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在科研解剖过程中,发现腹主动脉及髂动脉走行异常伴骶正中动脉缺如1例,现报道如下。中年男性标本,4%甲醛溶液固定。腹主动脉上端、中段、下端外径分别为22.30 mm、21.76 mm、22.13 mm,于肾动脉平面向左下走行35.14 mm,再成角约100.5°,折向右下走行56.32 mm,至脊柱中线平第4腰椎上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轴线偏离脊柱中线最大距离为32.18 mm,左、右髂总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2.95 mm、11.07 mm,双侧髂总动脉间夹  相似文献   

2.
本例尸体为男性 ,体长 166cm,年龄约 30岁 ,外观发育正常。1 右髂总动脉高位分支 腹主动脉走行于脊柱的左前方 ,长 2 0 .1cm,外径 1.5cm,在第五腰椎体上缘分左、右髂总动脉。右髂总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 ,走行于右下方 ,长 2 .2 cm,外径 1.2 cm,在第五腰椎体下缘即分为右髂内、髂外动脉。右髂内动脉外径 0 .5cm,沿骨盆后壁走行进入骨盆腔后分为数支。右髂外动脉外径 0 .7cm,走行至右下 ,距发出右侧腹壁下动脉处有 11.6cm。左髂总动脉外径 1.0 cm,在左侧骶髂关节高度、距腹主动脉分叉 4 .0 cm处 ,分为左髂内、髂外动脉。左髂外动脉外径 0 .…  相似文献   

3.
髂外动脉是髂总动脉的直接延续,很少发生畸形.作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局部解剖时,发现l例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弯曲畸形,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男尸1具,约45岁,身高155 cm,发育正常,双下肢对称等粗,外观无任何畸形.解剖显露腹后壁及盆部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用量角器测量其夹角,游标卡尺测量其径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简化基于临床采集的增强CT图像数据进行人体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真实三维解剖结构的过程,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正常髂动脉和髂动脉血栓后血管内血流情况,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患者A为40岁男性,腹主动脉及髂动脉正常;患者B为60岁女性,腹主动脉正常,但左髂主动脉部分血栓及左髂内动脉血栓。CT图像为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标准(DICOM)格式,层间距为0.5 mm,每片图像的平面分辨率为512×512,像素大小为0.5mm。应用医学后处理软件对通过临床采集的增强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然后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转换成可用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并直接进行CFD模拟计算。结果通过计算可得到A、B研究对象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B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0.576 6±0.009 0,3.260 2±0.032 0)明显区别于A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1.269 8±0.008 0,1.393 2±0.011 0)。结论通过CFD模拟方法的改进,得到更加接近生理解剖特征的血栓后不规则血管三维立体模型,并通过对比A、B研究对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的血流情况如低流速、低壁面切应力等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具14岁左右的男尸,身长1.12米,死因不明。腹主动脉下端于第四腰椎体高度直接分出左、右髂外和髂内动脉,共四支。左、右髂总动脉全无。左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伴行2厘米,然后分开,右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伴行4厘米,然后分开。左、右髂内动脉的下缘构成65度的夹角,此角距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3.8厘米。将各血管压扁后测量其横径,结果是:腹主动脉下段11毫米,左侧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为6毫米。下腔静脉下段18毫米,左髂内静脉10毫米,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尸体解剖过程中 ,发现一例右髂总动脉分支位置异常的标本。为了积累变异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现报告如下 :1.本例尸体 :男性 ,体长 16 6 cm,年龄约30岁 ,外观发育正常。2 .腹主动脉走行于脊柱的左前方 ,长2 0 .1cm,管径 1.5 cm,在第五腰椎体上缘分左、右髂总动脉。右髂总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 ,走行于右下方 ,长 2 .2 cm,管径 1.2 cm,在第五腰椎体下缘即分为右髂内、髂外动脉。右髂内动脉管径 0 .5 cm,沿骨盆后壁走行进入骨盆腔后分为数支。右髂外动脉管径 0 .7cm,走行至右下 ,距发出右侧腹壁下动脉处其长度有 11.6 cm。左髂总动…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在解剖1例约45岁的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腹主动脉分叉处的位置及左右髂总动脉的长度和分支与教科书上的不同(图1)。腹主动脉干主动脉裂孔处续于胸主动脉,沿途在其后壁发出上3对腰动脉,平均外径3.0mm。距腹主动脉终端后上方9.0mm出发出1支动脉,外径3.9mm,下行15mm后分支为骶正中动脉、第4腰动脉左右支,外径依次为1.5mm、1.0mm、3.2mm。腹  相似文献   

