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指导其治疗。方法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后观察眼位变化术后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结果8例患者术后经6月~24月的随访,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部分患者获得三级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双重特点,发病年龄不定,成人亦常见,可合并远视、近视,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为反向性斜视的一临床亚型.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罕见,故对其发病机制尚处在探求摸索之中,临床治疗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而又普遍接受的基本标准或原则.我们对于临床发现的2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半年戴矫正眼镜治疗及融合训练等后,斜视改善不佳,给于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于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一例熊娜,金士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发生在同一病例,眼位有时呈内斜视,有时呈外斜视,临床上称反向斜视(antipodalsquint)。今遇一例,回顾性诊断为此病,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儿于×,男6岁。家长发现患儿...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国外Konstas(1964)、Good(1969)、井上(1974)、久保田(1975)相继有个案报告。国内仅有胡聪(1987)报告一例。我院今年遇一例,报告如下。患者路××,女,16岁,农民。1岁左右发现有时眼内斜。7岁时偶尔出现眼外斜,斜度变化不定。近5年来交替出现内、外斜视。7年前因视力不良在某市医院验光配镜,矫正视力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斜视 ,1 954年konstas首次报告后 ,临床上有相继报告 ,现将 1 0年来我院眼肌科诊治的 8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文 8例中 ,男 2例 ,女 6例 ;就诊年龄最小 1 1个月 ,最大 7岁 ;主诉内斜视 5例 ,视力差 2例 ,内外斜视共存 1例 ;屈光状态 :7例高度远视 ,1例中度远视。详见表 1。2 方法 :1 %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 ,检查视力、眼位、眼肌、同视机 ,颜氏立体图检查3 3cm立体视。治疗弱视 ,弱视治愈后外斜视表 1  8例病人一般资料序号 性别年龄(岁 ) 视力 (SC— 与…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内斜视并间歇性外斜视三例许江涛胡雪篱作者单位:650034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调节性内斜视并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较少见的内外共存性斜视,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反向斜视(antipodeansquint)。我们诊治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麦光焕  顾欣祖 《眼科学报》1991,7(2):107-109
本文对我院3年2158例初诊斜视者中遇到的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本型斜视病人的临床特征为:(1)发病年龄较早.(2)先发现内斜视.(3)患者常有中或高度远视(6/8).(4)AC/A 比率正常或偏低.(5)其斜视度变化大,外科30~15°(?)正位(?)内科15~30°.(6)内斜视可戴镜矫正.3例患者做了视觉电生理的眼球运动检查,但没获规律性的结果.最后讨论了本病的发病情况(0.4%,8/2158)和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漏诊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方法对3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并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结果3例患者经12个月的随诊,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有两类斜视的双重特点,配戴合适的眼镜,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斜视。我院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共诊治1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成因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占外斜视中的大多数(80%)。其发病成因的说法甚多,其中以辐辏功能松驰及融合力低下为可信。先天性水平机不平衡,融合能力低下为间歇性外斜视成因的基础。融合能力为于生后逐渐发育起来的视机能。人的两眼眼眶轴约呈45°开散位,而眼位经常处于平行状态,这除受两眼球周围解剖因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年龄2~5岁,Ⅱ组年龄6~18岁,Ⅲ组年龄19~45岁,观察不同年龄组术前眼位设计、手术前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术后眼位满意率73.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84.2%;Ⅱ组术后眼位满意率89.2%,获双眼单视者78.4%;Ⅲ组眼位满意率75.0%,有双眼单视者50.0%。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设计应根据病人年龄、眼位、融合状态及视疲劳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提高术后正位率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儿童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外斜视首位,主要以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为主,但各种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优缺点、效果等存在争议。现笔者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IXT的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Wei Y  Kang XL  Zhao KX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1043-1048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1岁到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及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间歇性外斜视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度分级、非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过矫及欠矫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出改善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申长礼,米琳,范永太原市人民医院贾佩珩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上较为常见,尤以儿童发病较高。目前关于间歇性外斜视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时机和...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外斜视致调节性近视(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举3例间歇性外斜视所致调节性近视,讨论其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珊  许泽骏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1000-1001
目的:观察水平肌肉移位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总结7例9眼间歇性外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病例,手术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对水平肌肉止端垂直移位,矫正并存的小度数垂直斜视;术后随访3~18(平均6)mo,观察其疗效。 结果: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垂直眼位也得到满意矫正,5例7眼患者垂直眼位消失,1例1眼患者术后由R/L8变成R/L2,1例1眼患者术后由原来R/L6变成L/R2。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A-V现象,无复视,无代偿头位。 结论:在解决水平斜的同时进行水平肌肉垂直移位可兼顾到小度数垂直斜的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在近视及非近视状态下的调节功能相关指标的特点及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6~15岁IXT患者40例,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2组,其中IXT合并近视组20例,IXT非近视组20例。分析指标为屈光不正度数,主导眼别,斜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方法4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5年随访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术后异常视网膜对应85.00%的病例可以恢复;异常立体视觉80.00%的病例可以恢复。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异常立体视功能术后可以重建。  相似文献   

19.
2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正位的斜视。但由于其融合机能不稳定、不协调,其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美容,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如何选择好手术时机、术前检查及手术方案设计均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