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切除术后生存10年以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 方法 总结胃癌手术切除 777例 ,对术后生存 >1 0年 1 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77例中 ,随诊 72 9例 ,随诊率 93.8% ,1 0 ,1 5 ,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1 7.9%(1 39/ 777) ,1 4 .8% (6 8/ 4 5 9)和 7.4 % (1 2 / 1 6 2 )。其中肿瘤病理分期、瘤体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根治程度、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等对生存率影响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性别、年龄对 1 0年生存率影响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提高术后 1 0年生存率的关键。对早期胃癌应施行标准 D2 手术。对晚期病人 ( B或 期 ) ,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局部解剖条件许可 ,应积极行原发灶切除的姑息性手术 ;如无远处转移者应力争行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扩大根治术 ,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胃贲门癌术后生存10年以上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存活十五年以上的病例分析张祖明石天凯朱明周林玉姚正子陈友辉沈法林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合肥2300011临床资料本组3例病人长期成活,术前均为慢性肾炎而致尿毒症。病人经过血液透析及术前准备行尸体肾移植,供肾热缺血20min,冷缺血为1...  相似文献   

4.
贲门癌和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然而 ,贲门癌术后 5a生存率远低于食管癌[1,2 ] 。为了解影响贲门癌术后生存因素 ,制定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贲门癌术后的长期生存率 ,作者对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影响生存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年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 6 2 6例 ,其中食管癌 40 1例 ,贲门癌 2 2 5例。在贲门癌 2 2 5例中 ,手术切除 2 19例 ,单纯探查 6例 ,探查原因 :严重外侵累及胰腺、脾门、结肠及其系膜、腹腔广泛转移 4例 ,肝转移 2例 ,手术切除率 97.4%。食管癌 40 1例中 ,切除 399例 ,单纯探查 2例 …  相似文献   

5.
6.
Wu T  Wan YL  Rong L  Pan YS  Wang X  Liu Y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74-1477
目的探讨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6例施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贲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71.4%(40/56),其中19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其1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1.6%(6/19);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以及食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21.4%(12/5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6%(2/5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7.7%、37.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侵犯食管对患者生存均有显著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63.3%,阳性组5年生存率为2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2)。结论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贲门癌的安全有效术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贲门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贲门癌和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然而,贲门癌术后5 a生存率远低于食管癌[1,2].为了解影响贲门癌术后生存因素,制定相应对策,以期提高贲门癌术后的长期生存率,作者对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影响生存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杜海峰 《湖南医学》2014,(1):112-114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经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的12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60例。对照组采用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疗效、两年无进展生存期(PFS )、术后半年与1年胃肠道症状评分(GSRS)及生活质量等。[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PR+CR)为31.7%(19/60),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8.3%,35/60),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PFS :对照组为(9.66±0.83)个月,观察组为(13.21±0.59)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术后半年及1年GSR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3±0.6)分、(2.5±0.4)分,观察组分别为(6.5±1.2)分、(5.1±0.8)分,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④根据QLQC-30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胃切除术能够提高贲门癌近期疗效、两年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术后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0岁。上腹部隐痛伴食后梗塞感2年,吞钡检查诊断为“食道贲门癌”,1977年11月2日入院。11月11日在全麻下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进行探查,见食道下端贲门部小弯缘有6×6×5 cm~3实质性肿块,质硬,与腹后壁粘连,尚可移动,主动脉旁有一3×3×3 cm~3肿大淋巴结,肝、脾、胰正常,行食道贲门癌切除,食道一胃吻合术。病理检查:胃底贲门腺癌Ⅲ级伴溃疡形成,溃疡周围粘膜增宽,呈菜花样。癌肿侵及肌层达浆膜,并累及食管残端游离缘,贲门后淋巴结内见有癌细胞侵及。住院经过:手术顺利,术后第3d拔除胃肠减压管及胸腔引流管,开始试验饮水,此后体温达39℃以上,WBC 12×12~9/L,N 0.91。左侧胸痛,X线示左侧胸膜反应,增加抗生素用量。术后第7d见部分切口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经验。方法对1988年6月~2004年10月间行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68例的效果、并发症、生活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76%(59/68)、37.04%(20/54)、20.45%(9/44)、15.38%(2/13)。其中根治性手术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52%(54/61)、41.67%(20/48)、23.08%(9/39)、20.00%(2/10);姑息性手术1年生存率为42.86%(3/7),无2年以上生存者。