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66 岁.既往高血压史10 余年(平时血压多控制在150/80 mmHg 左右);2 型糖尿病史7个月(药物控制,血糖达标).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7 个月,再发3 d"2015-10-10 来诊,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持续几分钟可自然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医院MR 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梗死,血管B 超检查提示颈动脉(internal carotidrtery,ICA)狭窄,按脑梗死治疗(具体情况不祥),经治疗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 级,能缓慢行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24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多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它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近些年因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2],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发展迅速,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但支架置入过程中及术后血压、心率的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MI)患者近期内发生脑梗死(CI)病例的颈脉粥样化情况,并探讨其与二者的关系。方法 应用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检测11例MI并发CI 颈动脉血流的相应指标。结果 88.1%MI患者合并有劲动脉粥样硬化,11例中4例存在颈总动脉内膜粗糙,5例颈内动脉内膜粗糙,而对照组仅有1例存动脉内膜粗糙,心功能指标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MI患者诮及时了解颈动脉病变情况,预防MI后继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9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90例行常规内科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3 d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连线测验(TMTa、TMTb)、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3 d颈动脉狭窄为(79.51±6.02)%,治疗后3个月残余狭窄为(13.52±6.01)%,治疗后3个月狭窄程度较治疗前3 d有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研究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3 d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5),TMTa、TMTb和ADAS-Cog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 治疗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即使是无症状的此类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min、4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m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最小流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T)、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最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4-01我院收治的20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岁患者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下肢动脉疾病分别为124例(75.2%)、102例(61.8%)、71例(43.0%)、70例(42.4%)、48例(29.1%),与≤6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1、6.304、5.395、8.425、7.294,P0.05)。200例患者中,血管狭窄≥50%63例(31.5%),其中颈动脉狭窄≥70%24例(12.0%),狭窄50%~69%者37例(18.5%),其中下肢动脉疾病者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对颈动脉狭窄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年龄60岁、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2、0.012、0.009)。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年龄60岁、冠心病及下肢动脉疾病是危险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及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1993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住43例患者,其中38例接受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38例(39个)颈动脉体瘤手术中,11个肿瘤切除,动脉完好;16个肿瘤切除同时结扎或切断(除)了颈外动脉;5个肿瘤切除后,需缝合或修补动脉破损;7个肿瘤术中需取大隐静脉与颈总、颈内动脉端-端吻合,重建颈动脉血流。术后22例(58%)恢复顺利,13例(34%)出现不同程度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害征象,3例(8%)出现脑缺血。无死亡。结论颈动脉体瘤少见,虽临床表现较具特征,但可能被误诊。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术中特别注意远端颈内动脉显露,严格沿动脉外膜-肿瘤“被膜”界面锐性分离,尽量防止损伤颅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斑块与TXB2、OxLDL、Lp(a)、Hcy的相关性,以更好的对该病进行预防、治疗。方法3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XB2、OxLDL、Lp(a),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Hcy的含量,两组相比,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最大厚度、血浆TXB2、OxLDL、Lp(a)、Hcy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斑块最大厚度与TXB2、OxLDL、Lp(a)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血浆TXB2、OxLDL、Lp(a)、Hcy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TXB2、OxLDL、Lp(a)可能参与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8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无脑栓塞及脑出血事件发生,1例支架内出现明显斑块。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2003—12-2005—04随机选出32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4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 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程序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颈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0%(NASCET标准)的患者9例行11枚自膨胀支架置入治疗,皆应用保护伞,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临床随访5.5月(1~12月).结果9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无死亡病例;无症状脑梗死1例;2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 h后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1—2022-0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明确的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37例)组和稳定斑块(41例)组,均给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患者血浆Lp-PLA2水平(281.12±40.20)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的(241.32±38.83)g/L(P<0.05)。血浆Lp-PLA2判断易损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截断值为265.70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0%和80.50%。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Lp-PLA2判断易损斑块曲线下面积为0.839,明显高于颈动脉血管超声(P<0.05)。结论 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血管超声联合血浆Lp-PLA2判断颈动脉易损斑块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74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示同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有软斑块、混合斑块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较有扁平斑块、硬斑块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腔隙性梗死在各种斑块的病人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脑梗死的病因,颈动脉超声可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