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祖国医学对痒的认识河北省中医院王彦刚石家庄第四印染厂医务所王悦芬痒,是人体一种B身感觉.是一些疾病的主要表现,常多见于应外科。然而在内科疾病中亦时常出现。对于痒的认识,多数医家大都认为此证侯与风、燥有关,政治疗上多从风、燥入手。但在临床过程中,若...  相似文献   

2.
燥痹琐议     
马武开  王莹  唐芳  钟琴  周静 《新中医》2012,(6):191-19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从感邪的不同属性来看,痹证的病因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大类型,随着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宋耀辉(河北省徐水县中医院072250)消渴病是临床较多见的一种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尿有甜味如脂样为其主要特征。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高年患者为多,男多于女。现就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加以归纳,以指导临床工作。消...  相似文献   

5.
系统分析了祖国医学对老年期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老年期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肾虚致病说、痰浊致病说、瘀血致病说、情志致病说等几个方面,旨在为其临床论治提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玉芝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0-1811
痹证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毒热,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乃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素问·痹论篇》还  相似文献   

7.
心身疾病,是现代医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的一种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引起的、以躯体病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疾病发生了变化,传染病等外感疾病已不是主流,营养不良等发病率也大大下降,而‘。身疾病则逐年上升,因此,‘C身医学亦越来越为众人所关注。祖国医学的七情致病就是对现代。。身疾病的最早论述。l七情致病心神首受其害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统管。《素问·灵兰秘典论》说;“。C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身疾病是…  相似文献   

8.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9.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10.
刘完素燥论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洁 《中医杂志》2004,45(10):723-72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很有见地,蹊径独辟.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 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 形成了证治一体, 从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邪及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 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燥邪致泻说     
泄泻病,历代医家将其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论外感者,因风、因寒、因暑、因湿、因热者颇多,唯燥邪最少,即使论及也多是片言只语,未能详阐其病机.人们囿于泄泻无不因于湿的习惯认识,将燥邪致泻统归于湿.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该病之形成,主要是在感受风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风阳内动、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致,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肿瘤学既是古老又是新兴的学科。兹就古代文献对肿瘤的认识、病因病机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对肿瘤防治的指导意义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文献中黄疸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身肤熏黄 ,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 ,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医学对本病已有最早的记载 ,且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而增添新的认识和治疗手段。1 关于黄疸的病名黄疸之名 ,最先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 ,安卧者 ,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将黄疸进一步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 4种 ,其文曰 :“谷气不消 ,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旨在对以后失眠的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失眠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孟繁洁 《四川中医》2003,21(11):6-8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阐发燥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的大纲,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一个现代医学名称,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多样化。古人对于肝纤维化的认识,依据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其相关的论述,散见于黄疸、胁痛、积聚、症瘕、湿温、臌胀等病症之中,《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肝主疏泄,有藏血之能,在病理状态下易导致血瘀。《医学发明》对肝瘀血成痞作了论述:“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1 病因的认识正虚邪恋是多种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共同病机,由于疫毒侵袭,致病…  相似文献   

18.
燥邪病因与咳嗽的关系探讨——西北燥证病因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咳嗽是西北燥证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病症。关于咳嗽的病因,历代医家多论风、寒、热,较少揭示燥邪与咳嗽的关系。在西北地区,尤其在新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燥邪横逆,燥证多发,咳嗽是常见的燥证症状,而燥邪则是导致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阐发燥邪干燥、清冷、收敛、滞涩、外坚、急切的气化属性与咳嗽的病机联系,并区分凉燥咳嗽、温燥咳嗽、燥夹湿咳嗽、燥热伤肺咳嗽、肺燥阴伤咳嗽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外邪致肿多由风、湿、热、毒所致,论及燥邪致肿者甚少,然据燥邪致病特点及水肿机理,此证亦可存在,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及温病家治则补充对燥邪所致水肿的治法。  相似文献   

20.
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 ,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 ,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 ,或述其象 ,或论其性 ,或究其方 ,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鉴于此 ,笔者广泛查阅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资料 ,进行整理。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著作中论及燥证者有多有少 ,故摘述时主要选取论燥之珠玉 ,治燥之精华。对于论述内容较多者 ,只摘取最精彩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