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所精神病院间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态度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多[1- 7] 。Kaplan等( 1) 认为医务人员的态度影响他们对待病人的方式 ;Reiss( 2 ) 的研究表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态度受病人症状的影响。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服务态度及其医疗行为 ,有必要加以研究 ,然国内该方面研究较少。我们已发表的结果[8] 表明 ,医生对精神疾病和病人的态度与护士有所不同 ,且控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诸因素后医护人员的看法仍有所不同 ,提示这种差异与医护本身职业有关。这一论断与杨氏[9] 的“医生较之护士对精神病的态度更开朗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年前后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态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民康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1999年218人,2019年298人,用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调查对精神病的态度。结果: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分量表“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暴力和攻击性的”、“精神病不能治疗”、“精神病患者无社会价值”、“应回避精神病患者”、“应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角色”得分均低于1999年的得分(P<0.05),但仍高于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医生(β=0.14、0.22,P<0.05)、男性(β=-0.12,P<0.05)、年龄小(β=-0.16、0.14、0.20、0.23,P<0.05)、受教育程度高(β=-0.28、-0.22、-0.21、-0.12,P<0.05)的医护人员更容易接纳精神病。结论: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的态度较1999年有轻度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医生对精神病的态度更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对入院治疗的态度,以及病情好转对其态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编“精神病人对入院治疗的态度调查”问卷,调查了412例病人入院时与好转后对于入院治疗的态度.结果病人入院时和显效或痊愈后,认为需要住院治疗的分别为8.3%和87.6%,愿意住院治疗的分别为7.8%和57.3%,可以接受强制入院的分别为7.0%和25.2%;入院时不愿意入院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没有精神病(68.9%),担心受到歧视(42.4%)以及对精神病医院的恐惧(25%);显效或痊愈后不愿意入院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住院时自由受到限制(66.5%),担心出院后会受到歧视(52.8%)以及认为住院费用高(47.7%).结论从入院到显效或痊愈,病人对入院治疗的态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愿入院,尤其是不能接受强制入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合肥地区精神药物利用情况 ,调查了合肥市精神病院 1 1 39例处方。采用国际通用的限定日剂量 ( defined daily dose,DDD)、药物利用指数 ( drug utilixation index,index)监测用药是否合理。结果显示 ,平均药物利用指数都在 1 .0左右 (最大值 1 .1 0 ) ,用药时间 >4周达60 %以上 (范围 67.4~ 1 0 0 % ) ,合并≥ 2种药物占 36.7%。表明无精神药物滥用现象 ,剂量适中 ,且使用时间长 ,合并用药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病及精神病人态度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华渝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1):35-37,24
北京市3028名非精神卫生专业成人调查结果显示:47.5%不了解精神病,主要是缺乏有关知识,但85.7%都认为精神病人应与其他病人一样得到医疗照顾,在671名精神病人家属中,95.7%表示将尽力照顾好病人,但仍有14.5%的家属认为家中有精神病人而丢人,28%不愿在家中收养病人。大多数都希望在综合医院设精神科,在城区设精神病院,以便病人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对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我评价对死亡的态度》为测量工具对237名精神病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①男医生与女医生、护士之间在害怕致死性痰病、害怕死人和坟墓、其他及总分上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医生与男医生、护士之间在死亡专注上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年龄与害怕致死性疾病具有负相关(r=-0.0174,P<0.01).性别与害怕致死性疾病、害怕死人和坟墓、其他及总分存在正相关(P<0.01).专业与害怕死人和坟墓、死亡专注及总分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对死亡的态度受年龄、性别、专业因素影响;同男性相比,女性对死亡态度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了解社会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精神病态度问卷,然后使用该问卷在北京地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和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病人认为宝现人不会给他人带来危险,对精神病人的社会人才 治疗希望持最积极态度;家属与病人的看法趋向一致。但对精神病人的可治疗性和社会贡献不乐观;与病人、家属比较、社区居民对精神病则持最悲观和最消极态度;精神科医护人中峄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行为的危险性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等问题的看法,与病人,家属比更显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开明,在精神病因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看法与其他三组人群不同,更倾向精神病是生物因素导致,而非人和家庭问题引起。论:尽快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人对精神病的人不良态度,消除歧视,提高病人,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将会对精神病的治疗与健康,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连续再次入院部队精神病患者半定式调查,引起精神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出院后病人不能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按时假药;连队基层干部精神卫生贫乏,未给予适当关心;药源不能保证,致使病人过早停药。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营养学知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学知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医护人员的临床营养学知识普遍不足 ,基础营养学知识掌握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 (p<0 .0 5 ) ;不同学历、职称者的营养学知识掌握情况无差异 (p>0 .0 5 ) .建议医学院校和卫校适当增加营养学课程学时、医院适当增加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营养学知识水平及整体医疗素质 相似文献
10.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 总被引:129,自引:10,他引:129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现状。方法:采用MBI—HSS对218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42.1%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有22.7%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48.6%的被试没有个人成就感;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高中学历被试的情绪衰竭要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试;高中学历被试的个人成就感要低于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试。结论:部分医护人员有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时。应重点关注女性和低学历人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学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医护人员的临床营养学知识普遍不足,基础营养学知识掌握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p<0.05);不同学历、职称者的营养学知识掌握情况无差异(p>0.05).建议医学院校和卫校适当增加营养学课程学时、医院适当增加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营养学知识水平及整体医疗素质. 相似文献
12.
