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2例为观察组,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1例为A组,另选取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观察对比A组不同病变支数间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观察组斑块总发生率为88.52%,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37.36%,其次为混合斑块、硬斑块、扁平斑块;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颈动脉IMT、颈总动脉内径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可有效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无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IMT和斑块发生率均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对可疑冠心病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决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相关参数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冠脉病变支数,于我院行冠脉造影确诊的116例冠心病患者被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39例)与≥3支病变组(3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参数,并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积分均显著升高,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斑块回声灰阶中位数(GSM)均显著降低;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TG、LDL-C水平、Gensini积分、Crouse积分及≥3支病变组TC水平均显著升高,≥3支病变组斑块回声GSM显著降低;与双支病变组比较,≥3支病变组TC水平、Gensini积分、Crouse积分均显著升高,斑块回声GSM显著降低(P<0.05或<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与Crouse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8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评分。所有患者同时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粥样斑块面积、Crouse积分以及足背动脉IMT、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从Gensini积分0组到积分4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和足背动脉IMT逐渐增高,足背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逐渐降低;(2)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足背动脉内径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1);(3)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以及足背动脉内径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较好,包括冠脉早期病变,通过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情况,尤其可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或胸痛待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其积分;对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75例)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AG,47例),并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MSCTA或者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3%、84%;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3%、86%;超声颈总动脉斑块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5%、89%;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9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方便及时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病人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病人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 94例老年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 单支组及多支组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 ,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 (P<0 .0 5 )。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对60例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一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值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SYNTAX积分,分为0~22分组、23~32分组和≥33分组。超声检测入选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处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AS积分),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2、0.75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7、0.655);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597)。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SYNTAX积分0~22分组与23~32分组及≥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SYNTAX积分23~32分组比较与≥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查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适合临床冠心病的普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53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者(正常组)4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记录斑块数目,并计算斑块积分,同时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亚组(63例)、双支病变亚组(49例)、3支病变亚组(41例)。结果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68%(104/153) vs.11.9%(5/42),P<0.05]、颈动脉IMT[(1.11±0.19)mm vs.(0.82±0.06)mm,P<0.05]、斑块积分[(5.03±3.33)分vs.(1.11±0.75)分,P<0.05]和Gensini评分[(21.7±10.3)分vs.(0.0±0.0)分,P<0.05]比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3支病变亚组和双支病变亚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比单支病变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吸烟、肥胖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 :11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 4组 :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 3支病变组 ,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 ,颈动脉最大内 中膜的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 ,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对15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将病人分为冠心病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及对照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发生率增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早期预测和治疗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