺失率为13%,第二外显子和外部分第二内含子区域未见缺失;SSCP分析发现在肝癌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p16基因第一内含子及其下游第二外显子18bp区域存在三种单链构象。结论 在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缺失频率较低,罕见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p16基因缺失和突变在人原发性肝癌分子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重PCR和 PCR- SSCP对 31例人原发性肝癌、31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以及 8例正常人白细胞中 p16基因第一 ,二外显子和部分第一 ,二内含子缺失和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 31例人原发性肝癌中发现 4例 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部分第一内含子区域缺失 ,缺失率为 13% ,第二外显子和部分第二内含子区域未见缺失 ;SSCP分析发现在肝癌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 p16基因第一内含子及其下游第二外显子 18bp区域存在三种单链构象 ,第一外显子、大部分第二外显子以及部分第二内含子未见异常的 SSCP区带 ,而在正常人白细胞中有两种单链构象。结论 在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基因缺失频率较低 ,罕见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53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突变,尤其是p53外显子4的变异。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24例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进行了p53基因外显子4-8的突变分析。结果: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幸免被检测的15列标本中,分别有40.0%(6/15)和46.7%(7/15)发生了突变,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食管癌组织标本中有50%(9/18)的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另外,有4例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同时检测出p53基因突变,年龄,性别,术前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部位等对癌组织的突变率并不产生影响。结论: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几率差异无显著性,年龄,性子4的突变可能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皮质癌患儿TP53基因的一个新生殖系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1例肾上腺皮质癌患儿TP53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1例肾上腺皮质癌患儿及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TP53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的全部编码及侧翼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TP53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异常:第522与523位核苷酸间插入一个鸟嘌呤(c.522-523insG),导致P53蛋白DNA结合域第175位密码子由精氨酸(R)变为丙氨酸(A),并从突变位置起发生移码,产生移码突变(p.R175AfsX6).患者父亲带有相同的突变,而母亲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TP53基因p.R175AfsX6生殖系突变是导致该例患者肾上腺皮质癌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53基因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位点及特征。方法:以中国南 方地区1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对p5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 与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筛后,应用DNA测序分析和证实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 150例患者中,9例的p53编码区域共发现6种不同的p53变异,其中869_888ins20(插入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643_660del18(缺失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91G>A,215C>G,537T>G和743G>A为已报道有致病意义的错义突 变位点。此外,还发现了第4外显子区域的同义突变141G>A及第3内含子区域的缺失突变IVS3+54_70del16和9个基因多 态性位点。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的p53总突变率为6.00%,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的p53突变率约为6.81%。早发性乳腺癌 突变率约为6.25%。结论:中国南部人群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p53基因胚系总突变率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发现 的插入突变869_888ins20的致病意义有待今后的功能学验证。缺失突变643_660del18丰富了国人p53基因突变数据库, 有可能是中国乳腺癌人群的特有突变。  相似文献   

7.
p53抑癌基因与口腔癌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在发生突变、缺失或灭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这类基因称为抑癌基因(tunlor suppressor gene)。任何基因,凡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细胞增生、癌变或转移等都可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p53抑癌基因是细胞抑癌基因中研究最广泛和深入的基因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对p53基因的结构已有明确的认识,对p53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取得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的缺失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对42例胃癌术后标本进行检测,观察p53基因突变和缺失情况.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缺失,且p53基因部分缺失和胃癌病人的性别、年龄及胃癌分化程度有关或很密切.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喉癌组织p53基因点突变的频率、特征。方法 选用P53蛋白表达阳性的喉癌标本22例,正常喉组织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及DNA直接测序法分析p53基因第7外显子第249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果 在22例喉癌中有3例发生突变,分别位于248、250及254密码子,表现 为碱基C的丢失和A→T颠换,但无249密码子突变。结论 在喉癌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249位密码子的突变可能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普洱茶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53基因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给予普洱茶灌胃1个月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普洱茶处理组1个月后,p53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未用普洱茶处理组(t=3.256,P=0.006).结论:普洱茶可以稳定抑癌基因p53的表达.由此推测普洱茶通过抑制p53的突变或稳定p53基因来抑制大鼠胃癌前病变向胃癌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