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丹参冻干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丹参冻干粉在稳定冠脉粥样斑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住院的ACS患者19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104例,健康对照组100例,于发生ACS48h空腹采静脉血,健康对照组空腹采静脉血,用同样仪器同样方法测定血清CRP。随机选40例丹参冻干粉治疗组,40例常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丹参冻干粉1.2g加入生理盐水250Hd中1次/d静脉滴注,常规对照组不用丹参冻干粉,两组均不用调脂药,其它治疗相同。7d后晨起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UA患者P〈0.01,而UA患者血清CRP又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CRP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P〈0.01,比治疗前血清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丹参冻干粉有抑制冠脉粥样斑块的炎性反应功能,对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起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预测和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40位同期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回顾性分析首次检查CRP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清hs-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各亚组中血浆hs-CRP水平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亚组>UAP亚组>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血中hs-CPR浓度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10 3例冠心病 (CHD)患者分成三组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39例 ,隐定型心绞痛 (SA)组 34例 ,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定量测定Hs-CRP。结果 AMI组与UA组的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SA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 -CRP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后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变化。方法 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服用任何调脂药物,34例)和治疗组(辛伐他汀10mg/d ,36例) ,测定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5d后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35 %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 0 5 ) ;治疗4周后TC、LDL C分别下降30 %、4 0 %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而且随访期间治疗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予以辛伐他汀治疗是可行及有效的,可明显降低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5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除常规服用抗心肌缺血药物之外,同时服用普伐他汀,1片/d,对照组23例,常规服用抗心肌缺血药物,不服用降脂药,治疗前后检测CRP水平,2周为1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前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对CRP水平影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普伐他汀治疗ACS能够显著降低血浆CRP水平,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对1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当天测定血浆hsCRP水平,根据血浆hsCRP水平分为3组:≤10.0 mg/L组,10.1~20.0 mg/L组,20.0 mg/L组。随访ACS患者住院期间、30 d以及3个月死亡事件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hsCRP水平与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CRP水平预测30 d、3个月的死亡率和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可预测短期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对判断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而C反应蛋白(CRP)又是炎症的生物学标志。2004年1月~2004年6月我们观察了94例ACS患者的CRP水平。旨在探讨ACS患者CRP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时法  刘彩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37-3738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9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CRP水平;将ACS组患者分为≤8.0 mg/ml和>8.0 mg/ml两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ACS组hs-CRP浓度为水平为12.5±2.3 mg/ml,与正常对照组3.7±0.9 m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CRP浓度为15.6±3.8m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2.5 mg/ml (P<0.01);CRP>8.0 mg/ml的AC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8.1%,显著高于CRP≤8.0 mg/ml的ACS患者(P<0.01).结论:CRP水平检测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病程中重要的检测指标,可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5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及25例健康正常人的CRP及血脂变化,以及分析其相关性,从而了解二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结果 ACS组的CRP(12.3±7.60)mg/L、TG(1.56±0.87)mmol/L、HDL-C(1.32±0.45)mmol/L、LDL-C(3.72±1.35)mmol/L;SAP组的CRP(8.01±5.46)mmol/L、TG(1.52±0.78)mmol/L、HDL-C(1.35±0.51)mmol/L、LDL-C(2.34±1.02)mmol/L;对照组的CRP(7.86±5.52)mmol/L、TG(1.54±0.81)mmol/L、HDL-C(1.34±0.48)mmol/L、LDL-C(2.47±1.08)mmol/L.ACS组的CRP及LDL-C水平较SAP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尸均<0.0 5),而3组间的TG及HDL-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的CRP分别与TG,HDL-C、LDL-C进行相关分析,均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血清CRP及LDL-C水平与ACS发病有关,可能是ACS发病及预后判断的独立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0人,B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29人,C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29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抽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80mg,d组在治疗第7天,两种血清粘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d组,两组sICAM-1分别是(68.35±23.80)μg/L和(131.45±29.12)μg/L、sVCAM-1分别是(251.65±36.61)μg/L和(334.87±32.98)μg/L。此外,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均显示可以显著减少两种粘附分子的水平(P〈0.05),观察时段内各组对血脂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粘附分子水平,其中阿托伐他汀术后负荷剂量冲击治疗,较标准剂量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粘附分子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志刚  黄陆力  岳兵  张永春 