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收缩压、不同降压方案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6月在西安市东郊第一职工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HICH患者541例,按照入院时收缩压将患者分为A组(收缩压180 mm Hg)179例、B组(收缩压为180~200 mm Hg)227例和C组(收缩压200 mm Hg)135例;按照降压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强化降压组309例和强化降压组232例。比较不同收缩压患者入院时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不同降压方案及强化降压组不同收缩压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7 d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及发病90 d mRS评分。结果 B组和C组患者入院时脑血肿体积大于A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90 d mRS评分高于A组(P0.05);C组患者入院时脑血肿体积大于B组,脑水肿体积大于A组,发病90 d mRS评分高于B组(P0.05)。入院时非强化降压组与强化降压组患者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强化降压组患者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小于非强化降压组,发病90 d mRS评分低于非强化降压组(P0.05)。强化降压组不同收缩压患者入院时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7 d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大于A组,C组患者发病90 d mRS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入院时收缩压较高的老年HICH患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强化降压较非强化降压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且收缩压较低的老年HICH患者强化降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时机对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107例,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机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于发病后3.0~4.5 h、B组患者于发病后3.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24 h、溶栓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高于A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性梗死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期间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发病后3 h内和发病后3.0~4.5 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相近,但发病后3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溶栓有效率、减少脑实质出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榆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组,每组70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B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20/80 mm Hg左右;C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40/90 mm Hg左右。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1周、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B、C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A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血压控制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疗效,进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浓度的下降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5~76岁。于发病第7 d及21 d,分别测定血浆NTpro BNP,并计算每位患者NT-pro BNP的下降率,分为A组(下降率30%)和B组(下降率30%)。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到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于入院1周及发病6个月时测定每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1周时,A组与B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月后,A组患者LVEF较B组升高[(54.75±5.18)%vs.(34.65±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1%vs.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 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关,NT-pro BNP下降率30%的患者预后较NTpro BNP下降率30%好,总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强化降压对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3 h)患者100例,患者均自愿随机接受强化降压或标准降压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各50例。强化降压组在开始治疗的1 h内将目标收缩压控制在130~140 mm Hg,标准降压组则控制在160~180 mm Hg,并在随后7 d维持各自目标收缩压。治疗后24 h复查头部CT,评估颅内血肿扩大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其预后,同时比较两组累积病死率差异。结果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24 h血肿扩大发生率分别为12.0%(6/50)、30.0%(1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7)。两组内及组间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90 d,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6.0%(18/50)、18.0%(9/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11,P=0.043)。Kaplan-Meier曲线显示,治疗后24 h、7 d、90 d内,强化降压组累积病死率4.0%(2/50)、6.0%(3/50)、10.0%(5/50),标准降压组分别为10.0%(5/50)、24.0%(12/50)、30.0%(15/50),Log-rank检验结果发现,两组累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0,P=0.012)。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超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安全可行,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及90 d累积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脑梗死疗效及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病因分为房颤取栓组(A组)47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取栓组(B组)31例。2组均行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比较2组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绘制生存曲线,评价3及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结果 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病死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vs 6.5%,19.1%vs 12.9%,P0.05)。B组预后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3和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房颤、基线NIHSS评分、术前Qureshi分级、闭塞动脉部位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转归的保护性因素,房颤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房颤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肯定,远期预后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取栓患者差;房颤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6 h内不符合溶栓治疗的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并进一步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各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NIHSS≤5分),中度组(NIHSS评分6~13分),重度组(NIHSS评分≥14分)。强化组入院后即刻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此后按4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对照组发病后1 w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每粒10 mg,下同)10 mg,按1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发病后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次要终点指标是发病1 w时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梗死体积。结果强化组临床预后不良(m RS≥4分)者较对照组减少(7.3%,14.6%,χ~2=0.029,P0.05);强化组临床预后良好(m RS2分)者较对照组增加(63.4%,46.3%),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4,P0.05);亚组分析提示轻、中度脑卒中强化他汀治疗可分别改善临床良好预后比率23.1%和18.1%(P0.05)。