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 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人Kappa 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值,由植入时的(0.40±0.05)V升至(0.75±0.22)V,1—6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61±0.31)V。心室起搏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稳定于(1.22±0.42)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备用脉冲,保证了当心室失夺获时起搏的安全性。结论具有AC功能的Kappa 700型双腔起搏器输出能耗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Automtic Mode 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20例患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例,病窦10例其中阵发房颤(AF)5例。植入Affinity DC5230起搏器,植入手术同普通DDD,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阻抗,输出电压,刺激除极波(ER),极化电位。结果:除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余1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其中5例阵发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术中或术后3天均开启,随访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AF的慢-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等方法定期随访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 8例 (随访时间 2~ 3 1月 ) ,未见囊袋感染、瘀血、导线脱位、断裂等并发病 ,发现随访事件 6例次 (心房电极过度感知肌电 1例 ,起搏及感知A -V间期较短 4例次 ,阵发性房扑 1例 ) ,均经适当程控得以消除或控制 ,提示双腔起搏器可获得良好的生理性起搏 ,但可发生较多的双腔起搏器所特有的随访事件 ,需定期随访 ,适当程控 ,使双腔起搏器达最佳工作状态。开启PMT终止开关可避免PMT的发生 ,具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的双腔起搏器可感知房性心律失常而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以避免跟踪过快的心房率而快速起搏心室。  相似文献   

4.
杨田  刘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95-497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心脏起搏器经历了固率型、按需型、生理性、自动化型起搏器时代。起搏器自动化功能日趋完善,更加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包括频率应答功能、房室搜索功能、模式转换功能、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自动感知保障功能等,现将近年来自动化功能中的自动房室搜索功能(autoAV search)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印生  章杨龙 《江西医药》2000,35(3):129-130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78岁,因病窦及房室阻滞植入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64次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5min~3h不等,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均启动了AMS,2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  相似文献   

6.
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能够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在工作状态时可以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使患者的心脏活动恢复到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状态.我院从1998年至今已为4例患者安置双腔起搏器(DDD),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是真正具有生理性起搏频率的起搏器 ,能通过感知心肌收缩力的变化与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建立良好的联系 ,并按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进行起搏心率调节 ,是目前较理想的生理性起搏器。我院 1999年 9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安置德国BIOTRONIK公司 1998年推出的Inos2 cls/DR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 12台 ,随访观察其临床应用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999年 9月至 2 0 0 1年 5月我院缓慢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 12例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5 7~ 76岁 (平均 6 8 6 7± 5 93岁 )。其中病态…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理性双腔起搏器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强  魏引  李基诚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91-1792
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能够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在工作状态时可以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使患者心脏活动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我院从1999年至今已为7例患者安置双腔起搏器(DDD),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以往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手术风险等限制了治疗。DDD起搏治疗HCM是近几年的尝试,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并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对HCM患者应用DDD起搏治疗,结果显示:植入 1周前后对比表明,心脏彩色多普勒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减少31%,舒张期二尖瓣下血流速度增加13%,EF值提高63%,表明DDD起搏HCM的治疗有明显的作用;其机理有学者认为,心室电极放置右室心尖部,左心室收缩方式发生改变,二尖瓣向室间隔移位减少有关。笔者认为,心室电极放置右心室心尖部时,A—V间期缩短使心室整体收缩期提前,而提前需在房缩期尚未结束时 开始,改变了既往左室心尖部先收缩,其它部位随之收缩的时间差,最终导致室间隔偏向右室,左室流出道阻力下降。其原因是提前收缩的心室,当心室射血的压力曲线上升段高于房缩曲线时,房室瓣提前关闭。从房缩期占用时间测算,房缩期搏入心室的血流量可能减少1/3~1/2,心室舒张期充盈量下降,舒张末期心室内压力降低,导致心脏收缩期流出道压力差下降,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A—V间期过度缩短,可导致心房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博预防和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4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双腔起搏器永久植入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行双腔起搏器永久植入的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时间,左房内径(LA)、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及舒张末内径(LVDD)等心功能指标,随访3年,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 vs 15.7%,P<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改善双腔起搏器永久植入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析心力衰竭应用三腔起搏器(CR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均运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时间差(SPWMD)、二尖瓣反流面积、QRS时限以及血浆脑钠素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三腔起搏器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缩短心电图QRS时限,另一方面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刘志华  汪康平 《江苏医药》1993,19(11):588-590
报告11例双腔起搏患,其中病窦综合征6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8例为DDD,3例为DDDR。静息状态下血流动力学检测表明双腔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作用优于VVI起搏而不如AAI起搏;房室延搁100ms和200ms的血流动力学作用不如150ms。对双腔起搏适应征,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的防治及频率应答功能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双腔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在临床L一直使用的注射器洗胃法,操作不便利,又不易观察流速和剂量,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我们在原有胃管的基础卜加以改装,经临床应用,认为效果比较满意,报道如下.!双胜式胃营的设计取材可与普通胃管相同,直径为!smm,分两腔,其中一腔较细,另一腔较粗.在普通胃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分成两部腔,由细腔注入药液,粗院可抽吸胃液,两个腔的侧面均留2-3个J\了L.2操作方法①将此管按普通胃管插入45~55cm,由粗腔抽吸出胃液证明在胃内。o将所需用的洗胃液装人50()m无菌瓶内,下边连接普通无菌坏点管,将静点管的末…  相似文献   

18.
王娇  李慧 《贵州医药》2020,(11):1715-17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2例进行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病患依据起搏器植入适应症情况分成传导阻滞组(A组)及窦房结功能不良组(B组)各41例。患者术后均实施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组起搏类型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情况;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情况、心室安全起搏情况以及心室起搏融合波情况;自身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 A组心房按需起搏检出率低于B组,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检出率高于B组(P<0.05);A组快速心室起搏检出率以及起搏性心动过速检出率低于B组,心室安全起搏以及心室起搏融合波检出率高于B组(P<0.05);A组频发性房性早搏以及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实施起搏器植入手术的传导阻滞以及窦房结功能异常病患采取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及时掌握病患自身心律失常情况,有利于维护病患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9.
李安敏 《贵州医药》2002,26(3):285-286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 ,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1] ,能保持正常的房室顺序收缩 ,维持较理想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改善其生活质量。我院自 1999年 9月率先在贵州开展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37例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 ,其中男性 2 5例 ,女性 12例 ,年龄 2 9~ 82岁 ,平均年龄 6 7 9岁。根据临床表现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食道调搏心脏电生理检查 ,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7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5例 ,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三尖瓣下起搏技术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ⅤⅥ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67例,常规位置起搏128例(常规组),常规位置起搏高阈值患者39例,其中21例行三尖瓣下起搏(实验组),观察各组手术时间、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术后感染、电极脱落、短期起搏阈值升高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常规位置和三尖瓣下起搏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结果显示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均有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三尖瓣下起搏与常规组比较电极阻抗略高(844.38±155.12,728.73±144.49),但绝大多数在允许范围.电极脱落、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起搏后1个月电压阈值等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下起搏技术是行ⅤⅥ起搏器常规位置高阈值时可供选择的一个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