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实施隔离的人群,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反应. 目的了解被隔离人群中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的防御方式特点,探讨隔离人群的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设计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被隔离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 单位一所军队医院的精神科. 对象西北某市 2003- 04/05底因非典疫情被隔离的,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的 187人.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和防御方式问卷( DSQ)对因非典疫情被隔离的 187名人员的进行调查. 主要观察指标①隔离人群 SCL 90各因子评定与国内常模结果比较.②防御方式与 SCL 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③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 DSQ因子分比较. 结果该人群 36.4%存在有明显的心身健康问题,以焦虑、恐怖、抑郁、敌对和强迫较为突出;高、低症状组在使用防御方式上存有差异,其中不成熟型高、低症状组的 DSQ因子分分别为 5.72± 1.56, 4.35± 0.96,中间型防御分别为 4.98± 1.44,3.72± 0.89( P< 0.01);心理健康问题与应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方式呈正相关,与应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 结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隔离人员的防御方式存在差异,隔离人群的防御策略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非独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O)、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356例非独生高中生进行调查,并与独生学生(n=162)的结果做比较。结果: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独生的学生,表现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0.69&;#177;0.56;1.25&;#177;0.6l;0.97&;#177;0.60;0.86&;#177;0.62;0.90&;#177;0.55)明显高于独生学生(0.59&;#177;0.44;1.10&;#177;0.56;0.84&;#177;0.59;0.66&;#177;0.49;0.75&;#177;0.43),差异有显著性(t=-3.824~-2.235,P&;lt;0.05~0.01)。相关分析显示非独生学生SCL-90各因子评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及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50,P&;lt;0.01);而与积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r=-0.110~-0.330,P&;lt;0.05~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不成熟、中间型与成熟防御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共6个变量影响非独生学生的心理健康(R^2=0.276~0.532,P均=0.000)。结论: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同先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76-577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对其干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对136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两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心理症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育院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国内普通人群青年组(19~29岁)常模比较,结果发现,强迫[(1.53&;#177;0.64)分]和人际关系[(1.49&;#177;0.73)]分则低于常模[(1.67&;#177;0.60)和(1.70&;#177;0.64)](P&;lt;0.05);136名大学生中有心理症状者20名(15%),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有症状组的主观支持(4.60&;#177;1.20)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33&;#177;1.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3.24&;#177;1.51)和(1.29&;#177;0.67)](P&;lt;0.05)。在SCL-90中除躯体化、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lt;0.05)。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包括肝脏、胆囊、胆道疾病的40例拟行手术治疗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17~73岁),于术前2d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SCL-90量表,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测评,对所得的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手术患者术前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社会支持总分43.03&;#177;8.17,其中客观评分1O.00&;#177;3.23,主观评分24.65&;#177;4.59,社会支持总分、客观分、主观分,利用度与心身健康呈负相关。积极应对评分2.09&;#177;O.49,高于正常人群,消极应对评分1.16&;#177;O.44,低于正常人群,积极应对与心身健康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身健康呈正相关。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手术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5.
高考前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考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班为单位在2004年高考前1个月对271名中学生应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高考前中学生的积极应对均分[(2.13&;#177;0.64)分]高于中国常模[(1.78&;#177;0.52)分],而消极应对均分[(1.32&;#177;0.58)分]则低于中国常模[(1.59&;#177;0.66)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81.5%的高考前中学生选择应用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有50.5%的学生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女生选择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P&;lt;O.01)。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与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4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均呈正相关,与其总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5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高考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旭梅  白雪  沈娜  王旭红  李艳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4986-4987,499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特殊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5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联合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心内科医生三级查房确诊)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结果:冠心病患者SCL-90的总分(171.47&;#177;49.97)、躯体化(2.00&;#177;0.55)、强迫症状(2.04&;#177;0.69)、人际关系敏感(1.94&;#177;0.70)、抑郁(2.13&;#177;0.83)、焦虑(1.95&;#177;0.78)、敌对(2.10&;#177;0.69)、恐怖(1.50&;#177;0.69)、偏执(1.78&;#177;0.80)、精神病性(1.53&;#177;0.49)均显著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25-7.684,P均&;lt;0.05)。