手术死亡1例,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心律失常3例;生活质量:有轻微反流性食管炎症状15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生活能自理。结论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也不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对病灶超过胃小弯1/2或皮革样胃主张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尽量避免姑息性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最佳术式。方法52例贲门癌患者均行全胃切除术,并将其随机分为Roux-en-Y空肠代胃术(RY)组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FJI)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量表和chew-wunwu特殊症状量表随访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进食困难、胃灼热感方面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刘冀龙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49-1350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过术前放、化疗的老年人胃癌标本67例及癌旁正常组织40例,利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ER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P<0.001)。HER2的表达率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显著性(P<0.05);与组织学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蛋白在老年人胃癌组织中过表达,HER2的检测对于老年人胃癌的转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翀 《中外医疗》2016,(26):38-40
目的:探讨胃癌胃全切除手术和胃部分切除手术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分为部分切除组(76例)和全切除组(56例),部分切除组患者采取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全切除组患者采取胃全切除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免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D4+/CD8+和血清白蛋白等分别为(3.0±0.6)d、(1.3±0.4)d、(6.0±1.1)d、(1.5±0.3)、(3.1±0.2)g/L,全切除组患者分别为(3.9±1.2)d、(2.6±1.3)d、(7.9±2.5)d、(1.0±0.1)、(3.8±0.4)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全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胃癌患者实施胃全切除术相比,胃部分切除术有助于减轻患者手术损伤,保证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972年5月至1989年12月共作526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3例(占4.4%),本组资料显示: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胸内吻合口瘘,两层缝合者发生率(3.8%),低于一层缝合者(7.5%),说明吻合口缝合方式与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治愈13例中,除1例手术外均经保守疗法治愈。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治疗原则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颈后因素的分析,探讨合理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方法对1987-1997年间收治的150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100例,姑息性切除术43例;采用AJCC胃癌TNM分期,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4.7%、40%、27%;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60.0%、56.0%、42.9%及9.3%、7.0%、0.0%,两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极显著,P值均<0.0001;根治性切除组中切缘癌残留占2%,D≤N占64%.结论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影响本组胃癌手术治疗颈后的关键因素,胃癌姑息切除、切缘癌残留及D≤N等可能为影响胃癌手术治疗预后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癌继发的转移性卵巢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 2 7例原发性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 10 0软件包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 7例患者临床症状以腹痛和腹部肿块常见 (5 5 5 % ,15 / 2 7) ,转移性卵巢癌的病理类型以印戒细胞癌为主 (占5 9 3% ,16 / 2 7) ,双侧卵巢转移最常见 (74 1% ,2 0 / 2 7)。治疗采用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 12 8个月 ,1年生存率为 5 7% ,2年生存率为 6 %。结论 胃癌来源的转移性卵巢癌临床病期较晚 ,综合治疗有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胃癌穿孔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ox模型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61例胃癌穿孔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0 d。1、3、5年生存率分别是31.15%(19/61)、3.28%(2/61)和0。对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Ⅱ期胃癌比较,Ⅲ期(OR=4.875,P=0.040)和Ⅳ期(OR=9.386,P=0.006)胃癌穿孔患者的预后差。与一期根治术相比,行单纯修补术(OR=3.937,P=0.008)和姑息性胃切除术(OR=2.347,P=0.031)患者的预后较差。此外,合并疾病也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4.337,P=0.002)。结论胃癌穿孔患者术后的预后不良,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最密切,手术方式首选一期根治术;而是否患有合并疾病是机体能否耐受手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规律。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建立205人的研究队列,利用内镜普查和定位活检的方法,前瞻性观察贲门组织癌变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1)H.pylori 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贲门癌在发生位点上具有重叠关系。(2)贲门组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背景中组织损伤程度重细胞增殖活跃(ki-67表达增强),肠上皮化生、腺上皮萎缩、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3)贲门组织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自然转归表现为痊愈、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4)贲门组织不典型增生和粘膜内癌的自然转归具有稳定、减轻、进展等表现形式。结论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起源于组织再生过程,是组织再生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