强化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6%,34.1%,χ~2=4.325,P0.05)。治疗1 w时,强化组梗死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梗死体积有减少趋势〔37.4(12~101.8),54.1(13~11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324,P0.05)。至随访结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两组颅内出血的风险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早期强化他汀治疗可减少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改善3个月时ACI患者不良预后,改善轻、中度脑卒中临床良好预后比率,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的预后。方法选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其中男111例,女86例,年龄43~81岁,平均(63.71±8.54)岁。依据入院血压水平进行分组,A组(47例)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k Pa);B组(99例)收缩压(SBP)141~160 mm Hg,舒张压(DBP)91~100 mm Hg;C组(36例)SBP161~180 mm Hg,DBP 101~110 mm Hg;D组(15例)血压180/110 mm Hg。患者入院时、入院10 d和30 d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当SBP160 mm Hg时,NIHSS评分明显升高。入院10 d后,197例患者中死亡20例,死亡率10.15%。D组死亡率较A组、B组和C组升高,分别为(53.33%vs.4.26%),(53.33%vs.7.07%),(53.33%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仍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B两组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入院30 d后,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预后较差。应合理降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侧支循环代偿对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急性脑梗死(ACI)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单侧颈内动脉(UICA)与大脑中动脉(MCA)病变所致TIA或ACI患者侧支循环的差异性尚不清楚。目的探讨UICA与MCA病变所致TIA或ACI患者侧支循环的差异性及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1例和ACI患者79例,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UICA组(n=43)和MCA组(n=47);根据ACI患者3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48)和预后不良组(n=31)。比较UICA组与MCA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UICA组患者TIA发生率高于MCA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 d mRS评分低于MCA组,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优于MCA组(P0.05);UICA组与MCA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吸烟史、饮酒史者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预后良好率,血管病变程度,行静脉溶栓治疗、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男性比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吸烟史、饮酒史者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C,LDL-C,血管病变程度,病变血管,行静脉溶栓治疗、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66,95%CI(1.029,1.322)〕、侧支循环代偿程度〔OR=0.461,95%CI(0.233,0.912)〕是AC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UICA病变所致TIA或ACI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优于MCA病变所致者,而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代偿程度是AC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第一○一医院及南京金陵医院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222例,均经DSA证实,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根据患者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120例)和预后不良组(3~6分,10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代偿、发病至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再通状态、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脑出血等,并进一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预后良好率为54.1%(120/222)。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S以及性别、高血压病、闭塞部位、侧支良好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至穿刺(中位数)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中位数)时间低于预后不良组[182(138,230)min比236(170,305)min,237(175,269)min比288(223,367)min],成功再通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98.3%(118/120)比78.4%(80/102)],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2.5%(3/120)比21.6%(22/10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参数为自变量,以预后情况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OR=1.096,95%CI:1.050~1.144)、伴高血压病史(OR=8.401,95%CI:2.960~23.845)、基线NIHSS评分增高(OR=1.071,95%CI:1.007~1.138)、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OR=1.019,95%CI:1.003~1.035)、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18.110,95%CI:4.656~70.434)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入院ASPECTS分值较高(OR=0.641,95%CI:0.451~0.911)及成功再通(OR=0.127,95%CI:0.024~0.664)均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ASPECTS较高、成功再通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年龄增高、伴高血压病史、基线NIHSS评分增高、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A组(合并心房颤动,n=51)与B组(未合并心房颤动,n=55);根据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将A组患者分为A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4)与A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7),将B组患者分为B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6)与B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9)。所有患者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组与B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组(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组(P<0.05),而A组与B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1组与B1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1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1组(P<0.05);治疗期间A1组与B1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2组与B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2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2组(P<0.05);治疗期间A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2组(P<0.05),而A2组与B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远期预后有影响,且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病3.0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未增加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而发病3.0~4.5 h行静脉溶栓治疗则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65岁以上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经强化降压和标准降压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3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A组(目标SBP130mm Hg,n=1317)和B组(目标SBP140mm Hg,n=1319)。比较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率。结果 2636例患者,有效数据2510例(95.22%)。A组降压共发生了102例终点事件,而B组则为148例(HR 0.66,95%CI 0.51~0.85,P0.05)。