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9,(2)
目的通过5例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PLO)病例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PLO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深入认识。方法收集2011-2017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5例PLO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药物及随访结果,并汇总目前我国已报道的21例PLO患者的治疗转归资料。结果 5例PLO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平素月经规律,妊娠晚期及哺乳早期出现腰背痛及活动障碍,生化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椎体骨密度降低为主伴多发压缩性骨折。诊断后立即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及双膦酸盐治疗1~6个月后,腰背疼痛明显减轻。文献报道的21例PLO患者发病年龄22~40岁(平均30. 24岁),骨折距产后平均为2. 2个月,平均椎体骨折个数为4. 6个;治疗药物主要是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双膦酸盐的治疗疗程为6~48个月(平均20. 8个月),进行3周到4年的随访,均结局较好。结论 PLO临床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并停止哺乳,给予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7)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600例老年健康综合评估项目中完成骨密度(BMD)检查的111例老年人(年龄≥60岁)进行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OP诊断标准,分为OP组57例、骨量减少组22例、骨量正常组32例,对其进行OP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运动等。结果 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75岁以上发病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大,OP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年龄、性别、体重质数(BMI)、文化程度、吸烟、每日饮奶量、每日户外锻炼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变量是OP发病的影响因素。由有序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奶量与OP发病关系密切。结论应积极干预上述危险因素以有利于提高OP防治。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认识的发展,骨质疏松作为其长期并发症之一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系统性红 斑狼疮合并骨质疏松的原因包括疾病本身的病程及损害,慢性多器官功能异常,治疗药物因素等多方面,其中除传 统研究中证明的因素外,系统活动性炎症,体内激素水平、月经周期,神经精神因素等也参与其发生,最终表现为骨 量流失增加,骨组织的细微结构破坏导致承重力下降,甚至骨折,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41例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组)、4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糖尿病组)、22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观察各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BMI、空腹及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C反应蛋白(CRP)、25羟维生素D(25-OHVD)、微循环积分.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各组腰椎、双侧股骨颈和股骨大转子区的骨密度.结果 糖尿病足组血糖、HbA1c、CRP、微循环积分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均<0.05),而空腹C肽、餐后2hC肽、血钙、25-OHVD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均<0.05).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足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足组与单纯糖尿病组不同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其并发骨质疏松与血糖控制水平、微血管神经病变、钙代谢、25-OHVD及CRP有关. 相似文献
6.
7.
8.
金世鑫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6):329-330
1999年中国五大行政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联合抽样调查骨密度 ,以T值≤ - 2 .5s诊断骨质疏松 ,发现 6 0岁以上中国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男性 (调查 1891例 )明显低于女性 (调查2 0 5 3例 ) :腰椎2 4 男女分别为 11.0 %和 2 1.5 %,股骨颈分别为 10 .6 %和 2 7.3%,Wards三角分别为15 .0 %和 2 8.6 %,而大粗隆部骨质疏松男性略高 ,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14.4 %和 11.8%。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增龄而升高 ,以股骨颈骨质疏松为例 ,6 0~ 6 9岁男女分别为 4 .9%和 14.5 %,70~ 79岁分别为 11.3%和 2 8.6 %,80岁以上分别为18.…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20例老年T2DM患者及136例为对照组,测量其骨密度(BMD)值,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老年T2DM组中两个亚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各种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82.5%,对照组为12.6%。两组相比BMD偏低(P<0.01)。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女性绝经年限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呈负相关,与空腹胰岛素(FINS)、体重指数(BMI)、降钙素(CT)呈正相关(P<0.05)。结论影响老年T2DM患者BMD的因素有年龄、病程、BMI、FINS水平、HbA1c、女性绝经年限。T2DM患者骨量改变与PTH、CT等钙调节激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志宏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8,18(2):65-67
近年来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骨峰值高于女性,但和女性一样,男性骨峰值与骨丢失与受我种因素影响。雄激素在体内对维持骨骼的自身稳定起重要作用。在男性儿童骨骼成熟中雌激素也起重要作用。甲状旁腺激素,1,25(OH)2D是经典的骨代谢调节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I也对男性骨代谢发挥重要影响。苯妥英等能促进雄雄鼠骨形成。吸烟、饮酒可影响骨峰值。有规律锻炼及增加钙摄入量可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引起的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两者具有共同的调节蛋白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护骨素、骨桥蛋白、基质Gla蛋白、骨钙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在骨及血管壁均有表达。护骨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系统、氧化脂质、炎症和钙代谢异常均参与或加速两者的发生发展。基于两者的相关性,使用他汀类、双磷酸盐类、噻唑烷二酮类和护骨素制剂等药物可同时对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作用。文章就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性、形成机制相关性、调节蛋白相关性和治疗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血脂紊乱与其常相互伴随出现.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血脂紊乱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也不同.研究认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存在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差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过影响骨细胞分化引起骨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对骨骼起保护性作用.同时有研究认为,他汀类降脂药可以通过影响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提高骨密度.因此,研究血脂紊乱、降脂药物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对防治骨质疏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血脂紊乱与其常相互伴随出现。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血脂紊乱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也不同。研究认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存在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差异;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可通过影响骨细胞分化引起骨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对骨骼起保护性作用。同时有研究认为,他汀类降脂药可以通过影响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提高骨密度。因此,研究血脂紊乱、降脂药物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对防治骨质疏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4)
目的探讨南通市中老年骨质疏松(OP)患病率和高危人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从南通市主城区10个街道中随机抽取3个街道,抽中的街道随机抽取1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居委会抽取600例40岁以上中老年常住人口。采用江苏省疾控中心统一印制的OP高危人群筛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骨密度。结果 OP患者自报率为2.6%,男女分别为1.8%和3.0%。根据OP 1 min测试题,发现高危人群检出率为37.9%,男女分别为45.5%和33.6%,差异显著(χ~2=24.925,P0.001)。骨密度筛查结果显示,骨量低下率、OP率分别为26.9%和12.8%。OP风险评估综合骨密度筛查的结果显示,OP总检出率和高危人群总检出率分别为14.7%和47.9%,男女差异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OP总检出率和高危人群总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OP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不经常户外活动与OP发病关系密切(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对防治中老年人群O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检测骨质疏松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单光束国产骨密度仪测定正常人左前臂骨矿物质含量、骨皮质厚度并由此计算参数,分析了这些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直接测量骨小梁间隙最能反应骨量与年龄的相关,因而,它可能是检测骨质疏松最敏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GEInsight/Achillesexpress高频率声波(超声波)检测右跟骨的骨质状态,测量90例RA患者和80名年龄、性别基本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的跟骨骨密度(BMD),按WHO确定的诊断标准将RA患者和正常受试者各分为3组,即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吸烟史、钙剂摄人、骨折家族史、RA病程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因素,分析其与OP的相关风险。结果RA患者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A患者中发生OP的概率较对照组发生更大。在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RA病程、吸烟、激素、骨折家族史是增加OP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到的回归模型:RA伴发骨质疏松=-0.530+0.164X病程+3.304X吸烟+1.783X骨折家族史。结论RA患者较健康志愿者更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RA患者BMD的降低和OP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中RA病程是RA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防RA患者发生O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