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PR间期综合征患者的食道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具有短PR(PR<0.12秒)和QRS波正常的15例患者进行食道电生理检查观察心房S1S1、S1S2刺激时S1R、S2R间期变化等.结果15例短PR患者能保持1:1房室传导之最快S1S1频率,均≥200次/min.S1R间期均≤200ms,其中11例S1R随着心房S1S1刺激频率增快,间期有所延长,但延长值≤50ms,4例S1R长度固定不变.S1S2刺激12例S2R基本不变,3例S2R跳跃延长≥70 ms,其中1例有心房回波,1例发生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ER平均值<250ms.结论短PR间期的机制与加速房室结传导有关,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报道6例短PR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特点,检查时5例应用自主神经阻滞剂,结果显示:①PR间期≤0.10s;②1:1房室传导≥200b/min;③心房起搏时S1RI≤200ms,变化小或固定不变;④心房早搏刺激时S2RI固定或变化小,2例有跳跃;⑤1例有心房回波,1例有心室回波,未诱发出心动过速。并讨论了与加速房室结传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RP’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心动过速时食管导联及体表心电图特点 ,并提出避免误诊的要点。方法 :分析 1 1例长RP’型AVNRT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资料 ,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时 ,1 1例患者心动过速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表或食管心电图长RP’间期 ,即R -P’ >70ms,且 72 .7%的有P’E 领先于体表P’V1 ,仅 4例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 (DAVNP)伴AVNRT ,余均诊断为隐匿性左侧旁道(CLAP)或DAVNP加CLAP。 6例S2 R跃增≥ 60ms,余 5例S1 R跃增 >60ms。 8例患者V1 导联上有伪r波 ,另 3例患者则在Ⅱ、Ⅲ、aVF导联上有伪s波。所有患者心动过速时均未见到ST段压低≥ 2mm或Ⅱ、Ⅲ、aVF导联T波深倒、双支对称的伪“冠状T波”现象。结论 :食管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对于诱发长RP’型心动过速者 ,应观察有无S1 R跃增 ,结合体表和食管心电图P’形态特征 ,有助于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赵宁  刘仁光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4):324-326,349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及可能机制。方法对202例因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诊断的88例房室结双径路(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edoubleatrioventricularnodepathway,DAVNP)患者进行临床和电生理检查资料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该组资料DAVNP检出率为43.6%;器质性心脏病组为44.5%,元器质性心脏病组为43.O%(P〉0.05);心动过速组检出率为53.7%,心动过缓组为31.3%(P〈0.01)。2、心房调搏表现:88例出现S2R间期延长〉50m8(50~240ms)突跃现象;5例在同一频率1:1下传中出现相邻SR间期差≥50ms的两种SR间期;9例记录到跳跃式文氏周期。结论房室结双径路是一常见电生理现象;在心动过速DAVNP检出率高,与AVNRT是SVT的常见类型有关;心动过缓常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助DAVNP显露。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5年,加重半年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预激波形。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给予基础周长400 ms的S1S2刺激。当S1-S2间期400 ms,P2-R间期0.2 s(见图1);当S1-S2间期为260 ms、255 ms(见图2 A、B)时R2脱漏,表明房室结进入有效不应期。而S1-S2间期递减至245 ms(见图3)时却见到正常波形的R2,P2-R2间期0.46 s。且R2后又继以逆行的P′波,折回P′波又下传引起QRS波,并如此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150次/分,Ⅱ导联P′倒置(见图4),R~P′间期<P′-R间期,P-P′间期80 ms。电生理诊断:(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房室传导孔隙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道心房调搏 (TEAP)与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对慢 -快 (S- F)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诊断符合率 ,评价 TEAP的诊断价值。 方法 :12 8例受试者于消融前先行食道调搏检查 ,而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结果 :(1) TEAP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 S- F型 AVNRT的诊断符合率为 98.6 7% ,TEAP诊断 S- F型 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8.6 7%、10 0 .0 0 %、10 0 .0 0 %、98.15 %。 (2 ) S2 R跳跃值以≥ 6 0 m s诊断 S- F型 AVNRT为宜 ,但有一定局限性 ,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7.33%、91.6 7%、93.5 5 %、72 .13%。 (3) RP′≤ 70 m s和 >70 ms分别对 S- F型 AVNRT、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O- AVR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33%、10 0 .0 0 %、10 0 .0 0 %、85 .71%和 10 0 .0 0 %、92 .4 5 %、92 .98%、10 0 .0 0 %。 