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6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和60例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的老年患者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并行头颅CT检查。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0例(16.67%),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合并缺血性脑卒中32例(5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者较单纯性高血压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状况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某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组)患者、110例高血压性HF-PEF(HF-PEF组)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清B型尿钠肽(BNP)检查,分析总结不同患者检测结果。结果:HF-PEF组患者LVEF与左心室肥厚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F-PEF组患者E/A值、PFR明显低于左心室肥厚组,LVEDD、LAD、BNP明显高于左心室肥厚组(P<0.05);HF-PEF组BNP与E/A值、PFR呈负相关性(P<0.05);HF-PEF组BNP与LVEDD、LAD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性HF-PEF患者左心室呈现明显同步性异常,且与患者心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36-333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QT离敞度(QT 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38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做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较正常对照组QTd明显增大(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QTd明显增大,增加了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生理改变分析其临床预后,进一步探讨结合逆转左室肥厚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左心室肥厚组(164例)与非左心室肥厚组(对照组,276例)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进一步分析结合逆转左室肥厚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的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左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积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干预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卢立生 《河北医药》2004,26(1):99-100
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脏对慢性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的适应性反应,以心脏的质量、形状,心肌数量和质量以及室壁细胞排列发生改变为特征的心室重构,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长期左心室肥厚可引起心肌缺血,最终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防止和逆转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评价降压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收缩期高血压(ISH)占老年高血压半数以上,为老年高血压的一种常见类型。左心室肥厚(LVH)作为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活性物质除影响血液动力学外,其本身也直接参与心肌肥厚的形成过程。本文旨在探讨老年ISH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LVH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采取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名正常人的血清IGF-Ⅰ水平。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各项参数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单纯高血压(EH)组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EH-LVH)组LVMI、IGF-Ⅰ差别,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血清IGF-Ⅰ与LVMI的相关性。结果EH组血清IGF-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H-LVH组血清IGF-Ⅰ高于EH组(P<0.05),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IGF-Ⅰ与LVMI存在正相关(r=0.45,P<0.05)。结论循环血IGF-Ⅰ水平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表明其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且可能在高血压病心肌重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缬沙坦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入选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晨服一次,治疗12周,用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 缬沙坦使24小时血压稳定下降,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治疗高血压,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陶亮  饶曼人 《药学学报》1996,31(12):891-896
肾性高血压大鼠形成左心室肥厚后,心肌线粒体Ca2+含量和用成串电脉冲刺激离体心脏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依那普利(6mg·kg-1),牛磺酸(30mg·kg-1)在左心室肥厚形成后(术后第9周)开始连续po给药9周,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左心室重与体重的比值、电刺激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线粒体Ca2+含量,且两药合用后,降压作用增强。本实验表明,肾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的心脏对电刺激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产生心律失常;依那普利和牛磺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并能降低左心室肥厚大鼠的心脏对电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26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高心组)、20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各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舒张早、晚期峰值运动速度(分别是Vs、Ve、Va)、内外膜峰值速度差(△V)及峰值速度阶差(VG)、Ve/Va比值、等容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心肌运动频谱持续时间(IVCT、IVRT),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心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MI明显增大,E峰和E/A值明显减小(P<0.01),Ve、△Ve、VGe显著降低(P<0.01).结论 DTI技术可实时、准确地评价心肌舒缩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2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26例,对照组99例。结果显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较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的病程存在显著差异,而甘油三酯、胆固醇却无显著差异,对临床症状分级后两组比较表明;左心室肥厚组临床症状重,预后差。提示左心室肥厚的形成与血压及病程有关,建议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治疗高血压。近年来发现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能明显提高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左心室肥厚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才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12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统计学分析,就当前所关注的LVH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32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  相似文献   

13.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脏器损害。长期左心室肥厚可引起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防止和逆转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评价降压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钙通道拮抗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钙通道拮抗药通过扩张外周小动脉,可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内压力和心肌张力,从而延迟和逆转左心室肥厚。2002年12月至2003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应用长效钙通道拮抗药兰迪氨氯地平治疗56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未经治疗11例或未…  相似文献   

14.
汪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246-247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共106例。其中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共42例,为观察组。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共64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结果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左心室扩张、左心室体积增大、冠状动脉高度狭窄以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左心室重构率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率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氟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78例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晨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10mg晨服,1次/d。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心肌肥厚状况、不良反应及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26例有心肌肥厚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值较治疗前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25例心肌肥厚患者的相应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头痛、面红或轻微干咳,患者均能耐受。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提高降压疗效,且可以明显逆转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的主要原因,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本文对1999年12月至2001年10月2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和伊贝沙坦联用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择 63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伊贝沙坦 15 0~ 3 0 0mg/d或伊贝沙坦 15 0~ 3 0 0mg/d加用依那普利 10~20mg/d降压治疗半年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左心室重量 (LVM)、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左心室心肌重量伊贝沙坦组由治疗前 2 3 0 .4± 40 .9g降至 2 0 3 .8± 3 9.2g(P <0 .0 1) ,伊贝沙坦加依那普利组由 2 2 9.8± 3 8.7g降至 196.3± 3 8.5g(P <0 .0 1)。伊贝沙坦加依那普利降低的程度更大。结论 伊贝沙坦联用依那普利后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氮氯地平逆转Ⅱ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51例Ⅱ期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将其分成氨氯地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治疗组用氨氯地平5mg。口服,一天1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双氢噻嗪25~50mg,一天3次,并加用螺旋内酯20~40mg口服,一天3次。两组均治疗10~14个月。结果:氨氯地平组经治疗后,其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期内径等有明显改善(P<0.01),左心室心肌重量及左心室重要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此同时,小轴缩短率和二尖瓣射血分数下降速度显著升高,提示在左心室肥厚逆转的同时。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泵血功能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氨氯地平对逆转Ⅱ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病例资料纳入时间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48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阳性检出率为83.33%(40/48)。患者经临床确诊高血压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17例,Ⅲ级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对48例患者中的Ⅰ级、Ⅱ级及Ⅲ级高血压分级的检出率分别为86.66%、87.50%和88.23%。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66例原发性高血压且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前后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 I)。结果治疗24周后,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T、LVPWT、LVDd、LVM 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替米沙坦不仅能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