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急性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通过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采用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疗及显微神经干松解手术,治疗16例各种急性臂丛神经卡压征引起颈肩上肢疼痛的病例。结果全组随访6个月,7例经保守治疗、9例经手术治疗者均缓解,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优良率分别达85.71%(6例)及88.89%(8例)。结论急性臂丛神经卡压征在治疗上可先经短期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丛受压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颈丛受压的解剖学依据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采用解剖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全的双侧颈丛,并对其行经作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临床随访并分析16例颈丛神经受压患者的治疗及疗效。结果 C2-4根部及C2,3与C3,4的合干处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此外C3,4合干处还有成串的淋巴结与之伴行。本组16例患者中,6例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5例作颈丛周围纤维组织松解后颈部耳周部感觉恢复正常。16例患者均作颈部局封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8例有效2例无效,6例伴有胸廓出口综合征。结论 颈丛在穿过颈部腱性组织时有可能受到卡压,产生颈部疼痛,不适及颈部与耳周感觉异常,局封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松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上臂段桡神经自发性断裂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1月,共治疗1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4~49岁,平均38岁;10例病人为重体力劳动者及手工劳动者;15例均行桡神经探查术,其中7例行神经段切除,8例行神经松解.结果:行桡神经探查发现,神经卡压性病变6例,神经束带样病变6例,外在肿物压迫2例,神经肿物1例.神经松解病例后随访1~4年,5例神经松解病例术后随访完全恢复,3例不完全恢复,神经段切除病例后随访6个月~4年,4例恢复效果满意,2例不完全恢复,1例由于术后时间短仍在恢复中.结论:非创伤性桡神经上臂段损伤病因众多,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杨波  单臣 《吉林医学》2009,30(23):2927-2928
目的:探讨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2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21例22侧,全臂丛型2例,颈肋1例,第7颈椎横突过长1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发现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做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20个月,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幌征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8例19侧,部分改善5例5侧,无效3例3侧。结论:斜角肌的病变及异常纤维束带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的主要因素,早期手术探查,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彻底松解臂丛神经及血管。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目的 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该院2010-2014年诊断和治疗TOS患者32例.保守治疗24例,采取局部理疗,按摩,药透,合理的功能锻炼,局部痛点封闭;手术治疗8例,术中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或异常纤维束带,松解受压的臂丛神经血管,术中严格止血,松解彻底,术后积极功能锻炼.结果 按Roos疗效评定标准,保守治疗患者:优9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62.5%;手术患者:优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 TOS一旦确诊,应积极保守治疗,若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彻底松解臂丛神经血管.但需注意术后仍有复发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3种人工腔隙技术在内镜辅助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松解手术和腓肠神经切取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别应用3种人工腔隙技术行内镜下周围神经松解手术和腓肠神经切取手术共41例。其中应用CO2皮下充气法内镜辅助下切取腓肠神经移植手术9例,尺神经松解前置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8例,腓总神经松解手术治疗腓管综合征7例;应用皮肤提拉装置形成皮下腔隙镜下行腕管外腕横韧带切断术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用自制的环型组织撑开器内镜辅助下行腋神经松解术治疗四边孔综合征2例。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充分的腔镜视野,在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切口1~3 cm,比开放性手术缩短3~10 cm。37例患者获得随访1~5年。周围神经松解手术30例,感觉功能在术后1~3个月内恢复,达S4级,29例患者运动功能在术后6~12个月内恢复至IV~V级,未见复发;1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随访24个月,伸踝、趾肌力恢复至II级停止,二期行肌腱转位术。镜下腓肠神经切取移植手术随访7例,受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人工腔隙技术使内镜辅助周围神经手术具有更好的腔镜视野和操作空间,是内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从2000年至2008年,对27例自发性桡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8~65岁,平均36岁。对23例患者进行了松解,1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直接吻合神经,3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因有缺损,进行了神经移植。结果 术中发现Frohse弓卡压8例,三头肌外侧头卡压1例,桡返动脉分支卡压1例,外侧肌间隔处卡压8例,肿块卡压1例,无明显外在卡压8例。23例行神经松解的患者中,15例功能完全恢复,3例功能部分恢复,5例无效。4例行神经修复患者中,3例功能恢复,1例无效。结论 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病因多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颈部神经压迫综合征,又称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上口出口挤压综合征。从诊断病名来看,其病变部位在颈部或定为胸廓上口出口。其病因是臂丛神经和锁骨不动脉受挤压所致。该部位的解剖特点,臂丛神经和锁骨干动脉,在颈部经过一三角形时间隙。三角形的基部为第一肋骨,前边为前斜角肌,后边为中斜角肌,这是神经容易受挤压的部位之一。三角形间隙的基底是第一肋骨,者患者出现颈助,则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向上推移,使之产生受压症状。但在临床上也不是所有的颈肋患者都出现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有压迫症状。因此,有部分医生将此病诊断为…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多发生于上臂、肘、前臂、腕部及肩胛部[1],也是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研究拟探讨康复护理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省上虞人民医院收治的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73例,其中男29例,女44例;年龄27~64岁,中位年龄55.3岁.病程3个月至5年,其中胸廓出口综合征4例,肘管综合征23例,腕管综合征4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神经 -肌电图在闭合性桡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测法对 1 0 1例闭合性桡神经损伤者进行神经 -肌电图检测。结果 :腋部卡压 1例 ,上臂损伤 5 4例 ,上臂外侧肌间隔卡压 1 3例 ,骨间背神经卡压 32例 ,桡神经浅支卡压 1例。