结论 :(1) TEAP与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 S- F型 AVNRT一致性好。 (2 ) S2 R跳跃与否不是诊断 AVNRT的可靠指标。 (3) RP′≤ 70 m s可鉴别诊断S- F型 AVNRT与 O- AVRT。 (4 )近文氏点 S1 S1 刺激诱发 AVNRT的机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窦性冲动沿房室结双径路同时前传导致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探讨房室结快、慢径同时传导的影响因素。方法:56岁男性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心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性质,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心动过速时,记录食道电图P波后两个QRS波群呈P-QRS1-QRS2型;希氏束电图示A-H1-V1-H2-V2,心房激动沿双径同时前传时快径文氏或高度阻滞、慢径不典型文氏阻滞;心房内电生理刺激诱发出1∶2房室激动现象,呈S-A-H1-V1-H2-V2;快径不应期430 m s,慢径不应期260 m s;房室结区无室房逆传功能。P-P间期≤0.72 s,1∶2房室传导多见。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心动过速终止,房室传导为1∶1。随访3月未再发作心动过速,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结论:房室结双径路同时前传窦性冲动引起心动过速为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快/慢径前传不应期、传导时间差异及房室结区无室房逆传特性、窦性频率变化可能是窦性冲动能否同时沿双径路前传双重激动心室的影响因素。射频消融可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鲍智  翟顺生  边容  秦菘 《广东医学》2012,33(23):3605-3606
目的测量发作心动过速时△RP间期在鉴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有发作时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明确并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PSVT患者,测量发作心动过速时RPV1、RPⅢ、△RP间期,比较不同类型PSVT患者RPV1、RPⅢ、△RP间期差异。结果心动过速发作时RP间期≥110 ms的93例患者均为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RPV1间期≤80 ms的103例患者均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93例RP间期≥110 ms患者中,其中△RP间期≥40 ms的5例患者均为后间隔旁路,而<20 ms的59例患者均为非后间隔旁道。RP间期90 ms≤RPV1<110 ms的77例患者中,△RP间期≥40 ms的12例患者均为AVRT,其中后间隔旁道11例,非后间隔旁道1例。△RP间期<20 ms的29例患者中,2例为AVRT,均为非后间隔旁道,27例为AVNRT。结论心动过速发作时△RP间期有助于鉴别后间隔旁路和AVNRT。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电生理特征不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将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两组:甲组16例,心房刺激均呈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乙组16例,心房刺激均呈跳跃性房室结功能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慢径消融有效靶点分布及射频消融前后组内及组间的电生理参数.结果:两组慢径消融有效靶点分布相似(P>0.05 );消融后两组患者心房递增起搏时最大AH间期(A1H1m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与消融前比,乙组消融后心房程序刺激时最大AH间期(A2H2/A3H3max) 及房室结有效不应期(ERPAVN)与消融前比有显著变化(P<0.05或P<0.01),而甲组变化不大(P>0.05 ).结论:电生理特征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成功靶点与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布相似.消融后 A1H1max的显著缩短可作为其消融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一例非常独特的复发性宽QRS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时PR间期及QRS形态正常,快速心房起搏时出现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的预激图型。电生理检查证实其副束具有前向传导延缓及渐减性传导的特性,其心动过速符合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点。诱发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QRS形态正常,其后则为与快速心房起搏形态相同的宽QRS。在心动过速中心室期前刺激能夺获心室及心房而不造成心动过速的中断或节律重整。作者认为此例心动过速的机制最可能是房室结内折返伴有前向传导延缓的旁观者房室副束。文中详细地讨论了本例与结室副束(Mahaim Fiber)所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问题。就作者所知,本例是文献上具有此种独特机制的心律失常的第1例报告。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2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十余年,无心电图记录,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于1991年4月5日作食道电生理检查,调搏前心电图为窦性心律,B型预激征(图1,图1~4见封三)。检查过程中短阵快速刺激诱发室上速二次。心速频率187次/分,QRS波正常,PⅡ、Ⅲ、avF负向(图2)。食道导联见高尖P波,PR/RP>1,RP=100ms(图3)。符合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结合调搏前心电图,考虑为右侧kent′s束所致。诱发室上速均以短阵超速起搏终止。心房程序刺激固定S_1S=705ms,S_1S_2从550ms起以步长5ms反扫,示S_2R固定为200ms,均显示典型预激图形,当S_1S_2达325ms时S_2R突然延长达320ms,继后QRS正常。且出现连续四次的  相似文献   

12.
