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药的疗效可信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原因在于中医药的研究水平不高,对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够重视,中医中药的疗效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认为应该用循证医学思想来指导中医药对恶性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以正确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参考中成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规范,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七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自身特色与肿瘤学的学科特性,进一步强调多源证据、聚焦优势人群、考量经济毒性、重视上市后再研究、瞄准患者用药意愿、锚定中医药服务供给、引入症状阈值事件,并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富集设计、真实世界研究、智能中医诊疗平台等方法,获得高级别的临床循证证据,最终构建科学化、同质化、规范化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生存质量的概念、特点以及生存质量量表的分类.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将生存质量测评方法引入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来.对目前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强调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为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将是近几年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试谈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实体瘤)的疗效标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尚未完善,现代医学沿用的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此来评价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无法反映中医药的治疗特点,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应包括软标准硬标准,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以及建立单个病种的疗效评定标准,并应有生存质量的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外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疗效得到认可[1],同时,随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得到广泛开展。从多种临床试验的实施到不同方法学的尝试,对客观、正确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客观、正确的评价中医药疗效引发了学界的诸多思考。对此,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和思索,我们认为疾病中医证候分类和复杂干预措施是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与临床疗效评价密切相关的是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如果诊断标准明确,治疗方法确定,则选择适当的方法即可进行疗效评价。反之,如果诊断标准模糊,治疗方法多变,则很难进行正确的疗效评价。因此,疗效评价首先要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法,中医药的疗效评价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由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独特性,目前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证候理论为基础的证候分类理论,而对疾病的治疗则根据证候和患者的不同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结合(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复杂干预措施。因此说,疾病中医证候分类与复杂干预措施是影响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临床治疗性研究方案设计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中医药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但缺乏可靠的证据。随着循证医学兴起,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开展中医临床治疗性研究,科学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成为发展中医药的重要任务。科学严谨的方案设计是开展研究并取得高质量证据的前提,本文着重讨论如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来进行中医药临床治疗性研究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通过现有疗效评价方法常难以表示和呈现真实世界研究证据间潜在的因果关联。贝叶斯网络可利用网络来解析场景中潜在的因果关联,并对其进行动态更新,若能运用此方法来表示和呈现中医药诊疗研究证据,将有望从因果关联视角更清晰地了解、说明和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8.
2019年中国科协发布了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其中之一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10年,BMJ杂志首次提出“队列多重随机对照试验(cmRCT)”,其作为新兴的实用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具有招募效率高、人群代表性较好、节省资源等优势。文章通过梳理cmRCT相关研究,创新性融合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以处理混杂偏倚与重复测量问题,初步构建一套基于cmRCT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并构建了适用性评价的基本维度与要素,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评价创新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50余年来中医肿瘤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凸显,并且即将打开国际市场。目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念已经转变,中医药不再被当成是对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恶性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发挥特色优势,尤其是在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是目前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尚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临床试验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等等。现对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优势与思考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的单纯局部客观缓解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疗效。本文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特点,结合目前国外对生存质量的评价方法,探讨两者的联系性和一致性。由此提出要体现中医药疗效特点,应借鉴生存质量评价方法,完善现有的恶性肿瘤疗效标准。在重视生存期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中医证型和主症变化,选用某些特异性定量化评价指标是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及中医发展方向的相关文献,认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仍然是中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防风(RS)对大小鼠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苯酚红测定法观察RS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制备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并放置在浴槽中,滴加RS及其他试剂并记录肌条的收缩曲线加以分析;分离并培养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探针孵育后,不同缓冲液条件下测定NS及RS处理前后细胞的荧光值并加以分析。结果 RS各组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RS各组均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抑制Ach引起的肌条收缩。RS剂量与峰高和同线下面积有量效关系。不同缓冲液对RS处理后的荧光值和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防风可抑制小鼠小肠推进及胃排空,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机制与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及M胆碱受体有关,与阿片受体和β受体无关;防风可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有关,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14.
斯达芬宁(风痛灵)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达芬宁1ml/kg,0.5ml/kg用于急性损伤家兔(冲击挫伤模型),能缓解损伤家兔的疼痛,减少损伤局部中性白细胞数,主要参与机体应激反应和炎症调节.为了研究斯达芬宁在镇痛上作用和机制,我们观察了斯达芬宁对小鼠热痛反应的影响和扭体反应的影响,发现斯达芬宁2.5ml/kg、1.25ml/kg体重给小鼠外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热板法),明显抑制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有一定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5.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神经内分泌信号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生长激素、催乳素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刺激性或增强性调节作用,而生长抑素起抑制性调节作用。躯体感觉神经可将刺激信号传导到脑干,然后激活传出迷走神经,抑制炎症反应。肠道神经元通过反射性调节肠道巨噬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血脑屏障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通透性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通过电针穴位刺激连接大脑与肾上腺的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机体炎症。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的解热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酵母性发热大鼠解热的可能机制.方法:sc酵母(2 g·kg~(-1))复制酵母性大鼠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SIA法测定发热高峰大鼠血浆、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将黄芩苷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高剂量组较其他组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并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下丘脑、脑脊液中的IL-6,IL-1β,TNF-α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黄芩苷对大鼠的体温变化率与IL-1β在血清、下丘脑、脑脊液的变化率呈正相关(r=0.873,P<0.05),与TNF-α的含量变化率也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减少TNF-α和IL-1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特定体质人格与对应病邪间存在特殊的亲和能力,契合"同气相求"之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体医学向着个体医学转变,因而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中医体质学不仅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质。而体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实为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源自《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相关描述,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中医体质人格论为疾病防治开辟出崭新视角。而现今女性高发病—经前期综合征,严重困扰患者生活各方面。而育龄女性的特殊体质早已把该病的研究点引至体质人格领域。本文力图对体质人格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作出简要梳理,以期立足体质人格角度提供防治措施,改善个人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贯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