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因膀胱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8年1月我院因膀胱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并尿流改道的病例共69例.其中回肠膀胱术37例,回肠新膀胱术32例。就两种尿流改道的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9例手术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回肠膀胱术者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肠梗阻近期并发症7例;回肠新膀胱出现近期并发症共6例。回肠新膀胱其中3例需压腹排尿或间断导尿,2例女性出现夜间尿失禁.其余术后能自行排尿。术后复查膀胱镜均未见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接受原位新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要优于接受非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患者,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探讨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加尿流改道中的临床疗效,对两种方法在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中的影响加以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加尿流改道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分为两组各49例,分别给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回肠膀胱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针对不同方法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膀胱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9%,原位回肠新膀胱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访18例,其中肿瘤复发转移死亡8例,非肿瘤原因死亡6例,其他原因失访4例。在随访期间发放FACT-BL调查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79.5%,其中回肠膀胱组32份,原位回肠新膀胱组30份。原位回肠新膀胱组患者在躯体状况、家庭社会状况和膀胱癌模块等方面评分优于回肠膀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CT-BL总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膀胱癌进行根治性全切术加用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均能够有效解决临床问题,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患者个人意愿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有多种,而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1]。原位回肠膀胱被认为是尿流改道的金标准。我院于2009年10月~2011年12月为8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并采用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  相似文献   

4.
膀胱移行细胞癌分为浅表性肿瘤(T0-1)和浸润性肿瘤(T2-4)。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浅表性肿瘤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加系统性灌注,浸润性肿瘤则行根治切除加一定形式的尿流改道。女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易发生尿失禁,所以对于女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应采取的尿流改道方式仍存在争议。2002年5月~2003年6月,我院对活检证实的6例女性浸润性膀胱肿瘤进行了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随访24个月以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6例,年龄58~73岁。术前膀胱活检,病理证实为T2-3GII-III移行细胞癌。尿道无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章华  孙传洋  单玉喜  李延军 《江苏医药》2012,38(11):1271-1273
目的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 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 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 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 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后低压乙状结肠代膀胱尿道吻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年来我院施行的18例膀胱全切后低压乙状结肠代膀胱尿道吻合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白天和夜间尿液可控率分别为100%和94%.平均随访16.3个月(7~36个月),出现并发症4例(1例夜间尿失禁,1例排尿困难,1例单侧输尿管反流、肾积水,1例新膀胱结石.),占22.22%.结论 本术式符合人体生理,能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低压、可控,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肠代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N形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我院因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术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6~8h,平均(7±1)h;术中出血300—1100ml,平均(550±80)ml;随访5~67个月,平均(29±6.3)个月,患者均无瘤存活。新膀胱容量平均260ml,最大尿流率平均(16.8±3.2)ml。剩余尿平均(50±15)ml。回肠原位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9.
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方法很多,既往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缺乏自主排尿能力,均需导尿,给患者生活带来了不便。我院1995年1月~2 0 0 2年12月采用去结肠带原位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治疗2 3例膀胱癌,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2 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4~70岁,平均5 9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证实膀胱颈部及后尿道无癌浸润,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Ⅱ级19例,Ⅲ级4例,T2 17例,T36例。1 2 手术方法1 2 1 术前准备:术前3天开始进全流食,口服甲硝唑0 2g ,每日4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4次。术前1天为清流…  相似文献   

10.
回肠新膀胱术后新膀胱的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符合单纯膀胱全切除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指征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无肿瘤浸润的患者,多主张膀胱全切除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后无需腹壁造口、无需佩带尿袋,能从尿道可控排尿,与以往各种尿流改道术相比,该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指导患者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训  相似文献   

