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了解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产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临床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 对86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询问其基础疾病、服药情况等,并榆测立位、卧位血压变化.结果 经榆测,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为22.1% (19/86) 其中长期服用降压扩血管药物占10.3% (9/86)、镇静安眠药占6.4% (5/86)、降糖药物占3.2%(3/86)、利尿剂占2.2% (2/86);另外老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大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等,也是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结论老年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了解其用药、病理生理等情况,注重立:卧位血压的检测,对高危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减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了633例连续入住我院老年科,年龄≥65岁的住院患者。采用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和美国神经病学会诊断标准进行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CGA)。回顾性分析不同诊断的患者在年龄、认知功能、跌倒风险、多重用药、衰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住院老年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 48%,高龄、认知功能障碍、跌倒高风险、多重用药、衰弱、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P 0. 01)。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筛查识别。CGA技术可全面了解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团队的诊疗,为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测量的结果将患者的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观察组)和直立性高血压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不同年龄段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其发生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的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和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都比较常见,同时往往都存在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6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分为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38例、观察组(体位性低血压)38例。将两组的血压节律特点进行比对,根据血压节律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全天和日间舒张压、收缩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可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方法的调整提供指导,预防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6例合格患者的临床特点、血压、共患疾病、多重用药、认知功能和营养状态、基本和功能性的日常生活活动指数及一些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并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约27.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非校准模型中,25羟维生素D与体位性性低血压发生密切相关(OR=0.24;95%CI=0.12-0.73;P=0.004),而BADL、IADL也有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答: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体位变换为直立后3min内SBP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或DBP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各年龄段,常见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血压调节过程中任何环节障碍,均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7.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起病隐袭,常常不被重视。体位性低血压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体位性低血压通常继发于药物、体液丢失或肾上腺机能不全,慢性体位性低血压常常是由于血压调节机制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需要一个综合的病史评价,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规范的血压测量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强调首次发现的体位性低血压,并除外神经退行性疾病、淀粉样变性、糖尿病、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等病因。长期的血压随体位变化降低,会导致心、脑血管所供应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症状,尽可能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使患者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目标范围内,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这类人群,合理评估与管理,从而尽量减少老年人跌倒、骨折、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评价价值。方法对152例门诊老年人进行卧位及立位3min血压测量,根据血压变化将患者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非体位性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以及24h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体位性低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以反杓型为主。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用药指导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存在夜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均可造成重要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mol/L,P=0.000]、胱抑素C[(1.50±0.26)μmol/L vs(1.10±0.17)μ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10.
<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而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作为这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即使在不合并已知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仍高达7%[1]。在高危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则增加至13%~25%[2-3]。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因晕厥而急诊的患者中,有24%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有64%  相似文献   

11.
体位性低血压是引起晕厥的第二大病因,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群,然而其发病隐匿,经常被漏诊、误诊。该文报道1例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以期加深临床上对维生素B12缺乏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因素.方法 分析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状态下以及站立后1~10 min内的每分钟血压.结果 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两组比较,前者年龄较大、卧位收缩压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合并高血压的比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年龄、卧位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高血压病独立正相关.结论 合并高血压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压、血糖的管理,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于1982年5月~9月调查了武汉地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1,152人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有关因索。 资料与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的系统检查。老年患者收缩压为100mmHg(下同)或更低,舒张压为60或更低,二者同时存在者诊断为低血压。分为无症状型,有症状型,和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三型。  相似文献   

14.
重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特殊病因,治疗结果也不理想。多巴胺β化酶(DBH)缺乏的主要症状就是体位性低血压,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浆中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偏低甚至无法捡出,而血浆多巴胺含量偏高且易查出。该酶可催化多巴胺转化成去甲肾上腺素。文献上曾报道过6例DBH缺乏的年轻患者,但至今尚未对老年重度体位性低血压提出是DBH缺乏的假设。本文首次报道一83岁高龄老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1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体位性高血压组(n=42)、体位性血压正常组(n=80)和体位性低血压(n=54),分别通过彩超检查所有受试人员的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国河南信阳农村地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5年3月收集的河南信阳农村地区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女性高血压患者2847例。将年龄≥60岁的1166例作为老年组,年龄45~59岁的1681例作为中年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诊室血压及不同体位血压等差异。结果老年组基线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舒张压低于中年组(P<0.01)。与中年组比较,老年组3级高血压、腹型肥胖、高TC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比例更高,且更易伴发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临床合并症(P<0.01),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比例更高(18.2%vs 15.2%,P=0.033)。老年组与中年组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比例均为59.3%。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危险因素后显示,体位性低血压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风险呈正相关(OR=1.632,95%CI:1.200~2.218,P=0.002),与脑卒中无关。结论老年高血压女性较中年高血压女性合并更多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合并症,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OH)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OH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52例)和无事件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  相似文献   

19.
溴苄胺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仍有争论。本文比较用溴苄胺(16例),利多卡因(15例)在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表明溴苄胺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效果与利多卡因相同,但有1/2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低血压的发生似与治疗早期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有5例舒张压降低到70毫米汞柱或更低,使冠脉的灌注量减弱,有2例低血压伴有休克前期的征象。在溴苄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可能由于溴苄胺抑制交感神经,而在梗死早期时血中儿茶酚胺比后期高,交感神  相似文献   

20.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但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造成漏诊。长期剧烈的血压波动可损伤靶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就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发生机制、易患因素、靶器官损伤及相关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