冠心病患者SCL-90与EPQ具有相关性:精神质和情绪性与SCL-90多数指标有正相关(r=0.043-0.613);内外向与SCL-90各项指标(除敌对、恐怖)呈负相关(r=-0.446--0.053);掩饰与SCL-90多数指标无相关性(r=-0.182-0.175)。SCL-90与EPQ的回归分析表明情绪是否稳定是影响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的主要人格因素(R^2=0.376,F=25.947)。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较差,多数患者情绪不稳定,其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趋势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制定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100例广州市脑科医院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常模比较。结果:①SCL-90的9个因子得分研究组的躯体化(1.41&;#177;0.46)、强迫症状(1.73&;#177;0.48),人际关系(2.13&;#177;0.61)、抑郁(1.94&;#177;0.58)、焦虑(1.73&;#177;0.45)、敌对(2.03&;#177;0.59)、恐怖(1.51&;#177;0.41)、偏执(1.78&;#177;0.42)、精神病性(1.39&;#177;0.42)均较常模高,差异有显著性(u=2.04—9.17,P&;lt;0.05~0.01)。②研究组的SCL-90的9个因子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4—0.33.P&;lt;0.05~0.011,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24~-0.33,P&;lt;0.05~0.01)。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9~-0.33,P&;lt;0.05~0.01)。结论: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应对知识和应对技能训练以及社交技巧训练,增加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西某女性吸毒劳教所的157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SCL-90总分(199.89&;#177;51.49)、总均分(2.22&;#177;0.57)、阳性项目数(61.59&;#177;15.40)等均高于常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与男性吸毒劳教人员相比较,前者抑郁因子分(2.5l&;#177;0.73)高于后者(2.29&;#177;0.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8,P&;lt;0.05);女性吸毒劳教人员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检出率(94.9%)很高;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gt;0.05)。结论:女性吸毒劳教人员易发生抑郁现象,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文化程度无相关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精神科门诊的57例失眠症患者和49名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A型行为问卷(TABQ)测查。结果:失眠症患者A型行为发生率(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差异有显著性(x^2=16.521,P&;lt;0.001);失眠症的TABO总分(28.16&;#177;7.85)和时间匆忙感因子分(14.18&;#177;4.7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469,2.378;P&;lt;0.05);失眠症患者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方式,较多使用掩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1);TABQ总分及时间匆忙感、争强好胜因子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r=0.195~0.467,P&;lt;0.001).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r=-0.176~-0.147)。结论:失眠症患者A型行为发生率较高,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失眠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基层政治工作干部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品质的相关性,为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于2005-01-31/02-05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12集团军某防空旅、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某部等单位基层政治工作干部230名为调查对象。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和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其中①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由10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因子。每个条目均为1~5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轻。②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主要包括责任心、容纳心、敏感性、自我控制、独立性、乐群性等6个因子,问卷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品质越高。 结果: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88.7%。①军队基层干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1.27&;#177;0.39,1.55&;#177;0.57;强迫:1.55&;#177;0.52,1.77&;#177;0.60;人际敏感:1.45&;#177;0.50,1.78&;#177;0.61;抑郁:1.41&;#177;0.58,1.64&;#177;0.60;焦虑:1.36&;#177;0.43,1.52&;#177;0.52;敌意:1.38&;#177;0.45,1.62&;#177;0.62;恐怖:1.18&;#177;0.34,1.35&;#177;0.45;偏执:1.33&;#177;0.42,1.67&;#177;0.63;精神病性:1.27&;#177;0.41,1.51&;#177;0.50;附加因子:1.31&;#177;0.40,1.60&;#177;0.43;阳性项目均分:1.36&;#177;0.40,1.63&;#177;0.30;总分:122.81&;#177;45.83,144.10&;#177;43.20,P〈0.001)。②在人际关系方面,以问卷分值≤3作为人际交往障碍的标准,各因子分≤3的人数由低到高排序为容纳心(15名)、责任心(20名)、敏感性(25名)、自我控制(28名)、独立性(29名)、乐群性(29名)。