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1年"于2007-10-11入院.患者1956年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无头晕、头痛等症状,血压多波动于120~135/90~95 mmHg(1 mmHg=0.133 kPa).  相似文献   

2.
病史患者男性,40岁,于10年前发胖,2年内体重增加15kg(从75kg升至90kg),一直未予重视。因“发现高血压、血肌酐升高4年,夜尿增多2年”入院。患者于2000年3月感冒后测血压升高达250/180mmHg,予“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降压0号”治疗,血压控制不佳,在180~190/140~150mmHg。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3岁,以"反复头晕12年"入院。12年前因反复头晕发现血压显著升高,同时使用四种足量降压药物也难以控制。既往高脂血症4年,吸烟史20年,无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上肢血压170/120 mmHg(1 mmHg=0.133 kPa),其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227.6 mg/L;血清肌酸酐90.3μmol/L,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通常具有夜间血压下降和清晨觉醒后血压升高的特点。部分高血压患者第一个高峰即清晨时段的收缩压升高14 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现象〔1〕(MBPS)。《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强调了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在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确定血压晨峰标准:起床后2 h内的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35 mmHg,就为晨峰血压增高。血压晨峰与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97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40余年、尿少半月余”于2005年6月3日入院。患者1960年发现血压升高,血压波动于160~190/60~70mmHg(1mmHg=0.133kPa),曾于1975、1977、1985年3次出现高血压危象。  相似文献   

6.
白大衣性高血压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们测得的血压值除与自身的血压水平有关外,还受到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不少病人在医生测血压时血压升高,而当离开医疗环境回家自测血压时,血压降至正常。随着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的应用,发现有的病人在医院测得血压上升,而ABPM测血压则为正常,这种血压称之为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coathypertension,WCH)。1 WCH的发生率[1~2]白大衣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SBP)一般比正常高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较正常高10mmHg左右。1995年,Verdecchia等监测未经治疗的1333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ABPM,结果发…  相似文献   

7.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8年,伴多饮、多尿、乏力2个月余”于2021年6月3日就诊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我院)。患者于8年前常规体检中发现血压升高,多次非同日测血压均>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监测血压最高可达200/150 mmHg, 就诊于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医院,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 2次/d),但患者未能坚持用药,现已自行停药2年余,  相似文献   

8.
21322名科技人员血压分类及其与临床心电图诊断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科技人员的血压水平及其与临床心电图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的 2 132 2名科技人员进行了查体 ,计算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及高血压患病率 ,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临床心电图表现。结果  (1)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收缩压平均为男 (12 1 3± 2 0 5 )mmHg(1mmHg =0 133kPa) ,女 (116 3± 2 3 4)mmHg ,舒张压平均为男 (79 9± 2 7 8)mmHg ,女 (76 0± 2 7 30mmHg ,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1)。 (2 )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占 10 1% ,高血压病占 2 8 8% ;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占 8 5 % ,高血压病占 2 0 4% ,男性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1)。经过年龄调整后 ,仍存在这种关系。 (3)随着血压升高 ,临床心电图异常分类如左室肥厚、左室高电压、ST 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梗、室性早搏等的检出率显著升高。结论 随着血压升高 ,临床心电图异常特别是心室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血压达正常高限时 ,临床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已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79名职工15年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 方法参照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的有关标准,对6个基层单位1079名职工于1983年和1998年分别进行了血压调查。 结果(1)血压均值收缩压男升高22mmHg,女升高16.9mmHg;舒张压男升高11mmHg,女升高12.7mmHg(P<0.05);(2)高血压患病率升高26.1%,其中男升高25.03%,女升高28.28%(p<0.05);(3)正常血压者15年内有27.9%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1.86%;临界高血压者72.6%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4.84%;(4)高血压控制率2.9%。⑤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率密切相关(P<0.001);(6)高血压服药率46.6%,服药种类以复方降压片为主,占25.2%;(7)服药治疗对高血压控制和脑卒中发病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该人群血压均值和高血压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高血压控制率低,脑卒中患病率高,药物治疗效果差。应大力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增强保健意识;加强对基层高血压病人服药的监控,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0岁。主诉:发现血压升高16年,加重伴头晕1月。现病史: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150/90mmHg(1mmHg=0.133kPa),间断服用降压药。以后血压逐渐升高,最高达210/105mmHg,  相似文献   

