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常伴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紊乱。但对于有关脑血管意外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状态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少。作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7例三种不同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_3、T_4、TSH,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烧伤后的超高代谢是烧伤应激反应的一部分。以往有关超高代谢的研究很少注意垂体甲状腺系统的变化。本文观察超高代谢的甲状腺动力学,探讨了超高代谢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烧伤面积与甲状腺功能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烧伤面积越大,血清T_3 T_4值下降越明显,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的恢复,血清T_3、T_4逐渐回升到正常水平。休克时间的长短与血清T_3、T_4亦密切相关,严重病例血清T_3 T_4逐渐下降,死亡前出现典型的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变化。经抢救渡过休克的病例血清T_3、T_4接近正常值的下限,并血清TSH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烧伤超高代谢与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THIS)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5例THIS合并AITD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甲状腺功能、垂体核磁共振、T_3抑制试验,明确THIS诊断,并对1例提取外周血DNA进行了TRβ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代谢缓慢,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游离T_3、T_4以及TSH水平明显升高,T_3抑制试验提示垂体及外周均对TH抵抗,甲状腺穿刺活检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滤泡上皮细胞嗜酸性变,吸碘率降低,提示为全身型THIS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给予不同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后,乏力、畏寒及甲状腺肿大症状均好转;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代谢加快,游离T_3、T_4以及TSH水平轻微升高,T_3抑制试验提示垂体对TH抵抗,甲状腺穿刺活检活检示滤泡上皮过度增生并淋巴细胞浸润,吸碘率正常,提示垂体型THIS合并HT和GD,仅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THIS随病程延长更容易合并AITD,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临床表现及甲状腺功能可能发生变化,临床诊治THIS应考虑合并AITD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观察7种内科非甲状腺疾病193例患者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结果:低T_3血症者占41.6%,高γT_3血症者占61.2%,低T_4血症占16.3%。病情越重,血清T_3的降低及γT_3升高越明显,同时伴血清T_4浓度的降低。低T_3、T_4血症持续并加重者,提示预后不良,病人多死亡;而治疗后低T_3、T_4血症有所改善者,病情则好转。对10例死亡病例进行尸解发现,处于低T_3、T_4血症的非甲状腺疾病患者,其甲状腺滤泡扩大,充满胶质,腺上皮细胞变扁平。  相似文献   

5.
人体内甲状腺素(T_4)都是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的,80%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_3)是在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中由T_4脱碘而来。T_3对代谢的作用比T_4大3~4倍。T_3是甲状腺激素在细胞水平的主要活性形式,T_4被认为是激素原(Prehopmone)。近年来对机体内T_4向T_3的转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某些“甲状腺功能正  相似文献   

6.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方法测定23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T_4和T_3。10例滤泡状腺癌中有8例显示T_4定位,9例显示T_3定位;8例乳头状腺癌全部显示T_4和T_3定位;3例滤泡状腺癌中3例T_3定位,1例显示T_4定位。在肿瘤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存在于类胶物中、肿瘤细胞腔面及细胞浆内。与非肿瘤甲状腺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的激素定位主要在细胞浆内。而类胶物中较少。测定甲状腺组织中的T_4和T_3,对估计甲状腺肿瘤功能活动性及确定是否来源于甲状腺恶性肿瘤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6例重型以上颅脑损伤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作了观察。结果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和甲状腺素(T_4)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伤情越重下降越明显、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和P<0.05)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无明显变化,提示T_3和T_4的下降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3例单侧甲状腺结节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T_3、T4、TSH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T_3、T_4、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手术1周后患者血清T_3水平明显降低,TSH水平明显升高(t=7.312、4.486,P均<0.05);手术1个月后患者血清T_3、T_4明显降低,TSH升高(t=3.874、5.031、4.483,P均<0.05);手术3个月后患者血清T_3、T_4、TSH水平已经恢复至正常范围,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术后3个月内患者会出现短暂甲状腺功能不全,应根据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为判断老年糖尿病病情程度、估价预后,寻找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老年组(n=35)研究,采用 RIA 法测定Ⅱ型糖尿病40例老年患者血清T_3、T_4、rT_3、FT_3、FT_4和TSH 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组血清 rT_3均值显著高于健康老年组(P<0.01);血清 T_3、FT_3、T_3/rT_3比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P<0.01);rT_3与空腹血糖呈显著正相关(r=0.3473,P<0.05);而 T_3、FT_3和T_3/rT_3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r=—0.3976,P<0.01;r=—O.4175,P<0.01;r=—0.4071,P<0.01);老年糖尿病组 rT_3与 T_3呈负相关(r=—0.3527,P<0.05),且与 FT_3也呈负相关(r=—0.3902,P<0.02),而与 TSH 呈正相关(r=0.3561,P<0.05),老年糖尿病组的 TSH 与 T_3呈负相关(r=—0.3591,P<0.05),与 FT_3呈负相关(r=—0.3902,P<0.02),与 T_3/rT_3比值呈负相关(r=—0.3614,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测定甲状腺激素对糖尿病病情程度的判断、预后的估计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轻重,并发症的有无或多寡,以及对糖尿病疗效的观察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永斌 《医学文选》1995,16(4):344-347
非甲状腺疾病(non-thyroidal illness,NTI)引起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见于许多慢性及感染性疾病。若甲状腺激素异常临床无甲状腺疾病表现。且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可称为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临床有四种类型即低T_3综合征,低T_4综合征,低T_3、T_4 综合征,高T_4综合征。本文仅就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变之脏多在脾肾,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