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25-329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Cys C和两者联合(Cr+Cys C)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以24 h尿蛋白定量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非狼疮肾炎组(非LN组)和狼疮肾炎组(LN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在LN组患者中分析Cr、Cys C及基于CKD-EPI公式计算的3种e GFR与狼疮肾炎指标间的相关性;以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将狼疮肾炎患者分为4个级别,比较每个尿蛋白级别对应的3种e GFR间的差异;比较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患者间3种e GFR的差异。结果:血沉、补体C3、C4和抗ds-DNA抗体在非LN组和LN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Cys C、BUN、Cr、SLEDAI、renal-SLEDAI和e GFR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LN组中,Cr、Cys C及Cr-e GFR、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及renal-SLEDAI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抗ds-DNA抗体定量没有相关性(P>0.05);在LN组4个不同尿蛋白水平的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低于Cr-e GFR(P<0.05),而前两者间无差异(P>0.05);在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间Cr-e GFR无差异(P>0.05),而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基于Cys C或Cys C联合Cr的CKD-EPI公式估算GFR能够较好地反映LN患者早期肾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补体C1q及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ng FC  Zhou B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55-959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1q及抗C1q自身抗体(C1qAb)水平与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病理的相关性,以及补体C1q及C1qAb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狼疮肾炎患者40例及非狼疮肾炎患者40例血清C1q,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1qAb。应用肾活体组织检查和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肾脏中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的沉积。结果血清补体C1q水平,狼疮肾炎患者为(130±50)mg/L,非狼疮肾炎患者为(170±70)mg/L;血清C1qAb水平(P/N值),狼疮肾炎患者为7±4,非狼疮肾炎患者为4±3。狼疮肾炎患者血清C1qAb与补体C1q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R=-0.567,P<0.01)。血清C1q水平的降低及C1qAb水平的升高与肾脏中补体C1q、IgG及C3的沉积显著正相关,与肾脏组织中有明显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沉积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C1qAb及C1q的异常可能参与了狼疮肾炎的发病,其可能机制为,促进补体C1q介导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组织中沉积;促进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在肾脏组织中沉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肾内科穿刺活检确诊的154例L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采用欧蒙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ANCA,分为ANCA阳性组和ANCA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疾病活动度以及预后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ANCA阳性的LN患者26例(16.88%),其中MPO-ANCA24例,PR3-ANCA 2例;ANCA阴性的LN患者128例.26例ANCA阳性的LN患者,脱发、口腔溃疡、光过敏及皮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7、0.016、0.022);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1、0.005);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ANCA阴性组(P =0.034).ANCA阳性组肾脏病理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发生率及硬化比例、慢性指数(chronic index,CI)评分显著高于ANCA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3、0.004、0.013),而病理类型分布、新月体形成、血管袢坏死、微血栓形成、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活动指数(activityindex,AI)评分、肾小管损伤(tubular interstitial lesion,TIL)评分、狼疮活动度(SLEDAI)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CA阳性组尿蛋白转阴率明显低于ANCA阴性组(x2=7.421,P=0.006),两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CA阳性的LN患者易出现脱发、口腔溃疡、光过敏及皮损,肾脏病理可逆程度及预后较差,需早期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及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n=88)、疾病对照组(n=59)和正常对照组(n=48)血清中的AnuA、抗dsDNA及抗C1q抗体阳性率,并与SLE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活动性评分及LN的病理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nuA﹑抗dsDNA及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在SLE患者中为67.05%、77.27%、68.18%,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均P<0.05)。3种抗体与SLE患者C3、C4呈负相关(P<0.05),与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补体下降呈正相关(均P<0.05)。3种抗体均与SLEDAI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P<0.01)。3种抗体对SLE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7.97%、79.66%、74.58%,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89.83%。抗C1q抗体在狼疮增殖性肾炎(Ⅱ﹑Ⅲ﹑Ⅳ型LN)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膜性肾炎(Ⅴ型LN)的患者(P<0.05)。结论:AnuA﹑抗dsDNA及抗C1q抗体检测对SLE及LN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三抗体联合检测可增加SLE的诊断特异性。抗C1q抗体参与了狼疮增殖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可能对LN的病理类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关狼疮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论,因为在患者皮损及非损害皮肤中均可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包括膜攻击复合体。