《中国药房》2012,(18):1693-169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设为ACS组,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组和替罗非班组,支架组给予常规PCI介入治疗,替罗非班组给予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另选择同期在我院疑似冠心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冠脉无狭窄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术前1天、术后即刻及术后24h、48h、10d血浆sOX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浆sOX40L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S不同的临床类型中,心肌梗死(MI组)sOX40L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P<0.05);在不同的冠脉病变支数中,sOX40L和hs-CRP含量: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h、48h、10d替罗非班组sOX40L水平显著低于支架组(P<0.05);替罗非班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CS患者血浆sOX40L水平显著上升,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替罗非班可降低ACS患者PCI后血浆sOX40L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A组)与辛伐他汀40mg/d治疗组(B组),每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10.6±2.9)mmol/Lvs(15.7±1.9)mmol/L(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ACS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早期给予足量的辛伐他汀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110例老年ACS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55例),对照组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心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周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ACS患者行PCI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血糖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就诊的ACS患者220例,符合ACS发生24 h内入心脏监护室,所有患者随机血浆葡萄糖>7.8 mmol/L(抽血前2 h内无进食,无静脉输注葡萄糖)。所有患者随机分至两组,每组110例,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一组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组),另一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常规药物进行ACS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反应蛋白(CRP),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进行检测以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降糖、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强化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显著改善ACS伴高血糖患者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反应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PCI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对围术期不同时间点心脏标记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对PCI术后半年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ACS择期PCI术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于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并持续至少36 h.观察院内实验室检查结果,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心肌梗死)及并发症(主要是出血)的发生情况;随访半年再入院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24、48 h,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1);术后替罗非班组cTnT( 20%vs62%,P<0.05)和CK-MB( 17%vs 56%,P<0.05)增高均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替罗非班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替岁非班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ACS择期PCI术后心肌标记物(cTnT、CK-MB)的升高,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再入院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刘寓  金萍 《中国医药》2013,8(8):1064-1065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白细胞介素(IL)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PCI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9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3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PCI术前以及术后24、72 h血清IL-6、IL-8、IL-I0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38/39)比89.7%(3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72 h血清CRP、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10.4±3.1)、(7.6±2.9) mg/L比(13.5±3.7) mg/L,(55±4)、(40 ±4) mg/L比(70±5)mg/L,(67±5)、(48±3)mg/L/比(90±7)mg/L,(8.8±1.3)、(8.0±1.3) mg/L比(9.8±1.5)mg/L;观察组:(7.3±2.8)、(4.7±2.3)mg/L比(13.5±3.7) mg/L,(42±4)、(29±3)mg/L比(69±5) mg/L,(55±5)、(40±3)mg/L比(90±7)mg/L,(7.6±1.3)、(6.8±1.2)mg/L比(9.9±1.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血清IL-6、IL-8、IL-10、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明显减低PCI术患者IL及CRP水平,对PCI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自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本中心收治11例曾接受过冠脉支架介入治疗(PCI)治疗并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再发ACS的(男性9例,女性2例)患者,对该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技术对罪犯血管检查,了解罪犯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DES植入术后再发ACS者不稳定性心绞痛(uA)多见,7例(7/11,63.6%),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例(1/11,9%),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3例(3/11,27.2%)。罪犯血管前降支(LAD)多见,8例(8/11,72.7%),右冠脉(RCA)3例(3/11,27.2%)。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诊断为支架内血栓形成(ST),OCT诊断为支架贴壁不良,同时存在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斑块(NAP)形成并破裂,NSTEMI患者CAG诊断为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ST),OCT诊断为支架内NAP形成并破裂。UA患者CAG诊断为LST,OCT诊断为NAP、支架贴壁不良。7例(63.6%)患者存在吸烟史[7例(100%)未能戒烟],8例(72.7%)患者LDL—C控制不达标。结论支架贴壁不良和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均可导致LST的发生。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DES植入后再发ACS的另一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1例)和替罗非班组(5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48 h.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0)%比(50±12)%,(17.8±2.6) mg/L比(18.7±1.7) mg/L,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CRP水平分别为(12±6)%、(4.3±2.2) mg/L;(26±13)%、(9.3 ± 2.6)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1/51)比3.9% (2/51),3.9% (2/51)比5.9% (3/51),0比2.0%(1/51),0比0](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出血不良反应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更迅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肾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包括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ACS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均于PCI术后1年取得随访.根据PCI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情况患者分为eGFR下降组(n=82)和eGFR维持组(n=68),统计和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介入情况等差异,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GFR下降组年龄及舒张压、收缩压、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eGFR维持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eGFR下降组肾功能受损史、ST段抬高型ACS、急诊PCI患者例数显著较eGFR维持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临床资料及手术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肾功能受损史、ST段抬高型ACS、高血尿酸水平、急诊PCI与PCI术后1年肾功能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CS合并高血压PCI术后极易发生肾功能损伤,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肾功能受损史、ST段抬高型ACS、高血尿酸水平、急诊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