8.
临床本科生于解剖实践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的少见双下腔静脉(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变异.其变异位置、形态如图1所示:该例标本右髂外静脉(A)与右髂内静脉(B)于右骶髂关节前方汇合形成右髂总静脉(C),向上于第4腰椎下缘右前方汇入右下腔静脉(D).右下腔静脉继续沿腹主动脉右侧和脊柱右前方上行,其压扁管径为36.81 mm.左髂内静脉(E)于第5腰椎体前方由左下行向右上,于第4腰椎下缘右前方斜行汇入右下腔静脉.左髂外静脉(F)自前外行向后内,至第4腰椎左缘,在腹主动脉后方,发出粗大横行分支(G,称髂联合)注入右下腔静脉,该分支压扁管径22.63 mm.左髂外静脉本干续沿腹主动脉左后方和脊柱左前方上行,延续为左下腔静脉(H),于第1腰椎水平处约成直角注入左肾静脉(I),其外侧为左睾丸静脉(J)汇入左肾静脉.左下腔静脉长度为88.73 mm,压扁管径为9.31 mm.在第5腰椎左下方,左髂外静脉发出一交通支(K),与左髂内静脉吻合,该交通支长度为9.98 mm.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指导学生局解操作过程中见到一例左侧髂总静脉缺存,左髂外静脉直接上行注入下腔静脉,现报告如下:童尸、男性,约四岁,身长78.5cm。左髂外静脉起端位于腹股沟韧带深面,髂外动脉内侧。它经左髂外动脉背侧至第五腰椎体外侧,继沿主动脉腹部左侧上行至第二腰椎水平处斜向右上方,经腹主动脉腹部前面,在第一腰椎体下缘汇入下腔静脉。左髂外静脉全长14.5cm、口径0.7-1.0cm,汇入前接受左肾静脉及左肾上腺静脉。左髂内静脉位于左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相似文献   

11.
某男,60岁,腰部被戳伤不能站立3小时入院。检查诊断为:L_5骨折脱位伴不全截瘫。手术后左足背动脉仍扪不清,考虑左髂总动脉损伤。经腹探查证实,行伤侧髂总动脉远瑞与对侧髂内动脉端侧吻合后恢复正常。L_5开放骨折侧方移位,恰在腹主动脉分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及描述,探讨入路的安全性及安全操作空间。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体标本,对每具骨盆标本经双侧腹直肌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腹膜、髂外血管、髂腰肌、闭孔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重点观测L4、L5、S1神经与闭孔神经位置,测量分析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 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骶髂关节、腰骶干、S1神经根、骶骨翼等结构。 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与骶髂关节距离左侧为(23.56±4.30)mm,右侧为(23.69±3.41)mm,L4神经前支与骶髂关节在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的距离左侧为(17.97±1.58)mm,右侧为(17.49±1.49)mm,腰骶干外缘在其形成汇合点平面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4.34±2.51)mm,右侧为(13.81±2.21)mm,平骶岬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2.19±1.98)mm,右侧为(12.22±1.55)mm。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用于复位固定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安全的操作空间,且经该入路的操作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探查松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成人腰骶段脊柱前方重要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腰骶段脊柱前路手术及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奠定解剖基础。方法对80具成人尸体标本腰骶段脊柱前方重要血管的走行、分布进行大体观察并对部分血管指标进行解剖测量,将实验结果与文献回顾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左前方,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右前方。左、右髂总动脉均在骶髂关节水平处分为髂内、髂外动脉。骶正中动脉走行及分布形式固定,而骶正中静脉变异较大。男性腹主动脉末端血管壁厚度为(1. 72±0. 17) mm,女性为(1. 52±0. 2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腹主动脉分叉角为(66. 4±2. 3)°,男性腹主动脉分叉角为(58. 9±4.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左、右髂总动脉长度分别为(57. 6±4. 7) mm、(50. 1±5. 0) mm,女性分别为(43. 7±6. 1) mm、(37. 3±6. 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下腔静脉汇合角为(60. 7±4. 8)°,女性下腔静脉汇合角为(66. 7±4.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左、右髂总静脉长度分别为(59. 4±3. 9) mm、(48. 7±3. 3) mm,女性左、右髂总静脉长度分别为(52. 8±6. 4) mm、(46. 6±3. 0) mm。结论尽管腰骶段脊柱前方血管众多,解剖复杂,但是存在一定的解剖规律,熟悉重要血管的解剖特点是提高腰骶段脊柱前路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 对44例成人尸体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行程作了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它们与腹壁切口的关系,特别是与阑尾切除、腹股沟疝、剖腹产和经腰肾切除切口的关系。在腹股沟疝修补和阑尾切除缝合腹壁时,两条神经之任一条受到波及都会在腹股沟区出现典型的神经激惹。在阑尾切除中,为避免切断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  相似文献   