11.
膀胱全切是治疗中晚期膀胱肿瘤及膀胱肿瘤复发的主要治疗手段,而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对患者生理、生活、工作都有较大影响,2006年12月~2007年1月我科成功地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袁剑  欧阳唐锋  钟少云  刘江 《江西医药》2007,42(11):1001-1002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盲结肠膀胱的疗效.方法 对6例膀胱全切除患者4例采用Indiana膀胱成形术,2例采用去带盲结肠膀胱成形术.结果 术后随访3~10年,5例患者贮尿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能好,达到了可控性尿流改道的要求,1例患者术中发现结肠肝曲内腺癌,代膀胱容量偏小,1年后发现尿道球部移行细胞癌,再手术切除尿道后半年发现左侧腹股沟转移,2例患者术后并发代膀胱内软结石.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代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3.
段萍  杜祥英 《云南医药》1993,14(3):174-175
膀胱肿瘤膀胱全切后,低压可控回肠新膀胱已成为近年来尿流改道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我科自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根据14例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的特点进行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找出一些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临床资料本组14例均为男性,年龄52—72岁,平均58岁。因初发或复发性膀胱肿瘤做了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方式采用逆行切除前列腺及全膀胱,距回盲部20cm,游离50—60cm回肠段,U型或W型制作成肠袋,肠袋一端与输尿管套叠吻合成乳头,另一端与膜部上方之尿道吻合,留置双根输尿管支  相似文献   

14.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的重要课题。2005年3月-2006年9月我院对1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按Wallace法吻合输尿管及输入袢肠管的输入端及储尿囊下端与尿道连续外翻缝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谢寅库  孙显颖 《江苏医药》2002,28(6):461-462
膀胱全切术后代膀胱术方式较多 ,我院自 1 994年 1 1月~2 0 0 0年 1 1月对 2 0例膀胱癌患者行原位乙状结肠肌瓣代膀胱术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本组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 4~ 76岁 ,平均 5 8岁 ,多发肿瘤 1 8例 ,单发肿瘤 2例 ,肿瘤分布在膀胱两侧壁及输尿管口附近 ,三角区及颈部次之。术前均取肿瘤组织作病理组织学确诊 ,病理检查诊断为移行细胞癌 1 9例 ,移行细胞癌伴腺癌 1例。肿瘤病理分级为G13例 ,G2 1 5例 ,G3 2例。二、方法 :硬膜外麻醉、腹膜外膀胱全切。同时切除前列腺 ,保留前列腺被膜 ,松解输…  相似文献   

16.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BT)治疗膀胱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经尿道双极电切方法治疗浅表膀胱肿瘤32例,术后化疗药物规律地膀胱灌注.结果:32例膀胱肿瘤均一次性顺利切除,手术时间为15~65 min,平均30 min;术中出血10~150 mL,平均22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 d 出院.随访1~4 a,1例单发肿瘤在术后2 a复发,二次行PKRBT未再复发,2例多发肿瘤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1年内复发,均改为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结论:PKRBT较安全充分地切除了肿瘤,手术并发症低,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一种较好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2个月~67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除1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7~9 h,平均8 h,术中出血800~1 100 ml;平均960 ml;代膀胱容量平均300 ml;最大尿流率平均15 ml·s-1;剩余尿平均26 ml.代膀胱排尿状态良好,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值得注意.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研究分两组,Ⅰ组,22例,行Roux—y输尿管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Ⅱ组,21例,行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结果Ⅰ组肾盂肾炎3例,肾积水2例,轻度酸中毒3例,残余尿量为0-18m,平均7.6ml,膀胱容量220~360ml,平均287ml;Ⅱ组2例偶有发热,无肾积水和酸中毒,残余尿为0ml,膀胱容量350-560ml,平均480ml。结论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和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可完全控尿,夜间需定时排尿;膀胱最大贮尿量平均330 ml,残余尿均小于70 ml;所有患者均随访4~58个月,平均18个月,27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发症: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粘连性不全肠梗阻和肠膀胱颈口梗阻、肠膀胱结石各l例,性功能完全丧失3例.结论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0年6月为30例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膀胱全切除术并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并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 30例患者在精心护理下,早期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均能有效的控制排尿。2例出现尿瘘,1例术后7 d盆腔感染,采取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心理、各引流管护理,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患者术后的恢复,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