手术治疗 87例的电生理诊断与术中诊断符合率 1 0 0 %。结论 :神经 -肌电图可准确定位诊断闭合性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颈神经根受压解剖学基础,分析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2例此类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均先经保守治疗,其中15例行前、中及小斜角肌切断及颈神经根松解术。结果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1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半,症状消失,均未见复发。其主要症状为头面部、颈肩部疼痛,患侧上肢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无明显外伤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颈椎横突后结节,是颈部明显压痛点的位置。感觉障碍以颈肩部、头面部及上肢刺痛减退为主。X线片示C3~C7颈椎椎体有明显骨质增生41例,椎间隙狭窄27例。结论椎孔外颈神经根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神经根、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用于肌间沟经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当刺激电流减小至0.5 mA以下时,仍有所支配的肌肉收缩,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75%的罗哌卡因20 mL,观察阻滞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5例患者阻滞不全需静脉注射辅助药物,其余患者阻滞效果完善,完全阻滞率>90%。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肌间沟经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提高了阻滞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方法。方法 为9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局麻下通过颈外侧区作长1.5cm切口,在内窥镜辅助下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按Wood等的评定标准评价: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部微小切口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可解除斜角肌对臂丛神经的压迫,是一种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进行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1年以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5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经诊断性治疗后获痊愈,5例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缓解,复发后给予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20例后期经手术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对诊断性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采用减轻软组织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同颈椎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侧侧吻合方法在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臂丛神经损伤者在上臂中上段行尺神经、正中神经相邻面侧方切开外膜、束膜后相对缝合。上臂神经损伤者在损伤部位以远处行受损神经与相邻正常神经的侧侧吻合。坐骨神经出口处腓总神经损伤者在大腿下段坐骨神经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分出处以上2~5cm,于坐骨神经内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侧侧缝合。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得到术后1.5~4年(平均2.5年)的随访,受损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在臂丛神经损伤者为M2-3,S3,在上臂神经损伤者为M3S3,在腓总神经损伤者为M3-4S4,而供体神经支配区功能未受影响,所有病例对功能恢复效果均满意。结论 神经侧侧吻合方法是有效的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明原因的上臂桡神经卡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原因不明的上臂桡神经卡压的病因和诊治方法 ,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 1996 - 2 0 0 3年收治的 7例不明原因的上臂桡神经卡压病例进行分析 ,病程 1个月 - 1年 ,平均年龄 35岁(18- 5 2岁 ) ,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 ,切除病变神经后行端端吻合术。术后病理发现切除的神经外膜周围有较多炎性细胞聚集。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 4年 ,6例受损肌肌力恢复 4级以上 ,只有 1例效果不佳。结论 不明原因的上臂桡神经卡压并不常见 ,其病因可能与神经外膜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早期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敏 《中外医疗》2014,(18):43-4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50例,治疗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而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手术中不同时间段疼痛以疼痛划线记录法进行评分,主要记录患者在手术开始、手术1h候后、手术2h候以及手术结束时候。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23例需另行添加静脉镇痛药,5例需要改为全麻醉。而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手术能够顺利完成。在手术的各个时间段内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记录评分都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巩固外科颈手术的中臂丛神经阻滞+肋间壁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可以临床治疗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2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臂丛神经鞘瘤的患者病历资料,归纳总结其诊断特点和显微手术体会.结果 22例患者源自臂丛C5、6神经根2例,C7神经根1例,上干4例,中干6例,下干2例,外侧束3例,后侧束2例,内侧束2例.其中18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个月至7年),2例因其他科室误诊为颈部淋巴结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无复发,臂丛神经功能正常.2例误诊患者行Ⅱ期神经修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诊治依赖于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以及高倍显微镜下的显微外科无损伤操作.  相似文献   

19.
经腋路单点法选择性臂丛阻滞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14)、尺神经组(n=16)和桡神经组(n=9),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 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4.9%,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斜角肌间隙内臂丛下干与邻近组织结构及胸1神经干与第1肋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臂丛下干卡压症提供解剖学依据。②方法在21具4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臂丛下干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③结果在42侧标本的斜角肌间隙内,有33侧在前斜角肌的后内侧存在孤立的肌束,臂丛下干分别从其前下方(23侧)或后上方(10侧)通过;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斜越第1肋前内侧面时部分穿行于骨纤维管内。④结论该肌束的压迫或拱抬均可成为臂丛下干受压的因素之一;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越过第1肋时易受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