③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均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指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 结论:基层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项目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因子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级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军事院校不同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员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3-11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军事院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共8个学员队737人,以中队为单位集中发给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独立填写完成。结果:三年级学员总分(119.02&;#177;32.30)及躯体化(1.32&;#177;0.39)、强迫症状(1.38&;#177;0.40)、人际关系(1.38&;#177;0.43)、抑郁(1.33&;#177;0.42)、敌对(1.34&;#177;0.40)、偏执(1.32&;#177;0.39)、精神病性(1.30&;#177;0.37)各因子分与其他各年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各因子评分比较排在前5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敌对、躯体化。结论:军事院校大学生在刚入校由于对新环境适应不佳,二年级学习任务重,军事训练强度大,四年级面临毕业压力,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随着年级升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这几个年级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的心理症状表现,探讨其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方法:3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02-12/2003-12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内肿瘤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应用90项症状自评表(SCL-90)独立测试,由医学心理测试软件进行评分,并与已知总体均数(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颅内肿瘤患者因子分≥2分以上依次为:抑郁、敌对、焦虑、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颅内肿瘤患者分别在躯体化(1.76&;#177;0.68)、抑郁(1.93&;#177;0.93)、焦虑(1.86&;#177;0.94)、敌对(1.91&;#177;1.09)和精神病性(1.72&;#177;0.76)因子分与1986年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60~3.187,P=0.003-0.032):与1999年常模比较,仅躯体化症状(1.76&;#177;0.68)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t=2.290,P=0.029)。绪论:颅内肿瘤息者在躯体疾病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推断颅内肿瘤患者躯体疾病与社会心理问题关系可能是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2/2004-06在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强迫症患者39例为强迫症组。并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职工、进修医生和实习同学31例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运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强迫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147.23&;#177;32.22,98.00&;#177;25.96,P&;lt;0.001)。②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38.05&;#177;10.36.43.90&;#177;7.46.P&;lt;0.05)。③应对方式:强迫症患者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60&;#177;0.24,0.30&;#177;0.24:0.61&;#177;0.21,0.45&;#177;0.23;0.60&;#177;0.24,0.46&;#177;0.22;0.52&;#177;0.22.0.40&;#177;0.16,P&;lt;0.05),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强迫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63&;#177;0.27,0.83&;#177;0.19;0.51&;#177;0.24,0.68&;#177;0.19.P&;lt;0.001)。④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与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616,0.494,0.434,P&;lt;0.05-0.01),而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7,P&;lt;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333,0.423,P&;lt;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采用不当的应对方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陆小兵 《护理研究》2004,18(3):442-443
[目的]探讨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202名中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中专护生SCL-90所有因子与个性N维度(情绪稳定性)、P维度(精神质)及不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E维度(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个性和防御方式对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53例冠心病患者中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西亚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一些人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t=2.50,P&;lt;0.05;t=2.73~8.51,P&;lt;0.01)。心绞痛组SCL-90多项评分(焦虑2.08&;#177;0.76,精神病性1.64&;#177;0.53,总分184.74&;#177;51.54,躯体化2.19&;#177;0.49,强迫2.25&;#177;0.66,人际关系2.09&;#177;0.77,抑郁2.35&;#177;0.82,恐怖1.66&;#177;0.72)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1.68&;#177;0.67,1.34&;#177;0.31,145.45&;#177;36.92,1.78&;#177;0,58,1.70&;#177;0.59,1.61&;#177;0.49,1.72&;#177;0.64,1.18&;#177;0.23)(t=-2.02,-2.60,P&;lt;0.05;t=-2.77~-3.52,P&;lt;0.01)。心理症状SCL-90各项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无关(P&;gt;0.05)。冠心病患者SAQ中的治疗满意程度评分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敌对两项评分呈负相关(r=-0.2931,-0.2949,P&;lt;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并存,相互影响;心绞痛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症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对明确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心理学量表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自评症状量表(SCL-90)。结果: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人格特征上神经质(52.14&;#177;9.46和46.17&;#177;8.34)、内外向(42.56&;#177;8.35和51.26&;#177;9.86)、神经质(56.37&;#177;10.26和50.63&;#177;7.98)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69~4.58,P&;lt;0.01)。