12.
1079名职工15年血压变化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079名职工15年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的有关标准,对6个基层单位1079名职工于1983年和1998年分别进行了血压调查。结果:(1)血压均值;:收缩压男升高22mmHg,女升高16.9mmHg,舒张压男升高11mmHg,女升高12.7mmHg(P<0.05);(2)高血压患病率升高26.1%,其中男升高25.03%,女升高28.28%(P<0.05);(3)正常血压者15年内有27.9%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1.86%;临界高血压者72.6%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4.84%;(4)高血压控制率2.95。(5)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率密切相关(P<0.001);(6)高血压服药率46.65,服药种类以复方降压片为主,占25.2%;(7)服用药治疗对高血压控制和脑卒中发病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人群血压均值和高血压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高血压控制低,脑卒中患病率高,药物治疗效果差。应大力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增强保健意识中强对基层高血压病人服药的监控,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城乡人群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10年间血压的变化趋势及影响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统一标准化研究方法,对广州地区城乡35-54岁自然人群分别于1983-1984年和1993-1994年进行血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10年间平均收缩压升高了3.4-6.4mmHg,舒张压升高了2.3-4.0mmHg,体重指数和总胆固醇亦有增高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人群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为体重指数。结论:广州城乡人群血压及其影响因素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迫切需要在全民范围加强高血压的宣传教育,合理饮食,减少肥胖,高脂摄入,紧张等影响血压升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82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30年,胸闷气短2周,加重1周”以“高血压、肺栓塞”于2007年4月10日入院。患者30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当时为180/100mmHg,服用药物(具体不详)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不理想。3年前患者反复出现头晕、头痛,非撕裂样,无视物旋转,多于劳累及情绪波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曾在阜外医院就诊,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心房纤颤”,予降压治疗,症状明显缓解。近3年来用药不规律,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2周前患者咽痛后出现明显胸闷气短,无夜间憋醒,无胸痛及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效果不理想。1周来患者胸…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基本概念 老年高血压患者易患重症高血压的原因:从一项对100万高血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与年轻的患者比较,在同样血压水平,心脑血管事件的死亡率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进行性升高。因此,老年人患高血压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随着血压升高而增大。Staessen等荟萃分析了8项临床试验(共15693例)对年龄≥60岁、收缩压(SBP)≥160mmHg、舒张压(DBP)≤95mmHg,统计发现SBP与总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01),DBP与总死亡率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14例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背景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常常只注意偶测血压高而动态血压正常者,即“自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而对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病人未予以重视。目的 探讨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masked hyper-tension)的临床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在受试者家中测量血压二次,时间间隔为2~3周,二次测量共获得10个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偶测血压。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动态血压。结果 该人群中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患病率为15.7%,以男性多见,其中64.3%为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13l~139/85~89mmHg);患者中饮酒的比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均正常者。不同日二次测量共10个血压读数的均数与白昼动态血压的相关性好于同日测量、5个读数的均数。结论由于偶测血压的局限性,可使一部分白昼动态血压升高的患者漏诊,后者主要见于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应对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予以随访检查。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2岁。因“血压升高3年,伴头痛2年,加重半月”前来就诊。患者于3年前健康体检发现血压146/96mm Hg,未诉不适,未就诊。当时查血常规:白细胞5.3×10^9,后血压逐渐升高,血压波动在160/100mm Hg~180/110mmHg之间,伴头痛,有时头昏,长期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片等降压药,血压很难控制在正常范围。近半月头痛头晕加重,伴肢体麻木,多汗,视力模糊。  相似文献   

18.
一、开始(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什么时候开始药物治疗?要回答这一问题前必须明确血压是否真正升高。一般的原则是,除了急性的明显的血压升高[180mmHg(1mmHg=0.133kPa)以上]及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要尽快降压处理外,一般性的血压升高要根据至少3次不同周日测量的血压来确定有无血压升高后才决定要不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43例高血压患者,经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患者被分为颈动脉硬化(CAS)组(106例)和无CAS组(37例).结果:(1)与无CAS组比较,CAS组的诊室收缩压[(120.16±11.53) mmHg比(133.15±16.81) mmHg],24h平均收缩压[24hSBP,(119.78±11.67) mmHg比(132.87±16.63) mmHg]、脉压[24hPP,(48.60±8.12) mmHg比(59.51±15.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121.57±11.78) mmHg比(134.15±16.86) mmHg]、脉压[dPP,(48.65±8.45) mmHg比(58.72±14.06) 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114.22±13.49) mmHg比(130.54±18.70)mmHg]、舒张压[nDBP,(66.81±10.41) mmHg比(71.40±12.53) mmHg]、脉压[nPP,(47.86±9.21) mm-Hg比(59.82±15.61) mmHg]明显升高(P<0.05);(2)偏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至中膜厚度(CA-IMT)值与诊室收缩压、24hSBP、24hPP,dSBP、dPP,nSBP、nDBP、nPP呈正相关(r=0.48~0.70,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多种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2740人的血压水平10年(1992-2002)变化情况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人群个体血压水平10年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于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钢地区35~64岁人群,进行了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持续10年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随访。在2002年对相同人群再次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对两次调查结果中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10年间平均收缩压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平均舒张压水平在55岁以前呈上升变化,在55~64岁组呈轻度下降;(2)1992年与2002年相同年龄组间比较(例如1992年45~54岁与2002年45~54岁).平均收缩压水平、平均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加;(3)10年间总的高血压患病率由27.6%增加到48.8%,55~64岁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35~44岁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幅度最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在全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加,65~岁组的ISt{所占比例最高,达61.8%;(4)1992年血压在120/80mmHg以下、120~129/80~84mmHg、130~139/85~89mmHg3个亚组的人群到2002年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2.2%、44.7%和64.3%。结论收缩压和舒张压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的变化;目前45~64岁年龄组人群的平均收缩压水平、平均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较10年前45~64岁年龄组人群高;随年龄的增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全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例增加;血压在120~139/80~89mmHg的亚组人群10年后的高血压发病率,与血压在120/80mmHg以下的亚组人群相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