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以循环内皮细胞(CEC)作为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指示物,以血浆内皮素(ET)和前列环素(PGI2)反映VEC的功能变化,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UA患者外周血中CEC、ET明显升高(P<0.001),PGI2明显下降(P<0.01),当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时,其变化更加显著。VEC损伤以及它所分泌的内皮源性收缩舒张因子失平衡,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和心衰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病学意义,我们以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以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作为在体判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经免疫荧光VIII-R:Ag鉴定。结果显示,36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EC数、TNF含量高于30例正常人,尤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组增高显著(P<0。001)。提示TNF可能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浆内皮素(ET)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急性心肌梗塞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人类巨细胞病毒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及ET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HCMVIgM阳性14例(70%),HCMVIgG阳性20例(100%),HCMVIgM、IgG双阳性14例(70%);冠状动脉狭窄组HCMVIgM阳性19例(95%),HCMVIgG阳性19例(95%),IgM、IgG双阳性18例(90%);正常对照组HCMVIgM阳性6例(20%),HCMVIgG阳性26例(82%),IgM、IgG双阳性6例(2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P<0001);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组、冠状动脉狭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TNF、血浆ET显著增高(P<0001)。结论患者的HCMV感染、内皮细胞受损和TNF作用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内皮细胞的损伤与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循环内皮细胞(CEC)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指示物,以血浆内皮素(ET-1)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变化,研究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变化。41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无梗塞后缺血事件及心力衰竭;B组15例,有上述并发症。21例健康人做为对照。动态测定患者在入院后72小时的血浆ET-1水平和CEC计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ET-1和CEC均在AMI发病的早期4小时即达峰值,以后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在72小时内各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不同的是:具有合并症的AMI患者(B组),其血浆ET-1水平和CEC计数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A组患者(P<0.01);且随时间下降速度缓慢,在48小时和72小时仍呈较高水平,均高于A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ET-1和CEC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结论:血浆ET-1水平和CEC数量在AMI早期显著增加,二者可做为心肌梗塞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变化的指示物;在有并发症的AMI中二者呈现持续升高,这可能与梗塞后缺血的发生和心脏功能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和3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血气分析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心病组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PaO2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ET-1可能参与肺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测定20例ACI患者脑脊液(CSF)ET-1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例尸检ACI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进行ET-1染色。结果显示ACI患者急性期血浆ET-1水平显著增高(P<0.01),恢复期接近正常水平;ACI患者急性期CSFET-1水平显著增高(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ACI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ET-1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提示ET-1参与ACI的病理生理过程,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观察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肺心病患者及14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并同时作动脉血气分析及测定部分患者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结果:肺心病组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急性期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血浆ET与pH、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V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O是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低氧血症和酸血症可能是刺激血浆ET升高、引起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ET在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过程中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25健康老年人和8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痢疾(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显示:COPD缓解期患者血浆ET-1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ET-1则明显增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血浆ET-1明显高于健康组与COPD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高于缓解期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降压治疗对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31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40mg/d×14,用放免法直接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EH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5.6±21.0vs42.1±20.3pg/ml,P<0.001);CG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1vs55.4±17.8pg/ml,P<0.001)。舒张压与ET水平呈正相关(r=0.5302,P<0.005),ET与CGRP呈弱的负相关(r=0.3707,P<0.005)。治疗后,血压和ET水平明显下降(P均<0.001),CGRP水平显著增高(P<0.001)。