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胸膜腔所引起的胸膜迟发性的变态反应性炎症[1]。患者发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多表现为发热、出汗、食欲不振及呼吸困难等,对患者造成极大危害[2-3]。疣状皮肤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害皮肤引起的一种典型的外源性皮肤损害。临床上,疣状皮肤结核较为少见,以手、足、臀部等暴露部位为好发部位,且多数患者皮疹多以单个暗红色丘疹、疣状结节、质硬及逐渐扩张为片状损伤为主,常呈乳头瘤样增殖[4],其与结核性胸膜炎同时发病且以疣状皮肤结核为首发症状则更为罕见,造成延误结核病的诊断。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9年8月1日收治结核性胸膜炎并发疣状皮肤结核患者1例,经过1个月的全身、局部抗结核药物规范治疗及科学护理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将其诊疗、护理过程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6例结核风湿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风湿症又称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大多数缺少结核中毒症状,而关节症状及皮肤损害症状较为突出。临床表现酷似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误诊率极高。现将我院感染科1995~2005年间诊治的16例典型的结核风湿症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
患者女,50岁, 因体检发现右肺占位病变1月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查血、尿常规均正常,ESR11 mm/h,PPD皮试、结核抗体均阴性,CEA正常,肺部CT示右肺中叶结节影,直径约14 mm,边界清,有毛刺,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见较多坏死组织及多核巨细胞,符合肉芽肿性炎,倾向肺结核,诊断结核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结核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9例皮肤结核的临床治疗。结果1例既往有皮肤结核病史,6例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气管内膜结核,4例合并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为多种非特征性皮损,结合病理细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皮肤结核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皮肤结核临床表现多样化,结合病理,细菌学检查,PPD试验和诊断性抗痨治疗,对皮肤结核的诊治有帮助,规则治疗愈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7.
皮肤结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皮肤结核少见,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皮肤结核约占临床门诊所见结核病的0.60%(16/2 650).该病早期表现为多样性、隐袭性,症状不典型,早期极易误诊.我们自1985-2003年共计收治了16例.现就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疣状胃炎(VG)的临床表现、内镜类型、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5年来胃镜检查的VG患者133例。根据镜下的分布特点分为胃窦型和弥漫型。用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镜下胃窦型102例,占76.7%;弥漫型31例,占23.3%。Hp阳性者106例,占79.7%:其中胃窦型的有89例,阳性率87.3%;弥漫型17例,阳性率54.8%。对28例的病理活检:弥漫型的13例有11例符合淋巴细胞性胃炎标准,胃窦型的15例有12例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另外,有5例提示有肠上皮化生,1例表现为异型增生。对33例行正规三联抗Hp治疗1~2周,然后继续用H2RA或PPI抑酸巩固2~3周,有效率达87.9%。结论 VG的胃窦型和弥漫型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胃窦型主要为Hp感染,而弥漫型则与过敏引起的免疫变态反应关系密切。用正规三联方案抗Hp治疗1~2周,然后继续用H2RA或PPI抑酸巩固2~3周,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伴皮肤软组织结核六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CTD)伴皮肤软组织结核(CSTB)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6例DCTD伴CSTB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12~19个月内患CSTB.CSTB的发生部位分别为大腿、臀部、小腿、前臂、颈部和上臂.其中4例形成窦道同时合并普通细菌感染.从CSTB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11个月.经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1例痊愈,3例好转.2例未愈.结论 CSTB感染是DCTD伴结核感染的少见类型,容易误诊和延迟诊断.当DCTD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软组织的炎症表现时,应警惕结核感染,尽早完善结核的相关检查,必要时可试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免疫缺陷性结核病五例尸检材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免疫缺陷性结核病的认识。方法:对两所医院1972-2000年间因免疫缺陷导致结核病而死亡的5例患者行尸检。结果:5例胸腺发育不全或损害;外周淋巴结结核,其中3例形成巨块型病灶,多器官受累,双肺为重,伴血道及淋巴道播散,镜下特征为极不典型的结核病变,其内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结论:胸腺和外周淋巴组织发育不良,可致抗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能力匮乏,免疫应答不足而引起全身血行及淋巴道播散性结核病死亡,其详细的生物学潜在性紊乱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喉结核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喉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16例喉结核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变化及其误诊的原因。