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血管形成抑制素-2(vasostatin-2)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430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3年,记录MACE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和因顽固性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的复合终点。患者分为无MACE组(n=171)和MACE组(n=259)。分别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清vasostatin-2水平。结果:与无MACE组相比,MACE组vasostatin-2显著降低[(12.1±6.9)ng/mL对(23.7±8.0)ng/mL,P0.001]。随着心功能分期的恶化,vasostatin-2逐步下降(P0.001)。血清vasostatin-2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314,P0.001),而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r=-0.387,P=0.003)和超敏C反应蛋白(r=-0.119,P=0.006)水平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asostatin-2是心血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结论:血清vasotatin-2水平降低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MACE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铬粒蛋白A(CgA)降解片段vasostatin-2(VS-2)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冠脉腔内径狭窄≥50%)患者554例和对照281例(冠脉造影阴性或冠脉腔内径狭窄<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S-2水平下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VS-2水平显著下降,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水平变化及其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9例新入院确诊为CHF的患者为CHF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入院时及CHF组治疗1个月后的血浆样本,检测其cMyBP-C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E/A比值等。对cMyBP-C与心力衰竭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CHF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用COX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评价血浆cMyBP-C表达水平对CHF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CHF组患者入院时cMyBP-C血浆水平较对照组入院时明显升高[(137.07±44.44) ng/ml∶(29.29±10.37) ng/ml,P<0.01];CHF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与入院时相比较明显降低[(84.67±37.98) ng/ml∶(137.07±44.44) ng/ml,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入院时血浆cMyBP-C水平与B型脑钠肽...  相似文献   

4.
耿瑜  李小明 《心脏杂志》2019,30(1):42-45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liure, CHF)患者血清Zn含量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院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37例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Zn含量进行测定,并测定患者心脏功能以及运动负荷;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内死亡情况。 结果 以患者Zn离子水平分为3组:①72 μg/dl(高水平组,n=112);②60≦Zn≦71 μg/dl(中水平组,n=112);③ ≦ 60 μg/dl(低水平组,n=113)。3组患者间年龄、慢性肾衰竭及贫血的患病率、患者利尿剂的使用率、血清Ca、Fe、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尿肽(BNP)和肌钙蛋白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此外,不同组患者运动负荷存在不同,Zn水平更高的患者运动负荷更好;1年随访后结果随访发现Zn水平的降低伴随更高的心源性死亡及死亡的风险;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发现Zn可以作为预测因子判断CHF患者心源性死亡,但同时收到其他因素如患者并发症或LDL水平的影响。 结论 CHF患者血清Zn水平的下降意味着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并且运动负荷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慢性心衰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心衰患者150例,正常对照组150例,检测Lp-PLA2浓度,比较心衰组与对照组血浆Lp-PLA2的水平差异。再将心衰组根据Lp-PLA2水平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2组间基本资料的差异,最后,评估Lp-PLA2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心衰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Lp-PLA2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COX回归分析显示Log Lp-PLA2每增加1个单位,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3.688倍。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与心衰患者死亡率之间密切相关,为预测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减退(CRF)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冠心病患者776例。依据患者基础肾功能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慢性肾功能减退组241例(无CRF组)和慢性肾功能减退组535例(CRF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与无CRF组比较,CRF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加重,表现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更多(P<0.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比例更高(P<0.001)和Gensini评分更高(P<0.001)。CRF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高于无CRF组(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F是冠心病患者1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CRF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且CRF是预测冠心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铁缺乏(ID)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铁缺乏与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制定的诊断指南选取我院收治的CHF患者80例,按照血清铁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n=27)和铁缺乏组(n=53)。分析CHF患者主要心功能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血清铁水平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铁缺乏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铁缺乏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均低于对照组;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具体分布在对照组与铁缺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0.01),铁缺乏组心功能Ⅲ~Ⅳ级病例数占其总病例数的51.85%,远高于对照组的32.08%(P0.05);铁缺乏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早期血流速度/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与E/A、LAD、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T)呈正相关,与NT-pro BNP、心功能Ⅲ~Ⅳ级呈负相关(P0.05)。1年随访发现,铁缺乏组患者心力衰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其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铁缺乏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及危险分层评估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心电图特点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和心脏大小及预后。探讨心电图在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记录733例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随访心电图变化。结果①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心电图完全正常;异常,心电图以ST—T变化和房颤(扑)发生率最高(65.7%和30.1%)。其次为室早和室内传导阻滞(28.6%和19.5%),再次是窦速和房室传导阻滞(18.2%和15.6%),室速(室颤)发生率6.1%;其中,房颤、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窦速、QT间期延长以及低电压和左室肥厚与,心功能障碍显著相关。且出现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左室肥厚时,左室舒张/收缩末期直径显著增加。②不同病因的,心电图特点略有不同,高血压性患者房颤(房扑)、房早和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和原发性心肌病(P〈0.05),而室早、室速(室颤)、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以原发性心肌病最高(p〈0.001)。③预后分析显示,95例死亡患者其心电图全部异常,其中房颤(房扑)、房速、室速(室颤)、窦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死亡危险显著增加。危险比分别为1.67、3.87、2.39、2.12、4.9。结论绝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ST—T变化、房颤(房扑)、室早、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不同病因的异常,心电图特点略有不同,房颤(房扑)、室速(室颤)、窦速与心功能受损重、心脏增大及死亡危险均显著相关;心电图可用于指导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CHF患者作为CHF组(n=120),另选取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20)。