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底颅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的检查结果对10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主要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但少数患者有眩晕发作,腰穿为血性脑液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治疗主要可通过补液提高颅内压.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刘克蕴  李金波 《天津医药》2001,29(10):633-634
原发性低颅压是指原因不明,预后良好,颅压低于0.7kPa的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现就我院收住的2例原发性低颅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 女,44岁,晨起时突出出现全头痛,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2h后就诊,查体除颈部略有抵抗外,无其它阳性体征。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为0.4 kPa,血性,蛋白1.0g/L,糖、氯化物正常,其它血生化检查均正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于1997年8月4日入院,按“蛛网  相似文献   

3.
汪恒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33-735,737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与MRI表现。方法:分析15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脑脊液生化及MRI表现。结果:15例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1mmH2O=0.009 8kPa),生化检查9例正常。MRI检查硬脑膜均匀性增厚强化。经临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体位性头痛是低颅压综合征特征性临床表现,腰椎侧卧位穿刺脑脊液压力测量及头颅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临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反复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治疗组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放血性脑脊液。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率和恶心、呕吐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后1年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有利于缓解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和恶心、呕吐症状,降低远期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较罕见,我院收治1例因两次出血而致死,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5岁。因头痛、呕吐一个月,发烧35天于1984年1月7日住院。7年前曾患肺结核治疗3个月。内科系统检查无异常。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腰穿压力210mmH_2O。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总细胞380/mm~3,白细胞230/mm~3,多核40%,单核60%,糖35mg%,蛋白448mg%,氯95mEq/L。血沉32mm/1小时。住院后按结脑治疗,症状明显好转,颈项强直消失。1月14日突然恶心、呕吐一次,随后抽搐,呼吸微弱,意识不清,大汗。检查:双侧视乳头边界不清,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220mmH_2O,脑脊液血  相似文献   

6.
低颅压综合征是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0.588kPa(60mmH2O)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小儿并不多见,容易误诊。我院在1997年2月至2007年1月间共收治2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患儿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6岁9例,7~14岁17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颅内低压(PIH)系无任何外周引起的颅内压力降低,临床少见,通常经腰穿方可确诊。现报告1例初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PIH病例。患者女,38岁。因持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头痛呈刀割样,后枕部明显,放射到双肩及背部,平卧减轻,抬头及直立位时加重。同时伴频繁恶心及呕吐。查体:神清,颈项抵抗,颏胸距3横指,Kerning征阴性,余未见异常。病前无外伤及腰穿史。入院后腰穿:脑压为0,用空针抽出2ml淡红色脑脊液,红细胞数17650/μl,白细胞,0/μl,蛋白1.09/L,糖氯正常。初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给止血、脱水等处理,症状无明显缓解。4天后第2次腰穿,脑压仍为0,空针抽出血性脑脊液,压颈及压膜试验通畅,红细胞数76000/μl,白细胞0/μl,头颅CT未见异常。改每天静滴生理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治疗组(n=46),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方案。观察指标: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脑脊液血红蛋白(Hb)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治疗效果评价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头痛、颈项强直、意识障碍恢复情况等症状体征,脑脊液Hb清除时间,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能明显改善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罗友昌 《江西医药》2005,40(6):345-346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病年龄10~14岁。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70mmH2O;脑脊液分析,8例外观清亮,2例RBC增高,2例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经补液治疗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例行头颅CT检查,8例正常,4例硬脑膜增厚及硬膜下积液,其中4例行MRI检查,示1例正常,2例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增厚。结论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主要临床特点为体位性头痛及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补液等治疗有效。应警惕硬膜下积液及硬膜增厚,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MRI是SIH首选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2000~2003年我科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经治疗和护理,治愈35例,好转27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2例。笔者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住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rimary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PIH)临床表现为:随体位变化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0.686kPa).现将自1987年以来的16例PIH病例作一报告,并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对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诱因多样,临床表现有的很不典型,有时起病时头痛轻微,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易引起误诊,考虑可能为出血量较小,对高颅压起缓冲作用,故表现头痛轻微或缺如或仅头晕或嗜睡,症状不典型而误诊。结论对临床高度怀疑SAH而CT检查阴性的患者除分析其临床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外,应及时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以减少误诊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低颅压综合征(IH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在70mmH2O以下,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为探讨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我们对我院2002年12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仅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23例)为内科常规治疗加脑脊液置换.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7/23,14/23,P<0.05),头痛(11 d,18 d)及颈项强直时间(12 d,20 d)缩短(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SA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脑室系统出血包括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脱水剂、止痛剂以及反复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等治疗手段缓解症状解除患者痛苦,但创伤大,每次放出的脑脊液较少,其中的血液及降解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头痛,且头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坐位或站位时头痛加重,平卧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头痛部位位于枕部6例,额部5例、顶部及枕部各2例,全头痛4例;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15例,头昏11例,眩晕4例,耳鸣2例,视物模糊2例;体征有颈项强直8例,病理征阳性2例。结论:认识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特征对及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30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用去枕平卧休息,不呕吐者每天进食流质2000ml以上,同时每天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3000ml,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椎管内注射生理盐水20~40ml及地塞米松5mg,经3~7d治疗,30例患者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指脑脊液侧卧位时压力低于70mmH2O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其病因不明,多以体位性头痛、呕吐、颈强直为主要表现。通过临床细致的诊断,结合临床现及辅助检查,可避免发生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除一般处理及药物治疗外,可行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可减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减低正常颅压脑积水发生率,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 10~ 2 0 0 2— 10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5例 ,其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0例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我们均在常规降颅压、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的基础上 ,采取了脑脊液置换疗法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 15例 ,女 2 0例 ,年龄 30~6 8岁 ,平均 5 0岁。均为突然发病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仅 3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 ,5例伴有意识障碍。经头 CT检查 ,且大脑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再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佑锦 《淮海医药》2000,18(3):221-22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我科1996~1999年共收住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7例,其中再出血病例61例.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