结果喉结核的发病年龄呈高龄化,感染形式呈多样化,临床症状不典型,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以声带最常见,其次是室带和会厌,均明显多于后联合及杓会厌皱襞等喉腔后部位;局部表现以增生性病变为多见,呈现肿瘤样结节性肿块或肉芽增生。结论熟悉喉结核的变迁,仔细全面的检查,及时、有效的取材活检是避免误诊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The Indian journal of tuberculosis》2021,68(4):534-539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tuberculosis is an extremely rare presentation with only 16 cases reported so far and has a relatively high propensity to be misdiagnosed. India being a tuberculosis endemic region accounts for almost 27% of cases worldwide (global index of 2018 was 10 million). With a higher index of suspicion an earlier diagnosis can be made. We report two patients of AC joint tuberculosis, treated with multidrug chemotherapy resulting in a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肺外结核的临床与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PET) -CT表现多样,易与恶性病变相混淆,通过分析肺外结核的临床表现及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肺外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病理确诊的肺外结核39例的临床表现和18F-FDG PET-CT图像,39例中男11例,女28例;年龄20 ~67岁,平均(60±18)岁,其中20~40岁8例,40~60岁15例,>60岁16例;有结核病史者5例.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PET图像上病变的示踪剂浓集程度,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性质.结果 临床表现:发热13例,盗汗、乏力伴消瘦17例,胸腔积液7例,腹胀、腹部肿块6例,颈部肿物2例.实验室检查:低蛋白血症、ESR增快及PPD试验阳性15例,其中PPD强阳性4例,CA125升高3例.PET-CT表现: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体部单发或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可见融合或钙化,FDG显著浓集,部分FDG呈环形摄取;胸膜和腹膜结核表现为胸膜和腹膜增厚,部分呈结节样增厚,FDG显著不均匀浓集,以边缘及浆膜增厚处为著;骨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脊柱结核的椎旁软组织增厚,半数病灶可见FDG环形摄取;肠结核4例次均累及回盲部,肠壁呈环形或偏心性增厚,FDG呈局灶性、弥漫性等多种浓集形式;肾上腺结核表现为双侧肾上腺肿块样增厚,输卵管结核表现为右侧附件区结节影,肝结核表现为肝脏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均可见FDG高摄取.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肺外结核与肿瘤的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和骨结核的PET-CT图像FDG环形摄取可能是特异性表现.对仍难与恶性病变鉴别的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及病理对诊断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晚期腕关节结核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胸科医院接受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4例晚期腕关节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 11例,女 3例;年龄7~85岁,平均(41.0±18.5)岁。所有患者术中均彻底清除腕关节周围病灶,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桡骨及掌骨上放置微型钛板行内固定,同时切除尺骨远端1cm。所有患者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对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分析,采用Buck-Gramcko/Lohmannn评分表(评分标准:9~10分为优,7~8分为良,5~6分为一般,<5分为差)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表;0分表示上肢功能正常,100分表示上肢功能极度受限)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0±2.1)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血红细胞沉降率由(28.0±23.5)mm/1h降低至(6.1±2.1)mm/1h,恢复时间为2~6个月,平均(3.5±1.3)个月;C反应蛋白由(27.0±35.1)mg/L降低至(3.4±1.3)mg/L,恢复时间为2~5个月,平均(2.4±1.2)个月。14例患者Buck-Gramcko/Lohmannn评分值术前为3~6分,平均(4.6±0.8)分,术后提高至7~10分,平均(8.5±0.9)分;由术前均评价为差,提高至术后评价为优者7例,评价为良者7例。14例患者DASH评分值术前为65~70分,平均(68.0±1.9)分,治疗后提高至26~35 分,平均(30.0±2.8)分。术后随访时所有患者腕关节内固定位置良好,关节无肿胀及疼痛,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晚期腕关节结核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