精神科与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精神科和综合病科医护人员进行SCL-90测定,结果显示,综合病科组医护人员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均高于精神病科组,在10个因子中,除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无差异外,其它因子分综合病科组也高于精神病科组,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省通什地区汉黎族6979例人群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种精神疾病总患病率,汉族为47.34‰,黎族为31.21‰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汉族为10.97‰,黎族为4.5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神经症患病率,汉族为4.62‰,黎族为1.14‰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国外的研究表明 ,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因文化传统、习俗、宗教、法律的不同而相差甚远 [1 ]。我国对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还相对滞后 ,研究对象多限于医务人员群体 [2 ,3 ]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 ,为大学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采用《自杀态度调查表》[4,5] 在杭州市四所高校利用晚自修时间 ,简单随机选取教室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 80 0份 ,回收 80 0份问卷 ,有效问卷753份 (占 94% ) ,年龄 1 7~ 2 6岁 ,其中男 37… 相似文献
15.
精神疾病患者遭受暴力侵害情况调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王松波臧瑞英原伟杨晓东张成华有关精神疾病与暴力的研究多来源于司法鉴定的病例、案例资料分析,内容主要是精神疾病患者作为暴力施加者侵害他人。然而,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是暴力侵害的对象呢?我们对同一时期住院的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妇幼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对产妇产后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处理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8家妇幼医疗机构产科的245位医护人员(医师95位,护士150位)和精神专科机构(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的59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医师22位,护士37位),分别完成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病例分析中有关产后抑郁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识别和处理问卷。采用χ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统计妇幼机构医护人员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问卷答案正确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妇幼机构医护人员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问卷得分;采用单元及多元线性回归(后退法)探寻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医生正确识别产后抑郁无显著性差异(94.74%vs.100%,P=0.582),妇幼机构护士低于精神卫生专业护士(86.67%vs 100%,χ2=4.216,P=0.040);正确识别精神分裂症妇幼机构医护人员低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医师为16.84%vs 72.73%,χ2=28.077,P<0.001;护士为6.67%vs 43.24%,χ2=33.170,P<0.001);对两个病做出转入精神专科住院的正确处理方面;妇幼机构医护人员差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且差异有显著性(抑郁症病例:医师为24.21%vs86.36%,χ2=29.988,P<0.001,护士为10%vs 62.16%,χ2=49.874,P<0.001;精神分裂症病例:医师为32.63%vs 90.91%,χ2=22.727,P<0.001,护士为17.33%vs 67.67%,χ2=37.759,P<0.001)。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抑郁症病例和精神分裂症病例的问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妇幼机构医护人员;精神专科机构、医师、培训是抑郁症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β=0.338、0.218、0.152,t=6.168、4.282、2.756,P均≤0.01),精神专科机构、综合医院、医师、培训是分裂症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β=0.460、0.119、0.241、0.133,t=8.109、2.263、4.974、2.520,P均≤0.05)。结论妇幼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产妇产后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处理能力不足,未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知识掌握、疾病处理等现状,为精神疾病的识别、处理、监管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762人,分4组对比分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及镇级卫生院、乡村医生。结果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达到62.6%,社区及镇卫生院59.4%,二级医院57.7%,乡村医生55.2%。对ICD诊断系统了解居首位,不同级别医院存在显著差异(χ2=8.40,P0.05),用药仍以氯氮平、五氟利多为主,对新型药品运用率低。知识来源以自学为主。结论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水平低,急需加强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学习。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考试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校医学生为主要对象,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现存考试方式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现存考试方式对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医学生对现存考试的评价随年级的升高持否定态度的人增多;对于改革现存考试方式,医学生要求以减轻学生负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现状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9月-11月间抽取广州市1023位1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和1089位农村居民,采用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问卷和对精神疾病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实际调查市民878名,农民800名。比较市民与农民样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分析问卷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调查中,市民样本心理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4.1%,农民样本为60.2%。市民样本知识问卷的答题正确率及得分高于农民样本(均P0.01),态度问卷的得分低于农民样本(P0.01)。总样本教育年限、职业和态度问卷得分与知识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者知识问卷得分高(β=0.17、0.12,均P0.001);职业为无业、态度问卷得分高者知识问卷得分低(β=-0.06、-0.09,均P0.01)。教育年限、职业和知识问卷得分与态度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农民、学生或家庭妇女者态度问卷得分高(β=0.06、0.24、0.09,均P0.05),职业为工人、知识问卷得分高者态度问卷得分低(β=-0.07、-0.09,均P0.01)。结论: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的要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城市略高于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张家口市青年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河北省张家口市103名青年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以公众对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结果: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总体得分为(33.62±5.97)分。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对精神疾病整体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个别问题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更包容(t=-2.022,P=0.046),对接受精神科专业人员的帮助态度更积极(t=-2.030,P=0.045);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更信任(t=-2.100,P=0.038)。结论:张家口市青年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视和误解。尚需要大力开展基层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改善基层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接纳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