此外,A组死亡率更低(73:107,HR 0.67,95%CI 0.49~0.91,P0.05)。两组严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8.37%:48.29%,HR 0.99,95%CI 0.89~1.11,P0.05),及直立性低血压人数(9.64%: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绝对率(2.43%:1.44%,HR 1.71,95%CI 0.97~3.09,P0.05)。晕厥发生率,A组2.96%,B组2.43%(HR 1.23,95%CI 0.76~2.00,P0.05);电解质异常,A组4.02%,B组2.73%(HR 1.51,95%CI 0.99~2.33,P0.05);急性肾损伤,A组5.46%,B组4.02%(HR 1.41,95%CI 0.98~2.04,P0.05);跌倒损伤,强化降压组4.86%,标准降压组5.46%(HR 0.91,95%CI 0.65~1.29,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与收缩压控制目标定为140mm Hg以下相比,将其血压降低至130mm Hg以下可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63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实际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84例,女24例。根据溶栓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79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29例)。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个人史,于入院24 h内采集静脉血,测定RDW及其他血液学指标。并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mRS评分,于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mRS量表对患者进行预后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分析危险因素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DW对患者溶栓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基线血糖及RDW水平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既往疾病及基线特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209,95%CI:1.094~1.337)、基线血糖(OR=1.327,95%CI:1.073~1.641)及RDW(OR=1.701,95%CI:1.030~2.810)增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用于预测3个月预后不良的RDW截值ROC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0.530~0.771;P=0.017),RDW最佳预测值为12.2%(敏感度51.7%,特异度77.2%)。结论 RDW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高水平RDW提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12 h应用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至入院时间为6~12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5例与B组48例。A组患者予以常规方法治疗,B组患者予以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7 d、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7 d、14 d B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D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B组患者ND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12 h应用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ACI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每天口服4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B组108例,每天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另取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0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尿酸(UA)、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组TG、UA、CD8~+T淋巴细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CD4~+T淋巴细胞、CD4~+/CD8~+明显升高(P0.05),A组各项差值较B组变化明显(P0.05)。治疗后,A、B组TG、UA、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疗法更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CI的机制之一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压目标值分别为160mmHg~180mmHg与130mmHg~140mmHg,对发病3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实验室指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发病3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70例)和B组(70例),分别设定血压目标值为160mmHg~180mmHg与130mmHg~140mmHg进行降压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血肿扩大发生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mRS评分预后良好率及随访死亡率等。结果 B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低于A组(P 0.05);B组治疗后1d和1周NIHSS评分均低于A组(P 0.05);两组治疗后MMP-9、IL-8及TNF-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05);B组治疗后MMP-9、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A组(P 0.05);B组治疗后mRS评分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 0.05);同时B组随访死亡率低于A组(P 0.05)。结论发病3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行强化降压可有效控制血肿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下调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有助于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瘦素水平与ACI患者神经功能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3年1至12月在该院急诊科收治的ACI患者165例,治疗前测量其血压、血脂、血糖和血清瘦素水平。根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三分位分组分为低、中、高水平组,每组55例。均接受常规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时的神经功能,并且比较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 (1)低水平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范围为(2.479~4.562)ng/L,中水平组为(4.623~8.328)ng/L,高水平组为(8.468~51.376)ng/L;(2)ACI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性别、体质指数、脑梗死部位、并发疾病以及血脂水平无关(P0.05),但是与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吸烟有关(P0.05或P0.01);(3)低、中、高水平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NIHSS评分与血浆瘦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6,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老年ACI的神经功能和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高血糖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巨野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8例,依据发病后血糖高低及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高血糖介入组(A组,n=50)、高血糖非介入组(B组,n=53)、正常血糖介入组(C组,n=57)、正常血糖非介入组(D组,n=58)。记录4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心率、Killip分级、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及肌钙蛋白I峰值、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4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心率、Killip分级Ⅰ级者所占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肌钙蛋白I峰值、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随访12个月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A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C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D组(P0.05),而A组与C组患者、B组与D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9个月后,B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增加,延长随访时间至第12~18个月时,B组患者累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D组(P0.05)。结论无论是否合并高血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改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最佳治疗方案,而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