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学者Gelber等对Physicians’Health Study的13563例无高血压健康人群随访14.5年发现,与体重指数(BMI)〈22.4kg/m^2者相比,BMI分别为22.4~23.6、23.7~24.7、24.8~26.4和〉26.4kg/m^2人群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分别为1.20(95%CI 1.09~1.32)、1.31(95%CI1.19~1.44)、1.56(95%CI1.42~1.72)和1.85(95%CI1.69~2.03)。研究者认为,随着BMI的增加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也增加,预防超重和肥胖可预防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6,(2)
目的探讨血浆载脂蛋白比值(apoAl/apoB)、BMI与冠状动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拟接受冠脉造影术检查的10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结果按Gensini积分评价,根据冠脉造影术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冠心病组(940例,积分0分)和对照组(139例,积分为0分);再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组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病变组(342例,1分≤积分30分),中度病变组(345例,30分≤积分60分),重度病变组(253例,积分≥60分)。测量患者身高、体重,检测血脂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apoAl/apoB值。结果冠心病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BMI、TC、TG、LDL、apoB、Lp(a)、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apoAl、apoAl/apoB均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BMI、TC、TG、LDL、apoB、LP(a)、HCY呈正相关(P0.05),与HDL、apoAl、apoAl/apoB呈负相关(P0.05)。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高BMI、高LDL、高apoB、高Lp(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l、apoAl/apoB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结论低apoAl/apoB值或高BMI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预测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杂志》2006,14(6):445-445
体育活动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但能一过性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短期及长期体育活动与骤死的关系还不清楚(JAMA,2006,295:1399-1403)。该文目的在于研究妇女中一强度运动时与轻一无运动时骤死的危险的比较。在1980—2004年内,护士健康研究项目中69693名无心血管病的参加者中发生骤死288例,在36.5百万小时的体育运动中只有1例骤死,中一强度运动与小量无运动比较,骤死危险虽有一过性增加(RR为2.38,95%CI为1.23~4.60,  相似文献   

4.
Wang W  Zhao D  Sun JY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0-24
目的评价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新的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对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30378人基线血糖水平的分布特点以及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依据新的空腹血糖受损的标准,我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从6.9%上升到21.6%,增加了2.1倍;(2)按基线血糖水平分为4个亚组,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增加;(3)缺血性心血管病人年发病率和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男女两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并达到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新的标准(由6.11mmol/L降为〈5.55mmol/L)对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有独立的影响作用(RR=1.302,95%CI=1.021~1.660);对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缺乏独立的影响作用(RR=1.255,95%CI=0.887~1.776)。结论依据新标准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伴有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的比例及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人年发病率增加,多因素分析后空腹血糖受损新切点增加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校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武汉大学社区1999年底中老年人群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体重指数(BMI,kg/m^2)及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影响。结果:BMI≥25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1或P<0.05),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明显增加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率。结论:为中老年人群减肥,或控制其钠盐摄入及饮酒量,就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用于2型糖尿病(T2DM)评估腹型肥胖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新诊断T2DM患者4ll例,测血压、血糖、血脂、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计算BMI、WHtR及腰臀比(WHR),分析WHtR、BMI、WC及WHR与身高的关系,各肥胖指数与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1)WHtR与血压、TG及HDL-C的相关程度均大于与BMI、WC、wHR的相关程度。WHtR与高血压、高TG及低HDL-C均显著相关。结论WHtR升高与血压、血脂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腹型肥胖及预测T2DM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杂志》2006,14(6):476-476
该研究评估高血压发生率,探讨高血压危险因子与心血管病的关系(Hypertension,2006,47:403—409)。共有4549名美国印地安人参加Strong Heart Study检查3次。高血压指SBP≥140mmHg,DBP≥90mmHg或现在服用降压药。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无区别。矫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前期vs正常血压多3倍;大量白蛋白尿与微量蛋白尿vs正常比为3.47:1.72;糖尿病vs非糖尿病比为1.56;  相似文献   

8.
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高脂血症先证者一级亲属与二级亲属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其中,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15个(共93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11个(共94人)。结果 超重、高收缩压、高舒张压、高apoB血症、高血糖、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6种高危因素中,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随着先证者亲属亲缘系数的下降而下降(P<0.01)。结论 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观察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分析了106例高血压及冠心病病人和32例正常人的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1.48±0.09,随着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增加,轻度聚集(2项危险因素)时为-1.95±0.17,重度聚集(≥3项危险因素)达-2.14±0.21。与正常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随着危险因素逐渐聚集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2)女性病人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378,P<0.05),男性病人无明显相关(r=0.34,P=0.145);(3)绝经前后妇女相比,敏感性指数分别为-1.73±0.13和-2.23±0.29(P<0.05)。绝经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了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变化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系。方法:1992年和200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1323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于2002年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随着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原、真胰岛素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胰岛素原(PI),真胰岛素(TI)是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方法 采用BAELISA法测定119例入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各时相的PI,TI水平,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其数目作相关分析。结果 空腹及糖负荷2h PI,TI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r=0.19-0.33), 体重指数(BMI)(r=0.23-0.41)及WHR(r=0.32-0.51)呈正相冯,而与HDL-C(r=0.22-0.30),负相关;空腹PI及2h糖同PI,TI高血压(r=0.18-0.20),葡萄糖耐量减低(IGT)(r=0.13-0.34),TG(r=0./32-0.33)和尿酸(r=0.27-0.36)呈正相关,空腹及2h PI与apoB(r=0.26)呈正相关,2h PI与TC(r=0.21)及家庭史(r=0.21)呈正相关;经校正年龄,性别,BMI,WHR(腰臂比值),空腹及2h血糖后,TI与血脂的关系消失,PI与血脂的关系减弱;空腹PI与TG(r=0.32),apoB(r=0.19)及尿酸(r=0.22)呈正相关,2h PI与apoB(r=0.27)及尿酸(r=0.20)正相关,与HDL-C(r=-0.21)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亦显示PI与血脂的关系比TI更密切,结论 PI,TI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明显关系,而且PI比TI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入选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80岁的中老年人,检测AASI并调查其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138/940),其中男性为12.1% (63/520),女性为17.8%(75/420).AA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结论 AASI增高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一种无创、简单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heng J  Zhao D  Wang W  Li ZA  Yong Q  Sun JY  Zhao LY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3):206-209
目的探讨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变化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系。方法1992年和200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1323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于2002年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随着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持续上升;年龄、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2)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着基线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升高(P〈0.001);(3)1992年和2002年均有危险因素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患病率分别为67.1%和42.6%,其患病危险分别是2次调查均无危险因素者的1.7倍和3.1倍。结论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产生影响,但强度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人体测量指标与血脂、血糖及血压水平的典型相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体测量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的相互关系,确定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最密切的人体测量指标。方法:在江苏省金坛县农村抽取35~59岁自然人群(男492名;女606名),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和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计算出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腹/臀比(AHR)和锥削度指数(CI)后,与血脂、血糖及血压水平作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人体测量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呈典型相关(典型相关系数为0.31~0.50);人体测量指标中,体重指数的贡献最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最密切;血压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中与人体测量相关最密切的指标。结论:体重指数是本组人群中最简单但最有价值的人体测量指标;而血压是受肥胖影响最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  相似文献   

