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66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5±25)min。3例术中缝针时常出现传导阻滞,退针后自行恢复,无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无残余漏发生,无气栓发生,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2例术后出血,再行止血。结论不停搏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有效减少心肌损害,减少Ⅲ°房室传导阻滞和残余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7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单向活瓣补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部压力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临床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肺部压力恢复正常时间与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7%,高于对照组的66.7%( P <0.05);治疗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董方箴  蔡琦  倪海涛 《河北医药》2002,24(10):777-777
我们从 1997年开始用涤纶片作为硬脑膜替代材料共 2 0例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年龄 17~ 58岁 ,男 13例 ,女 7例。因脑膜瘤致硬脑膜缺损 8例 ,颅脑损伤 5例 ,胶质瘤、转移瘤各 1例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减压术加硬脑膜扩大术 5例。修补硬脑膜缺损最大面积 8cm× 6cm ,最小面积 3cm× 3cm。2 方法用进口或国产 0 .7mm厚的涤纶片 (化学名称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经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2 4h或生理盐水煮沸消毒 40min。根据硬脑膜缺损大小或需扩大的情况将涤纶片裁剪成适当大小及形状的补片。使标有正面标志侧…  相似文献   

6.
通常心外科医师应用人工合成的材料或预处理的异体心包片来修补室间隔缺损.我院采用取自自体的卵圆窝房间隔作为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材料共治疗6例病人,以下是我们应用该方法的经验及体会.  相似文献   

7.
我院心胸外科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应用自制单向活瓣补片治疗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修补方法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可达30%~50%,其主要原因是在有张力下修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补片为基础的无张力修补术逐渐成为修补腹壁切口疝的主要术式.2000年4月~2005年1月采用人工材料网状聚丙烯补片进行腹壁疝修补11例、腹壁缺损修补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492例3-36个月的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全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9.9%),心律失常43例(8.7%),肺动脉高压危象22例(4.4%),残余VSD16例(3.2%)。手术死亡26例(5.2%),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只要正常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操作,采用肺动脉监测等监护措施,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长生  李波  成亚东 《河北医药》2001,23(3):198-199
目的:探讨31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4例(4.43%)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单纯室间隔缺损、多发室间隔缺损、室间膜部瘤、高效缺损、法洛、四联症等残余分流进行分析。结果残余分流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对于直径<0.5cm无症状者,可观察治疗,≥0.5cm有症状或进行性肺动脉压增高者,应及早二次手术。结论术中仔细探查、提高技术水平是预防残余分流的关键,根据情况适时治疗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血液破坏、心功能衰竭、心内感染等.自1995年3月-2005年12月,我们共修补小儿VSD 467例,术后发生残余漏19例(4.07%),其中16例行二次手术修补,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结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告成功,无死亡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42.1±3.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3±1.4)d。术后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胸部畸形。结论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手术成功成功率100%,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对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护理工作,使患者不适感减轻或消失、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机械通气是支持呼吸功能的重要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一般术后病人清醒,病情平稳后就停止机械通气,但有些病人由于病情需要不得不长期机械通气,所以对机械通气的监护十分重要,现将监护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l呼吸机的设定及监护首先确定病人的通气模式,一般术后多采用容量控制十叹息功能,然后根据病人的体重设定适合病情的潮气量、设定频率、吸气时间、氧气浓度及报警系统,,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呼吸是否同步,有无自主呼吸等,根据病人的血氧他和度、血气分析等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使其更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带单向活瓣补片矫治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心包片缝制于中央打孔的涤纶补片上形成单向活瓣,用该补片修补15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早期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术后无早期死亡,6例出现低氧血症需呼吸机支持;术后2周复查心脏彩超,12例活瓣已关闭,3例存在右向左分流;其中1例术后2个月活瓣关闭.结论 带单向活瓣补片修补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特定情况下活瓣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可以有效缓解右心室后负荷,使患者能度过术后危险期,减少围手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年龄4~36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嵴内型VSD术后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4~10mm。9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为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7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8~16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2例残余漏有2个孔,分别为2、6mm和6、8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2和8mm。前1例放置VSD为9mm边4mm封堵器缺损消失,后1例用VSD 9mm和10mmVSD封堵器。5例膜部4、5、5、6、6用6、8、8、9、9mm VSD封堵器。4例嵴内型3、5、5、6mm用8、10、10、11mm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10例无残余分流,1例有2个孔放1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个月后消失。全部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本研究显示经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7年10月以来,连续应用Foley尿管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状态下修补小型室间隔缺损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彭长生 《江西医药》2005,40(Z1):710-711
目的探讨Kugel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用Kugel补片无张力修补10例腹股沟疝。结果10例患者中,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Kugel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术中补片放置部位准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吴锡龙 《贵州医药》2006,30(12):1100-1101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较高.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们对28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在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全组存活出院,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鑫  郭子黄 《江苏医药》1995,21(1):24-25
报告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瓣脱垂外科治疗14例。因脱垂的瓣叶盖住了部分VSD上缘,使实际左向右流量减少,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与VSD大小不一致。早期关闭VSD可阻止继发性主动脉瓣病变的发展。对6例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只作SVDAD补片修补,2例重度AI者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