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3.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长健康素养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光明区13所幼儿园4 120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家长版和深圳市居民健康素养问卷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家长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健康素养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4.9%(1 436/4 120)。其中困难总分6.5%、情绪问题5.6%、品行问题8.9%、多动注意不能13.4%、同伴交往问题14.4%、亲社会行为9.2%。男童和女童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7.3%和5.5%,4.8%和6.5%,9.7%和7.8%,15.5%和10.7%,15.8%和12.7%,11.1%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26,5.506,4.212,19.846,7.650,23.86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健康素养(OR=1.294)、健康知识(OR=1.293)、健康行为(OR=1.412)及健康技能(OR=1.193)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问题突出,家长健康素养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安徽省南、中和北部地区60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在园儿童7 191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32.4%和11.2%。因子行为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问题12.1%、心身问题11.6%、品行问题3.4%、多动指数2.4%、焦虑1.0%、冲动—多动0.7%;行为问题多因子共患情况以两种为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性别、年龄、地区和看护人职业等方面的差异。结论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以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为主,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多种因素有关联,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阜阳市颍泉区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为今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4所幼儿园1046名3~6岁在园儿童采用Conners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9%,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看护人之间的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颍泉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应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杨良政  李玲  冯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21-352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自编的儿童心理卫生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各1个小班共97人为研究对象,同时抽取同一幼儿园另1个小班共110人作为对照。采用儿童气质特点养育指导、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对研究组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3年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59%,与干预前检出率(16.49%)及对照组(16.1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早期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长酒精成瘾对学龄前儿童性格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行健康体检的家长酒精成瘾学龄前儿童(研究组)与家长无酒精成瘾的学龄前儿童(对照组)各100例,采取3~7岁儿童性格气质问卷(3~7岁儿童适用,家长用)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周岁儿童适用,家长用)调查儿童的性格行为发育状况,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儿童启动缓慢型、中间偏难养型、难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4.00%、22.00、24.00%高于对照组儿童的5.00%、6.00%、4.00%,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3.00%、17.00%低于对照组儿童的42.00%、43.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中可能有行为问题者20例,检出率为20.00%,研究组儿童中可能有行为问题者62例,检出率为6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肥胖、性问题、分裂样、攻击,研究组儿童以上行为问题因子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长酒精成瘾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出现性格行为发育异常,难养型和中间难养型明显增多,行为问题因子以肥胖及性问题等为主,需引起重视及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 ,对 84 1名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 11 .9% ,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14 . 2 %和 9 .2 % ,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而不同年龄、班级之间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儿童健康状况、停止尿床时间、父母教育一致、母子感情、周末相处时间、看电视时间、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与个体生物学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需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1180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6~11岁组男孩活动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11),12~16岁组男孩社交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4,P<0.001);6~11岁组男孩强迫性、体诉(检出率均为1.84%,5/272),女孩抑郁、性问题、攻击性(检出率均为1.71%,5/293),12~16岁组男孩体诉、分裂样、攻击性、多动(检出率均为1.98%,5/253),女孩焦虑强迫、抑郁退缩、违纪、攻击性、残忍(检出率均为1.93%,7/362)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行为问题儿童在活动能力(t=-44.264,P<0.001)、社交能力(t=-36.274,P<0.001)方面均差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独生子女(OR=1.753,95%CI:1.014~3.031)、性格内向(OR=2.725,95%CI:1.482~5.01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关系和睦(OR=0.076,95%CI:0.019~0.296)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期行为问题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建议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摸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的途径。方法在儿童入园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管理周期为3年。每半年进行1次监测(由托幼机构协助开展),监测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感觉统合评价、行为问题分析。对发现问题者依据严重程度及时进行咨询指导或干预训练。结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共600人次,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38.50%(231/600),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17%(55/600)。不同性别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9,P0.05),但行业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7,P0.05)。不同性别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6,P0.05)。接受咨询指导102人,感觉统合训练65人,沙盘治疗21人,生物反馈仪治疗2人。其中临床好转78人,治愈26人。管理中流失率较高是与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有关。结论采用建立学龄前儿童心理档案的管理方式能够起到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但要维持档案式管理的正常运行必须要考虑并解决以下3个环节的问题:提高儿童家长的认知水平,取得托幼机构配合以及做好个性化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的各个镇、区的幼儿园的854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对变量进行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4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7,P0.01);儿童气质维度中情绪本质、趋避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及坚持性与CBCL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的CBCL外化性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的CBC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氛围是学龄期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氛围是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3~6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黔南州1140名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A行为检出率为14·74%;N行为检出率为10·88%;M行为检出率为5·61%。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不同年龄组、民族、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管教方式、儿童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P<0·05或P<0·01。结论: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它地区文献报道为高,揭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庭膳食制作人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营养健康相关情况,为进行营养教育,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兰州市4所幼儿园398名家庭膳食制作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营养KAP调查,结果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家庭膳食制作人的总体得分偏低,呈正态分布(8.61±3.09),及格率仅为50.3%。不同身份的膳食制作人营养知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影响学龄前家庭膳食制作人营养知识的因素是对营养知识的兴趣、学历和职业。家庭膳食制作人挑食,其家中儿童更易挑食,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膳食制作人的营养教育对改善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3~4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兴市城区3~4岁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铅中毒对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对城区15所幼儿园2300名3~4岁新入园儿童进行血铅检测,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城区3~4岁儿童铅中毒率为27.78%;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7%;铅中毒组CBCL总分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5.04%,血铅正常组为10.96%,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9.63%,正常组为11.41%(P<0.05);女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39%,正常组为10.51%(P>0.05);女童铅中毒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男童铅中毒组违纪因子和多动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比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