结论硝苯地平是一种有效的降压药,它可通过调节EH时多种血管活性多肽之间的平衡关系,对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48例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6-酮类固醇-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测定,以了解CH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情况及功能变化,并与正常人及卡托普利(Cap)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浆CEC、ET、ACE明显高于正常;6-keto-PGF1a则明显低于正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CEC与ET、ACE呈显著正相关;与6-keto-PGF1a呈显著负相关。通过Cap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Cap对CHD患者的VEC损伤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血浆ET-1水平,其中8例肺心病患者行右心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结果COPD患者和肺心病患者的血浆ET-1含量分别为5.24±0.50、5.80±0.66pg/ml,较健康对照组血浆ET-1含量(4.65±0.65pg/ml)明显升高(P值<0.01及0.001);血浆ET-1含量与PaO2呈显著性负相关(COPD组:r值=-0.583,P值<0.01;肺心病组:r值=-0.627,P值<0.001),与PaCO2呈显著性正相关(COPD组:r值=-0.514,P值<0.05;肺心病组:r值=0.593,P值<0.001);ET-1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压均存在正相关(r值=0.727及0.681,P值均<0.05)。结论血浆ET-1参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刺激ET-1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浆内皮素(ET)与冠心病(CHD)、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生发展之间关系。方法我们用放免法测定了13例CHD患者(CHD组)和19例EH患者(EH组),观察ET浓度变化并与18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其中CHD组及EH组血浆E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将EH组进行分期,与对照组比较,EH-I期无明显增高(P>0.05),EH-Ⅱ及EH-Ⅲ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上述结果提示ET在CHD及EH的发生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和3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血气分析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心病组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治疗后ET-1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PaO_2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_2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ET-1可能参与肺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抗ET-1作用的治疗,有可能成为肺心病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8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血浆ET-1水平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左房压和LAD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8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血浆ET-1水平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左房压和LAD呈显著正相关(r=0.783,0.512和0.352,P<0.001,0.002和0.05),与其它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表明,ET-1在MS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变化,有可能作为判定病清程度及PBMV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心病时血循环内皮细胞、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右心导管检查技术和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分离技术,用硫巴比妥法及羟胺法测定血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结果肺心病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376±075kPa、血CEC数量每09微升为1670±265与COPD组(848±22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CEC数量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呈显著负相关(r=0.9423,P<0.001),血CEC数量与肺动脉压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8270,P<0.001),肺心病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CO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缺氧可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7.
酗酒者的血浆抗氧化维生素浓度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酗酒者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状态。方法用分光光度比色分析法检测194例40岁男性酗酒者和50例40岁男性不饮酒者的血浆维生素C(P-VC)、维生素E(P-VE)和β-胡萝卜素(P-β-CAR)浓度,并在Compaq586微电脑上采用SPSS/PC+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酗酒组以及不同酗酒史和酗酒量组的P-VC、P-VE、P-β-CAR平均浓度均显著低于不饮酒组(P<0.05~0.001),酗酒者的P-VC、P-VE、P-β-CAR浓度均随其酗酒史和酗酒量的增加而降低,并均呈一定程度的直线负相关(P<0.0001),脂肪肝组的P-VC、P-VE平均浓度均显著低于无脂肪肝组(P<0.01)。结论酗酒者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  相似文献   

18.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了40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ECP)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及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结果:①ET-1于ECP后较ECP前明显下降;②CEC计数于ECP后较ECP前也有明显下降.提示ECP能降低血浆ET-1浓度及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一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高血压(EH)组39例,正常对照(NC)组41例,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ngⅡ、ET,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结果EH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ET均高于NC组(P分别<0.05和<0.01),NO低于NC组(P分别<0.05和<0.01)。除血浆ET和NO外,各指标改变EHⅡ期较Ⅰ期明显(P分别<0.05和<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H组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ET呈正相关,与NO负相关(r分别=0.67,0.81,P均<0.01);EH组血浆和淋巴细胞中NO与AngⅡ、ET均呈负相关(r分别=-0.651,-0.725,P均<0.01)。结论淋巴细胞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比血浆更为敏感,与MAP相关性更好,AngⅡ、ET和NO三者分泌失平衡,是EH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的变化以了解其在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内皮素(ET)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其中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0.001)及尿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组(P<0.01);(2)血浆TM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E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90和0.5650,P均<0.005)。结论血浆TM水平测定对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