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齐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914-3914
患者男,18岁。患者就诊前16d因恶心、腹胀而口服“多潘立酮”等胃动力药,4d后于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粟粒大小鲜红斑,渐增多并融合成片,偶有微痒。曾在当地皮肤科就诊,查血常规:WBC7.89×10^9/L.N 0.55,L 0.25,M 0.13.E 0.1.异型淋巴细胞0.07,EOS1.2×10^9/L,尿常规Pro(+),BIL(+++),NIL(+),疑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史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儿,女,12岁,因间断发热17天于2004年10月10日9:49入院。查体:T 39.0℃;P 120次/分,R 25次/分,BP 10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清。左侧颌下淋巴结可触及2枚约2 cm×2 cm×2 cm大小淋巴结,质中,压痛阴性,移动度可。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脾  相似文献   

3.
崔大敏 《华西医学》2007,22(2):313-314
目的探讨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抗惊厥药所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抗惊厥药所致D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样,以发疹型为主,常伴有紫癫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多有发热、黏膜损害、浅表淋巴结增大及血常规异常。脏器多受累以肝脏为主、肾脏次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长,早期、尽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致药物超敏综合征并发Evans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摘要男,42岁。因全身皮疹5d,于2006年1月12日入院。入院前50d因反复出现口唇不自主抽动于门诊予卡马西平300mg/d抗癫治疗。于入院前5d出现皮疹伴搔痒而停药。体检:T37.0℃,BP100/66mm Hg(1mm Hg=0.133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伴有鳞屑,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查血常规:WBC13.5×109/L、Hb91g/L、BPC136×109/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60U/L、γ-GT1251U/L、总胆红素146μmol/L、直接胆红素99.4μmol/L、间接胆红素46.6μmol/L。心电图、X线胸片无异常。腹部B超示肝脏稍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ra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别嘌呤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8例(85.71%),好转2例(9.52%),死亡1例(4.76%)。结论DHS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误漏诊。现对我院 2000年6月~2004年 5月收治的 54例IM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中,男 32例,女 22例,男女之比为 1 45∶1;年龄 9个月 ~14岁。依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1]进行诊断。1 2 临床表现 发热 51例,其中持续发热 1 ~3周 46例,呈弛张热型 33例;淋巴结增大 48例,其中以颈部淋巴结增大为首发症状 10例;咽峡炎 45…  相似文献   

7.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10月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2 1例 ,其临床表现和血涂片有较多异形淋巴细胞均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但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和EB病毒抗体均阴性 ,而所有病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 ,且病情重 ,高热、腹部症状突出如腹痛、腹水等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我科住院患者 14例 ,门诊患者 7例。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在 3~ 10岁之间 ,平均年龄 6岁。1.2 临床特点 起病均急 ,均有持续发热 ,体温波动在 38.5~ 4 0℃之间约 1~ 2周。浅表淋巴结肿大 18例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更明显。咽…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急性感染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简称传单(IM),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8月-2017年1月,选择我院儿科208例发热患者,其中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发热病人166例对照组。对两组使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对比两组不同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单核细胞%(M%)以及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项指标的灵敏度:M%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特异度: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M%。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大于各个单项检测。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产生的高峰期,并探讨检测时机及早期抗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产生的高峰期.将80例患儿分成早期治疗组及晚期治疗组,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退热时间、呼吸道症状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收治3例别嘌呤醇致DRES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3例因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醇后1~2周左右出现全身弥漫性皮疹伴发热、肝肾功能损伤、血液学改变,2例出现少尿,1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经相关医技检查及病因排查均诊断为别嘌呤醇过敏,DRESS。3例均予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病情缓解,但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1例死亡;另1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结论别嘌呤醇致DRESS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病情缓解后糖皮质激素减量应缓慢,并警惕复发。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与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IM)均能引起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等症状体征,血象中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Downey氏细胞,异淋),为探讨异型淋巴细胞形态种类及流行性出血热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间的关系,我们对56例和78例IM血象中出现的异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XE-5000血液分析仪提示的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与人工镜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探讨XE-5000血液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血细胞分析仪XE-5000测定静脉血中结果报警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无报警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患儿样本各110例进行人工涂片,瑞氏染色及显微镜复检,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部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以镜检为判断标准,XE-5000血液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报警的灵敏度为90.82%,特异度为82.79%,阳性预测值为80.91%,阴性预测值为91.82%,仪器法与镜检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报警组CD3、CD8、CD4、CD4/CD8水平,分别与无报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报警信息作为血常规分析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参考,对临床诊断效率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共收治药物超敏综合征(DHS)患者22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嵚 《当代护士》2005,(5):73-7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pstein-Barr(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6.
梁少霞 《系统医学》2022,(10):142-144+155
目的 探讨在实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期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的查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期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其他发热患儿作为参照组;针对两组患儿合理展开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对比两组单核细胞(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结果 研究组M(18.25±3.22)%、EBV-DNA(7.32±2.25)×107copies/mL、异型淋巴细胞(29.25±5.52)%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2、18.210、34.868,P<0.05)。结论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联合应用,可通过对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加以明确,显著提高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准确性,为疾病早期确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丽  王惠贤  陶丽冰 《现代护理》2007,13(2):115-1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 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传染病,主要由原发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症、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以及血清中嗜异性凝集素和其他特异性抗体为特征。隐性感染者与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飞沫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程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临床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成人发病相对少见。我科于2006年7月4日收治1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临床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咽部疱疹疼痛十天就诊。来我科就诊前,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诊断为“咽炎”,给予“穿琥宁”静脉点滴(具体剂量不祥),静点3天,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且痛鹰逐渐加重,患者遂来我科就诊。病史:既往健康,有氨苄青霉素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软硬腭交界处及右咽腭弓粘膜处,可见簇集的绿豆大小的浅表溃疡,表面有灰白色的伪膜,且不易清除掉。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传染病,主要由原发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症、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以及血清中嗜异性凝集素和其他特异性抗体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对10例确诊为CM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M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也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损害,所有患儿经更昔洛韦治疗后全部临床治愈。结论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尽可能性进行病原诊断,除EB病毒感染外,应考虑其他病原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