有关SLE患者皮肤中调节补体的蛋白质的表达以前尚未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可证实补体经典途径被激活的保护素(CD59)在SLE患者非皮损处和健康人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这将有助于解释狼疮带与皮肤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提供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确切证据,并比较CD59在SLE患者非皮损处及健康人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此研究中超过90%SLE患者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活化蛋白C(APCR)与狼疮性肾炎 (LN)的关系及APCR的可能形成原因。方法 :检测 33例LN和 37例无LN的系统性红班狼疮 (NLN) ,ELISA检测ACA -IgG、IgM、IgA、PTT -LA检测LA ,APTT±APC检测APCR。结果 :LN组APCR阳性率 5 7 6% ,明显高于NLN组 ( 32 4% ) ;LN组ACA(IgG、IgM )阳性率 42 4% ,明显高于NLN组 ( 18 9% ) ;APCR和IgG -ACA同时阳性LN的发生率 ( 7/ 7)明显高于APCR阳性而IgG -ACA阴性者( 12 / 2 4)。结论 :APCR和ACA在LN有较高的发生率 ,ACA引起的获得性APCR可能是LN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75例行肾活检LN患者的ANA荧光核型, 并与56例无狼疮肾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照, 分析ANA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75例狼疮肾炎患者病理类型分属Ⅰ~Ⅵ型者有12例(16.0%)、38例(50.7%)、3例(4.0%)、9例(12.0%)、12例(16.0%)和1例(1.3%)。75例狼疮肾炎患者ANA均为阳性, 56例无狼疮肾炎患者中54例(96%)ANA阳性。在38例Ⅱ型狼疮肾炎患者中均质型ANA占16(42.1%), 明显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的23.2%(P<0.05)。而在12例Ⅴ型狼疮肾炎中, 11例(91.7%)ANA荧光核型为颗粒型或颗粒型/均质型, 明显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的51.8% (P<0.05) 。结论 均质型ANA与Ⅱ型LN发病有关, 而颗粒型或颗粒型+均质型ANA则可能在Ⅴ型LN病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以及疾病活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患者以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肾脏损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肌酐(Cr)、尿素氮(BUN)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以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判断其在SLE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总体SLE患者抗C1q抗体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94.3%,在SLE中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疾病活动LN组、疾病稳定LN组和疾病活动非LN组抗 C1q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非LN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疾病稳定LN组、疾病活动LN组与疾病活动非L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活动期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ds-DNA、hs-CRP呈正相关性(P<0.05),与C4呈负相关性(P<0.05),C3和24 h UPQ仅在疾病活动LN组中呈相关性;在疾病稳定期中,抗C1q抗体水平只有在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LN组中与24 h UPQ呈正相关性,与C3、C4呈负相关性.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显著提高稳定期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 抗体对SLE的诊断和LN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抗C1q 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有助于SLE稳定期肾脏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狼疮带试验(LB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有较肯定的价值,我院1988~1990年对30例患者做了LBT,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均系住院病人,SLE诊断按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北京协和医院和1987年“上海”标准。SLE 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7~58岁,病程2个月~4年。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因外周关节疼痛于本院就诊的患者80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试验组(痛风)50例与对照组(非痛风)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行双能量CT(DE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分析DECT检测尿酸盐结晶(MSU)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血沉、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尿酸(SU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ECT检测MSU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76.5%,诊断符合率为85.0%。试验组MSU结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15,P0.001)。结论: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MSU结晶沉积部位、分布、临近骨质破坏程度,对尿酸盐结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可靠性,且安全、无创,对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狼疮带试验(LB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 的诊断或衡量疾病活动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验 证 LBT 结果阳性与通过 SLE 疾病活动指数(SLEDA I)评 分测量的 SLE 总体活动性相关的假设。方法:对 90例接 受了光防护未受损(SPN L)皮肤活检的 SLE 患者进行前 瞻性研究。对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8(IL - 18)在狼疮性肾炎 (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 16例活动性LN患者和 10例正常人的静脉全血体外培养 2 4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 - 18水平 ,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全血培养细胞IL - 18mRNA的表达 ,分析LN患者全血培养细胞IL - 18的产生及其与狼疮活动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 活动性LN患者与正常人全血培养细胞IL - 18的分泌和基因表达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1)。活动性LN患者自发分泌的IL - 18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血沉(ESR)、 2 4h尿蛋白定量 (2 4hUPQ)呈正相关关系 ,与血清C3 无相关关系。结论 IL - 18在活动性LN患者全血培养细胞中表达和分泌增高 ,且与狼疮活动指数相关 ,提示其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抑制IL - 18的产生可能是狼疮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狼疮肾炎患者血清sTRAIL及其受体DR4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狼疮肾炎 (LN)患者血清可溶型TRAIL(sTRAIL)及其受体DR4 /DR5升高水平 ,探讨其与LN疾病的关系 .方法 :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经临床及肾活检确诊为LN患者 2 7例和健康人 30例血清sTRAIL及其受体DR4 /DR5水平 ,同时检测LN患者补体C3,C4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采用狼疮活动指数 (SLEDAI)评价疾病活动性 ,sTRAIL与补体C3,C4 ,CIC及SLEDAI进行秩相关分析 .