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发现缺血15min时可见到c-fos和c-junmRNA表达缺血30min时引起轻微左侧局灶脑缺血改变,可诱导左侧局灶脑缺血区c-fos和c-junmRNA广泛的表达;缺血90min后,导致大面积局灶脑缺血改变,诱导上述两种基因在同侧缺血区与同侧非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海马中表达。后者有相当轻的缺血症状。再灌流60min后诱导两种基因的共同表达立即达高峰。我们采用标准化的大鼠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特征,为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细胞凋亡与c-fos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凋亡细胞在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的时空表达方式及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以期探讨脑缺血时c-fos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DNA缺口末端标记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fos的表达。结果:缺血侧鼠脑凋亡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多,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额顶叶皮层与纹状体,以梗死灶边缘区密度最高。正常组、假手术组未见c-fos表达,缺血及再灌注各组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c-fos、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液注不同时间内c-fos、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可见c-fos阳性表达,并于缺血 30min再灌注1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②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均有bcl-2阳性表达,于缺血2h再灌注3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结论:c-fos和bcl-2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性细胞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凝胶迁移法检测局灶脑缺血区中Fos与Jun基因的蛋白产物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转录因子AP-(activator protein-1)的DNA结合活性。缺血30min或90min伴随再灌流4h,结果表明AP-1结合活性增加。提高的DNA结合活性持续24h。以上结果说明提高转录因子AP-1的表达水平在缺血病变的基因调节改变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c—fos蛋白表达及纳洛酮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纳洛酮对海马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沙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fos蛋白表达及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纳洛酮能明显加强急性全脑缺血沙鼠海马各区c-fos蛋白的表达,CA1区尤为明显。同时纳洛酮能明显改善缺血后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坏死。结论 纳洛酮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加强c-fos蛋白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gos原癌基因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 mR-NA即增加。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部基因-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bcl-2mRNA、Bax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张苏明王伟选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及再灌注期大鼠海马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调控基因bcl-2mRNA、Bax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期了解缺血与神经元PCD二者的关系。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mR-NA即增加(P<0.05)。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P<0.01),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一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gn cell nuclear antigebnPCNA)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空表达改变的规律。方法:采用26月龄Wistar大鼠,在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观察不同时间和空间状态下PCNA表达。结果:缺血4小时缺血周边区有少许核染色为棕褐色颗粒的神经元和大量的胶质细胞;缺血24小时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凝胶迁移法检测局灶脑缺血区中Fos与Jun基因的蛋白产物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转录因子AP1(activatorprotein1)的DNA结合活性。缺血30min或90min伴随再灌流4h,结果表明AP1结合活性增加。提高的DNA结合活性持续24h。以上结果说明提高转录因子AP1的表达水平在缺血病变的基因调节改变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涛  朱克  戚晓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364-367,I032
目的 研究氟美松对成年人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及相关Fas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4组(每组5只)。1~7组为对照组,8~14组为实验组。用右侧近端大脑中动脉电凝术建立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1h,实验组动物尾静脉射氟美松(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缺血后3、6、12、24、48、72和120h取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RT-PCR法分别检测缺血后细胞凋亡和Fas mRNA表达并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 氟美松可导致缺血后细胞凋亡提前发生,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Fas mRNA的表达,使其表达开始时间提前、表达持续时间延长、表达细胞增多及表达信号增强。结论 氟美松可促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加重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尤其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与丹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地高辛精标记c-fos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示缺血再灌注鼠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图像分析灰阶值为118.6±5.1,对侧为159.6±3.1(P<0.001)。丹参组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亦增多,灰阶为135.00±2.05,对侧为167.00±2.00(P<0.001)。丹参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栓塞侧丹参组c-fos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而两组栓塞对侧比较无显著差异。本实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丹参能部分抑制缺血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脑局部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的意义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局部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经颞骨开窗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制成脑局部缺血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C-fos探针原位杂交法,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及海马等区域C-fos基因的表达状况,用C-fos阳性细胞密度作定量研究指标。结果:脑缺血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域C-fos阳性细胞分别呈高密度、低密度和散在分布,三组间相差显著(P<0.01)。在脑的其余部位,包括丘脑、脑干、小脑等区域,三组C-fos阳性细胞均呈散在分布,无组间差异。结论:脑局部缺血可诱发大脑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C-fos基因表达可能是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氯胺酮对脑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NMDA受体激活可能参与了缺血后C-fos基因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15.
谷氨酸载体在鼠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谷氨酸载体在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脑内谷氨酸载体GLASTmRN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用药理分析手段观察谷氨酸载体摄取抑制剂L反式吡咯烷2,4二羧酸(LtransPDC)对脑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24小时,大脑皮层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无显著变化;而缺血后72小时,缺血周边区GLASTmRNA和GFAP表达都显著增加,脑缺血后24小时和72小时,缺血侧海马CA1区GLASTmRNA表达则无显著变化;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侧脑室注射1μg或2μgLtransPDC有使脑梗塞体积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侧脑室注射5μgLtransPDC使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大。结论脑缺血后谷氨酸载体功能可能呈代偿性增强,提示谷氨酸载体在限制脑缺血时谷氨酸神经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对局灶脑缺血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局灶缺血脑组织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剂量胰岛素组和对照组MCAO后3h脑组织cjun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缺血侧广泛的大脑皮层,低剂量胰岛素组cjunmRAN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P<005),而较高剂量胰岛素组cjunmRNA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胰岛素促进缺血脑组织cjun基因表达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而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层 ICAM-1变化规律。方法:改良 Koizumi法建立 L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RT-PCR和 Dot blotting法分别检测 ICAM-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变化。结果:缺血皮层 ICAM-1mRNA和 I-CAM-1分别于缺血 2h和再灌注 2h显著升高,再灌注 10和 46h达高峰,持续 1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ICAM-1 将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脑缺血后许多基因被诱导表达并且作为调控因子参与了神经元凋亡过程,主要包括Bcl-2、Hsp70、p53、c-fos等基因,本文综述了这些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质产物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及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分析了大鼠腹腔注射红藻氨酸(KA)所致急性(注射KA后一天内)和慢性(注射KA后15天)惊厥过程中海马内c-fos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KA导致急性惊厥过程中海马内c-fosmRNA水平显著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惊厥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关,而慢性惊厥过程中海马内c-fosmRNA水平反而显著下调。这提示KA所致急性和慢性惊厥过程中c-fos基因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脑缺血早期大脑皮质区神经元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大鼠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利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早期大脑皮质缺血区神经元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早期30min神经元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开始至高峰,随后下降,脑缺血后60min,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