分析对照组及CHF组血清suPA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心功能指标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并随访两组研究对象12个月,分析血清suPAR对C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CHF组的血清suPAR、TNF-α、IL-6、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F患者中,NYHA分级Ⅳ级、Ⅲ级、Ⅱ级患者的血清suPAR、TNF-α、IL-6、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逐渐降低,LVEF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中,血清suPAR水平与TNF-ɑ、IL-6、LVEDD、NT-proBNP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随访12个月,共28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suPAR、TNF-α、IL-6、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PAR水平过高及LVEF过低均是CHF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suPAR对CHF患者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98,敏感度和特异性为75.00%和77.21%。结论血清suPAR在CHF患者中表达明显上升,且是CHF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CHF患者812例,根据患者1年内有无CHF全因死亡分为预后不良组(125例)和预后良好组(68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筛查入组患者营养状况(≥3分为营养不良),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及临床特征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1年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NRS-2002评分0~7分占比分别为34.61%(281例)、26.72%(217例)、16.01%(130例)、8.00%(65例)、5.91%(48例)、5.54%(45例)、1.97%(16例)、1.23%(10例),营养不良患者占比22.66%(184例),营养正常患者占比77.34%(628例)。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营养不良比例、长期卧床比例高,心力衰竭病程长,而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血红蛋白(Hb)浓度、血浆白蛋白(ALB)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OR:1.933,95%CI:1.149~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BNP、LCN-2检测在慢性心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心衰的患者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实施的9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在该院体检且结果显示心脏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共纳入90例,对比两组血清BNP、LCN-2检测水平,分析其对急慢性心衰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LCN-2(89.678±17.48)ng/mL、BNP(2568.11±478.28)pg/mL均高于对照组(60.04±15.31)ng/mL、(196.41±47.4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2、24.543,P<0.05);观察组随心功能分级升高,BNP及LCN-2水平同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1、602.689,P<0.05);观察组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76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4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的BNP及LCN-2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2.221,P<0.05)。结论 BNP及LCN-2水平变化对于评价慢性心衰患者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C)水平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5年至2010年805例CHF患者,按TC水平为4个亚组:TC≤160 mg/dl、TC161~200 mg/dl、TC201~239 mg/dl及≥240 mg/dl组,探讨血脂水平、其他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结果:平均随访(3.11±3.32)年,共发生199例终点事件,其中全因死亡占78.4%,心源性死亡占15.6%。亚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TC降低提示生存率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C水平是CHF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5,95%CI:0.62~0.89,P=0.002)。结论:TC水平是CHF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微小RNA-497(miR-497)、沉默调节蛋白4(Sirt4)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23例CHF患者为CHF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组56例、Ⅱ级组47例、Ⅲ级组52例、Ⅳ级组68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另选取同期68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CH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iR-497与Sirt4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HF患者血清miR-497、Sirt4表达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497、Sirt4表达对CHF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组血清miR-497表达更低,Sirt4表达更高(P均<0.001)。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血清miR-497表达依次降低,Sirt4表达依次升高(P均<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GDF-11表达水平,采用心脏彩超评估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根据随访6个月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预后良好组(55例)。分析血清GDF-11表达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血清GDF-1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乳酸脱氢酶、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病人血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关系和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CHF患者192例,按照胱抑素C水平分为正常组(112例)及增高组(80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检测胱抑素C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心功能参数,并对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期间胱抑素C增高组与正常组再住院率为31.25%与10.57%、病死率为15.00%与3.5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HF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CHF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CHF严重程度有关。胱抑素C水平可预测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血红蛋白(Hb)和慢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康复预后间的关系研究较少.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观察了184例CHF患者的Hb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严重程度及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82例AHF患者,入院后检测c Tn I水平,根据c Tn I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归,分析c Tn I水平与AHF严重程度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APACHEII评分在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c Tn I阳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住院期间c Tn I水平呈下降趋势的患者预后较好(P0.01)。结论:血清c TnⅠ水平升高与AHF严重程度有关,监测c Tn I水平对评估AHF患者短期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肌肉环指蛋白1(MuRF-1)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CHF患者195例(观察组),其中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7例、Ⅱ级62例、Ⅲ级48例、Ⅳ级28例,同期随机选择体检健康的老年志愿者73例(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4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次日早晨血PTX3水平并前瞻性随访2年,观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周围动脉栓塞,分析PTX3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共有376例患者完成随访,17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组PTX3水平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3.911&#177;0.83)ng/ml vs(3.088&#177;0.99)ng/ml,P<0.01];PTX3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PTX3浓度增高(≥中位数3.438ng/m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63.5%vs 27.3%,P<0.01),生存函数Kaplan-Meier曲线也显示PTX3≥3.438ng/ml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PTX3浓度增高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4.224,P<0.01;95%CI 1.130~15.783)。结论 PTX3浓度增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PTX3浓度增高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是否相关。方法:共入选351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4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HMGB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切点,将患者分为高HMGB1组和低HMGB1组。全部入选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为终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低HMGB1组预后。结果:切点为2.76 ng/mL(灵敏度75.7%,特异度80.7%)。高HMGB1组(>2.76 ng/mL)为219例,低HMGB1组(≤2.76 ng/mL)为132例。中位随访期48个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未发生终点者升高(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