SCL-90评定结果躯体化(1.98&;#177;0.52和1.64&;#177;0.43)、抑郁(2.07&;#177;0.98和1.76&;#177;0.57)、恐怖(1.78&;#177;0.43/1.51&;#177;0.6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6,5.09,2.99,P&;lt;0.01),强迫(1.79&;#177;0.63和1.51&;#177;0.67)、人际敏感(1.85&;#177;0.67和1.75&;#177;0.55)、焦虑(1.77&;#177;0.53和1.56&;#177;0.6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6,2.67,2.69,P&;lt;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后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均较无合并症者严重。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高考前心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学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状况,以建立确实有效的心理准备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1名中学生高考前1个月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12.7%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除人际敏感、恐怖外,毕业班学生的其他5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lt;0.001~0.05)。重点班学生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的因子分[(2.11&;#177;0.64)分,(2.30&;#177;0.65)分,(2.17&;#177;0.60)分]明显高于普通班[(1.65&;#177;0.56)分,(1.93&;#177;0.59)分,(1.75&;#177;0.58)分](t=3.255,2.495,3.005,P&;lt;0.05)。女生在躯体化、抑郁两项的因子分[(1.92&;#177;0.52)分,(2.18&;#177;0.59)分]明显高于男生[(1.53&;#177;0.55)分,(1.77&;#177;0.59)分](t=-3.024,-2.891,P&;lt;0.01)。结论:高考前的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重视,应对高三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上海宝山地区癌症俱乐部成员132例心理社会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癌症生存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方法: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29例癌症康复俱乐部生存者进行调查。结果:癌症生存者的SCL-90总分(115.22&;#177;29.45),SDS总粗分(27.69&;#177;8.59)和SAS总粗分(27.03&;#177;6.62)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5,6.49,2.08,P&;lt;0.05);癌症生存期与SCL-90总分,SAS总分、SDS总分、SSRS总分显著性相关(P均&;lt;0.000)。男性SCL-90恐怖因子分(7.52&;#177;0.99)小于女性(8.21&;#177;2.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P&;gt;0.05)。结论:癌症康复俱乐部生存者的心理状态趋于平静,生存期长短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04-05以山东聊城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96人,其中男101人(51.5%),女95人(48.5%),平均年龄(20&;#177;2)岁.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大学生的防御方式类型,由88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按1~9级评分,得分越接近9说明应用此种防御方式的频率越大,将项目得分归纳为24种防御方式,4大因子,即不成熟型,成熟型,中间型及掩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含90个项目,按1~5级评分,将项目得分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等5项总体指标及9个因子分,总分≥158分,或阳性项目数>45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者,提示有轻度心理问题,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得分越低,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其他总体指标和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主要观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以及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并对二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96名大学生,所有被试的测试结果都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统计分析.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将大学生按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即以总分的平均值158分为界限,分成高分组(n=89)和低分组(n=107),症状自评量表高分组的大学生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在成熟型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两组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②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除敌对因子外,中间型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指标正相关显(P<0.01),其中制止、同一化、回避、隔离等防御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程度最密切.掩饰因子与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其他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成熟型防御方式除与躯体化因子负相关显著外,与其他因子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③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症状自评量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指标为因变量,以防御方式的四个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不成熟型防御方式进入回归方程,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正常大学生群体,其防御机制的动用程度和选择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②正常人若过多使用不良的防御机制应付生活中的冲突或挫折,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③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是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结构特征。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84例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V确诊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及个性结构评估,单纯随机抽出无明显心身疾患的健康被试者8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焦虑(2.87&;#177;0.80)、抑郁(2.64&;#177;0.90)、强迫(2.57&;#177;0.73)、躯体化(2.52&;#177;0.70)、恐怖(2.40&;#177;0.91)等为主。个性特征中P分和E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