李先  罗小康  龙毅 《四川医学》2001,22(10):912-913
隐匿性房室旁路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本文报告术前使用食管调搏的方法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情况及食管调搏检查 :我院从 1997年 12月至 2 0 0 0年 3月对 18例经食管调搏方法诊断为隐匿性旁路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8例 ,年龄 2 1~ 68岁。食管调搏诊断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方法如下 :1未发病时体表心电图正常。2诱发心动过速时食管导联 RP70 ms。 3诱发心动过速时无 AV间期突然延长 ,即无“跳跃现象”。1.2 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对人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 2 1例住院进行电生理检查和 (或 )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自发或诱发的AVNRT和AVRT患者 ,分别于AVNRT和AVRT发生前及发生终止后对高位右心房 (HRA)、低位右心房 (LRA)、希氏束周围 (HB)等多部位进行S1S2扫描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右心房内及心房间传导时间的变化。结果 AVNRT和AVRT终止后心房ERP缩短 ,与各自心动过速前相比均P <0 0 1。该缩短改变可以在 5min内恢复 ,心房传导时间无改变。结论 阵发性AVNRT和AVRT可以使人心房ERP缩短 ,造成短暂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病例1,女,26岁,因"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2个月"就诊。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心室S1S1280ms出现文氏传导,心房S1S2500/400ms出现跳跃性传导,未诱发心动过速,予异丙基肾上腺素静点后行心房刺激于S1S1220ms诱发心动过速。心内传导顺序呈向心性,希氏束的逆传心房波最为提前,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采用下位法,RAO30°投照下,于His与CSO中下1/3处标测到小A大V波,A波碎裂处在温控55℃25W下放电消融,10s内出现交界性心律,继续放  相似文献   

15.
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伴房内功能性逆传阻滞罕见,尚未见有人报道.其诊断标准是:①P'波时限≤0.10s,P'波Ⅱ、Ⅲ、a V F倒置,P'波深度≥0.25m v为一过性,P'波a V R、V1正立.②P'-R间期≤0.12s.③R-R间期<0.60s.④心房和心室都由房室交界区节律点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比较35例阵发性宝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食管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35倒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与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如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食道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开启心电监护仪,42例患者经前鼻孔插入食道电极35~40cm,用中继线连接食道电极和心电监护仪,选择导联,以观察到P波正负双向且振幅最大、QRS波呈Qr型、T波倒置(即食道心电图)处为最佳位置,胶布固定电极,观察食道心电图P、QRS、T波关系。结果42例患者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食道心电监测示,原2例频发室性早搏中1例早搏的P波隐藏于其前窦性心搏的T波尖端初,该早搏为房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11例患者的R—P’间期>70ms,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患者的R—P’间期<70ms,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心房率为360次·min^-1(2:1下传心室)的心房扑动,4例为房性心动过速,3例患者为心房颤动;10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3例患者R—P’间期>70ms,为房室旁道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的R—P’间期<70ms,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结论经食道心电监测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痛苦小、实用性强、无并发症的心内科诊疗新技术,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 min、30 min时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心房不应期、右心室不应期、房室结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均无明显变化(P》0.05), QTc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房不应期、右室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均明显延长(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5),无1例出现前传或逆传功能丧失;无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布利特对心脏正常传导系统的传导性无明显影响;常规剂量伊布利特能够延长旁道不应期但不阻断旁道传导功能,不影响对房室旁道的标测和消融;将其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经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差异,以确定经食管电生理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将142例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患者的术前食管电生理与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表心电图V1导联P波-经食管心电图P波(PVI-PE)〉25ms、心电图R波(R)-PE〉70ms为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PVI-PE≈0、R-PE〉70ms为右间隔旁路;PVI-PE〉25ms、R-PE〉150ms,且R-PE〉PE-R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RT);PVI-PE〈25ms、R-PE〈70ms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结论:经食管电生理的PVI-PE和R-PE对PSVT的类型及旁路定位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 42例 ,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取左前斜位 30°透视下 ,细标消融导管沿三尖瓣环寻找靶点 ,即最短AV和VA间期且A/V比例≤ 1/ 4或AV或VA波融合处即可消融。结果 :除 1例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未阻断、逆传阻断外 ,其余 41例旁道均被消融阻断 ,成功率 97 6 %。随访期 2 2± 3 6 ( 1~ 6 4)个月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复发 7例 ,4例再次消融成功 ,复发率 2 2 8%。结论 :RFCA治疗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