15.
对30具成人尸体的腹主动脉终端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观测了髂总动脉间嵴的位置,形态,大小和组织构造,探讨了其发生及解剖学,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变异包括起源、行程、数目、分支分布等诸多情况[1~4].作者在解剖1具青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分支或分布都有异常.该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肾下端出现1支副肾动脉变异,且并伴有腹主动脉末端及髂总动脉走行变异异常。现报道如下。右肾形态偏小,上部偏向腹深部。可见一直径约0.2cm的动脉起自腹主动脉末端前壁,起始位置约在第3腰椎下缘水平,行向右上,经过下腔静脉前方,并依次经过右睾丸动脉、右睾丸静脉和右输尿管后方,在腰大肌前面行至其外缘处,从肾下端入肾,故可视为来源于腹主动脉的副肾动脉。肾血液供应中,出现副肾动脉常见报道,而从腹主动脉发出进入肾下端的较为少见。本例中,右肾副肾动脉来源于腹主动脉末段,行程较长,走行复杂,与多结构交叉,因此,对临床肾或腹下部器官手术时的血管辨认与结扎等有一定借鉴意义。笔者还观察到,该例标本的腹主动脉及分支走行异常:腹主动脉在约平右肾下端平面急转右下,至下腔静脉左缘处分为  相似文献   

18.
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35侧成年男性标本上对旋髂深静脉和腹环上方5cm 段的睾丸静脉进行了观测。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了睾丸静脉与旋髂深静脉吻合的术式,并在临床上对15例精索静脉曲张的病人施行了该术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旋髂深静脉主干平均外径6.1mm;长14.2mm,其属支上支和下支汇入主干前外径分别为3.0mm 和2.8mm。睾丸静脉在腹环上5cm 段,平均2.5支,外径2.2mm。文中讨论了与该术式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9.
<正> 作者在行下腔静脉系观察测量时,发现几例下腔静脉异常,现将典型的2例报导如下:例1:左下腔静脉(老年女性、身长1.60米)两侧髂总静脉及髂内、外静脉均位于同名动脉的后方.左髂总静脉(长40mm、外径14mm)与右髂总静脉(长50mm、外径20mm)在第5腰椎左前方汇合形成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至第3腰椎上缘成为下腔静脉的远端(长68mm、外径21mm),在第2腰椎下缘下腔静脉向右上斜跨腹主动脉并与其形成约30度的夹角.(重合27mm)经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下方、右肾动脉的左上方至第1腰椎右侧而成为下腔静脉斜段(长82mm、外径28mm),断之沿脊柱右侧上行,穿膈的腔静脉孔入右心房.构成下腔静脉近端(长85mm、外径31mm).左下腔静脉行程中,在第2腰椎平面接受左肾静脉,第一腰椎体下缘接受右肾静脉.(附左肾长120mm、宽65mm,右肾长60mm、宽38mm)例2:左下腔静脉合并右侧支形成.(1)左下腔静脉:在左骶髂关节前外侧由左髂外静脉接受左髂内静脉(均位于同名动脉的后  相似文献   

20.
左髂总静脉受压和静脉内粘连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观察了120例成人和小儿右髂总动脉与腔一髂静脉的位置关系、腹主动脉分叉和下腔静脉合成平面以及左髂总静脉内粘连带的形成。右髂总动脉与腔—髂静脉的位置关系可分四型,其中以左髂总静脉口处受右髂总动脉压迫者最多见,占85.7%。受压处有粘连带形成者占27.5%,按形态和位置,成人的粘连带可分四型。对粘连带的出现率、成因及其与左髂总静脉受压的临床意义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