结果 :LN患者病理学诊断符合 .与对照组比较血清sTRAIL[μg·L-1 ,1 .839(3.31 3)vs 0 .733(0 .4 89) ,P≈ 0 .0 0 0 ],可溶型DR4 [μg·L-1 ,0 .1 0 7(0 .76 4 )vs0 .0 38(0 .0 32 ) ,P≈ 0 .0 0 0 ],而DR5未见明显升高 ,但sTRAIL与补体C3,C4 ,CIC和SLEDAI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结论 :LN患者血清sTRAIL及其受体DR4水平高于正常人 ,可能与病损部位发生凋亡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检测在诊断儿童和老年患者HP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30例和48例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粪便标本(以快速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组织学W ARTHIN-STARRY染色作为诊断HP的“金标准,”3项检测中有2项试验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3项检测均阴性则诊断为HP阴性)。结果:在30例儿童和48例老年患者中,“金标准”诊断HP感染阳性43例,阴性35例;“金标准”诊断43例阳性中HPSA检测有40例阳性,阴性3例;“金标准”诊断35例阴性中HPSA检测有33例阴性,阳性2例。HPSA检测的敏感性为93.0%(40/43)、特异性为94.3%(33/35)、诊断的准确性为93.6%(73/78),阳性预测值为95.2%(40/42)和阴性预测值为91.7%(33/36)。结论:HPSA检测是一种简便、易行、准确的诊断儿童和老年患者HP感染的非侵入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酶标技术,对22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19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Ig/C)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肌炎组IgG的阳性率为72.7%,高于非肌炎组的31.6%;IgM和C_3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均为18.1%,非肌炎组则为阴性。Ig/C主要沉积在毛细血管壁和小血管内膜上,偶见变性肌纤维和单核细胞着色。Ig/C沉积提示免疫反应在PM/DM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检测对PM/DM的诊断及与肌营养不良等肌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3例蕈样肉芽肿(M F)患者消退皮损处形成粟丘疹病例。对象和背景:大学医院皮肤科门诊部。3例M F患者中,1例(Ⅱb期)受累体表面积为10%,另2例(Ⅱb期和Ⅲ期)皮损面积超过30%。所有患者给以光化学疗法和局部外用0.01%氮芥软膏。大约3月后,在消退皮损处发生多个粟丘疹。结果:粟丘疹表现很明显,并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M F皮损消退程度在临床及治疗前后组织学表现比较上均很显著。2例患者组织学上显示毛囊黏蛋白沉积。结论:尚不知粟丘疹对M F的重要性。然而,考虑可能为毛囊破裂或退化过程中导致粟丘疹形成。蕈样肉芽肿消退斑块发生粟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残余胶原结合法(collagen binding assay,CBA)和以VWF73为底物的荧光共振能量转换法(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ssay,FRET assay)在鉴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和非TTP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疑诊TTP患者的血浆标本,分别采用CBA和FRET-VWF73检测方法进行ADAMTS13活性的检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诊断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结果111例疑诊TTP的患者接受了119次检测,临床确诊为TTP的患者47名,TTP治疗后恢复期15例患者,临床诊断为非TTP患者4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微血管病变患者8例。CBA法对TTP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78.7%(37/47),假阴性率21.3%(10/47);FRET-VWF73法对TTP患者的阳性预测值为93.6%(44/47),假阴性率6.4%(3/47)。临床诊断为非TTP患者49例,CBA法阴性预测值为79.6%(39/49),假阳性率为20.4%(10/49);FRET-VWF73方法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明显高于CBA法(P0.05),其假阳性率为0%(0/49)。TTP治疗后恢复期15例患者,CBA法阴性预测值85.7%(12/14);FRET法阴性预测值100%。结论 FRET法更为敏感、准确,且操作简便,能较快得到结果,在TTP的诊断中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尿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狼疮性肾炎患者各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应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三组患者尿中CTGF的含量和变化,同时测定三组患者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和24h尿蛋白定量并与尿中CTGF进行相关.陛分析。结果在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患者尿中CTGF含量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LN患者尿中CTGF与血中补体C3、C4呈显著负相关,而与CRP和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结论LN患者尿中CTGF明显升高,并且与狼疮的活动有显著相关性,因此CTGF的水平可作为了解LN活动的一个指标,有助于监测LN的病程进展,同时为LN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背景:深部红斑狼疮(狼疮性脂膜炎)是红斑狼疮的一种罕见变异型,主要累及皮下组织。关于此病患者的报道罕见,无非裔家系中的个人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南非黑人深部狼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病例和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做皮肤活检和几项红斑狼疮的常规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并评估其治疗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诊断年龄为28.5岁。面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有5例患者以眶周水肿为初发表现。仅1例患者发生系统性狼疮,3例患者出现盘状狼疮皮损。仅30%的患者抗核抗体滴度高于1:8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C1q水平变化对SLE疾病活动性判断及狼疮肾炎(LN)的诊断意义。方法  150例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分为SLE组(60例)、其他风湿疾病组(30例)、其他肾脏疾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4组,其中SLE组包括33例LN患者和27例非LN患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C1q水平,并与其他SLE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SLE组的血清C1q水平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其他肾脏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F =41.428,P =0.000),其中LN组的血清C1q水平低于非LN组(t =-4.262,P =0.000),SLE病情活动期患者C1q水平低于病情稳定期患者(t =-5.159,P =0.000)。②在SLE组中C1q诊断LN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59.3%。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③相关分析表明,SLE患者血清C1q水平与C3、C4呈正相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呈负相关(r=0.593、0.448和-0.589,P =0.000)。结论  血清C1q不仅有助于SLE及LN的诊断,且对SLE的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