15.
Wang W  Zhao D  Sun JY  Wang WH  Cheng J  Liu J  Qin LP  Liu S  Wu Z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目的描述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的特点。比较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该队列由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27249人和1996年到1999年又加入的3129人所组成,共30378人。本研究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114/100000、209/100000和73/100000。(2)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基线时有84%~89%的人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于无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64.7%,P〈0.01)。(3)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对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根据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只有高血压。结论在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不同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存在差别。我国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影响不同类型心血管。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家系调查方法,对比分析高血压家系和对照家系直系亲属的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共调查高血压家系25个,含直系亲属158例,其中包括高血压患者54例,血压正常者104例;对照家系15个,含直系亲属65人。结果:超重(体重指数>25kg/m2),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2.0mmol/L),高尿酸血症(男:尿酸>374.9mmol/L;女:尿酸>315.4mmol/L),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12.2μmol)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5个危险因素中,具有1个以上至5个以上上述危险者的年龄标化百分比在高血压家系明显高于对照家系,将高血压家系中高血压患者剔除后比较,这种规律依然存在。结论:高血压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413例冠脉造影患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于南方医院住院的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的413例行冠脉造影患者,采集病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尿酸(UA)、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冠脉造影通过直径目测法判断是否患冠心病。以单因素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年龄、体重指数、LDL-C、TG、UA、CRP、Fg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例显著多于非冠心病组(P〈0.05~〈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HDL-C、增龄、高尿酸入选回归方程(OR=3.559~1.003,P〈0.05~〈0.001),其中LDL-C为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出素(OR:3.559,95%可信区间2.143~5.911,P〈0.001)。结论:LDL-C水平升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上升、HDH—C水平降低、增龄、高尿酸水平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杂志》2005,13(12):813-813
众所周知被动暴露于香烟尘埃会增加冠心病事件,但对脑中风的危险还不明确。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目的在于确定配偶吸烟对各种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的影响。我们分析5379名妇女参加第一届全国健康与营养流行病追踪调查,在平均随访8.5年期间,与配偶不吸烟的妇女比较,配偶吸烟极大地增多各种脑中风危险(相对危险比5.7,95%CI1.4~2.4)与缺血性脑中风危险(相对危险比4.8,95%CI1.2~2.0)。  相似文献   

19.
体质指数与腰围指标联合应用对心血管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和评价在体质指数(BMI)分层基础上,增加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方法 以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35~64岁共30 378人数据为依据,在基线BMI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加入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代谢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诊断标准分别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的BMI切点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腹部肥胖切点.结果 (1)联合应用BMI和腰围指标诊断肥胖时,呈现交叉重叠情况.以BMI为标准,队列人群肥胖率是10%,其中76.4%的人同时伴有腹部肥胖;以腰围为标准诊断人群腹部肥胖率为17.5%,其中有43.4%的人同时符合BMI的肥胖标准.(2)在BMI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男女两性有腹部肥胖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均高于无腹部肥胖组.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后,其特点仍存在,并有统计学的显著性.(3)以BMI和腰围均正常组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组中有腹部肥胖者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分别增加了38%(RR=1.383,95%CI 1.083~1.765)和57%(RR=1.570,95%CI 1.226~2.010).结论 在BMI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可增加心血管病代谢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住院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分析近年来高血压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高血压专科诊断明确的2274例住院患者的病因分类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2274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86%,继发性高血压占14%。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占51.3%,肾血管性高血压占24.8%;肾性高血压占22.3%。(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的患病率最高,占40.2%;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动脉粥样硬化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3)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超重与肥胖者占总数的76.2%;糖代谢异常者约占总人数的55.3%;脂代谢异常者比例高达69.5%以上;尿酸代谢障碍者约占31.7%。(4)颈动脉增厚、左室肥厚、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8.1%,26.2%,13、3%和14.4%。(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分级和年龄是颈动脉增厚的决定因素、血压分级和体重指数(BMI)是左室肥厚的决定因素,年龄、血压分级、BMI和尿酸是肾功能损害的决定因素,年龄和血压分级是脑卒中的决定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所占比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超重与肥胖、糖脂、尿酸代谢异常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住院患者中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高,血压水平、年龄和BMI与EH的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