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慈溪市鼠类种群调查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慈溪市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1996—2005年鼠情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6种3412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臭鼠句鼯为常见种;农村自然村捕鼠数量最多,城区居民区捕鼠数量最少;城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平均鼠密度分别为1.91%、3.51%和3.00%;2000年前鼠密度有春、秋2个高峰,2000年后鼠密度高峰集中在4—5月。结论应根据鼠类种群消长规律科学防制鼠类。  相似文献   

2.
经过湾仔口岸豪通国际货运码头鼠类本底调查,共捕鼠类三种,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臭鼩鼱次之,鼠密度为9.0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台州市鼠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灭鼠巩固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每个县(市、区)随机选择居民区、重点单位和城中村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并计算鼠密度。结果台州市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2011—2014年月平均鼠密度波动范围为0.21%~0.58%,4—5月和8—10月出现高峰;年平均鼠密度为0.37%~0.40%;重点单位和城中村年平均鼠密度明显高于居民区(P0.05)。结论春秋季是突击灭鼠的最佳时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重点单位和城中村是巩固灭鼠工作的重要监测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 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结果 青藏铁路沿线的拉萨、那曲和林芝地区共布放1817个鼠夹(鼠笼、粘鼠板)/夜,捕鼠126只,未捕获褐家鼠.拉萨和林芝地区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84.1%和70.0%,那曲县以小家鼠为主,占98.1%.结论 3个地区的居民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褐家鼠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安市2016—2018年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生境的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餐饮业、自然村和居民区3种生境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西安市2016—2018年各个监测点合计捕鼠277只,3年平均密度为0.42%;农村自然村的3年平均密度(1.12%)显著高于餐饮业(0.43%)和城镇居民区(0.22%);2016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5月(0.32%),2017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1月(0.63%),2018年则在7月(0.84%)达到高峰;不同生境间鼠种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以小家鼠为主,其次为褐家属。结论掌握了西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治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泰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特殊行业、自然村和居民区各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鼠类4种103只,平均鼠密度为1.9%。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密度达1.1%,占捕鼠总数的58%。鼠密度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4月份。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不同。特殊行业鼠密度最高,达2.6%。结论 2010年鼠密度水平较高,褐家鼠是重点防控鼠种。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南昌口岸鼠类及其携带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情况,为控制媒介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从1999年12月~2000年12月对南昌口岸的鼠密度、种群及其体外寄生虫和携带的病原体情况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共捕鼠232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鼠类种群有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小林姬鼠、臭鼩鼱。昌北机场的优势鼠种为小家鼠;昌北码头、滕王阁码头及李家庄仓库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全年平均鼠密度为2.64%,4个调查点鼠密度季节消长不一致。鼠体外寄生虫有蚤、螨、蜱3种,携带寄生虫率为37.5%。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鼠肾携带钩端螺旋体,54份检样均为阴性。[结论]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南昌口岸鼠类及体外寄生虫和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今后防治鼠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汉坦病毒的监测分析,掌握葫芦岛市居民区鼠类中的汉坦病毒流行情况,为制定人间汉坦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鼠笼捕获小动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小动物肺中的汉坦病毒抗原,用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005-2006年选取葫芦岛地区9个不同地点的居民区和2个野外地点捕鼠,共捕获褐家鼠254只,小家鼠17只,黑线姬鼠5只,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72%,小家鼠为5.88%。提取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组织中的病毒RNA,从褐家鼠中共扩增出9株汉坦病毒,基因分型全部为汉城病毒,并且分离到1株病毒。而从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中未扩增到病毒。结论葫芦岛市居民区的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其携带的病毒属于汉城型。  相似文献   

9.
鼠类是动物鼠疫的宿主动物之一,也是鼠疫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蚤类则是鼠疫传播的媒介【')。研究鼠类与蚤类的关系,对探索蚤的空间分布以及鼠疫流行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鼠类与其寄生圣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对二连地区的鼠类与寄生蚤进行了聚类分析。1材料与方法1.l材料用鼠夹在野外不同生境进行24小时捕鼠,每种生境捕鼠数不少于100只。将捕鼠单只装袋,进行鼠种鉴定,并检鼠体蚤,记录每只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数量。豆.2方法1.ZI计算各种鼠体各种蚤的构成比、蚤指数,确定各种鼠寄生蚤的优势种(构成比>10%)。l,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集安车站口岸鼠类种群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4月,在集安车站口岸采用Elton夹日法捕鼠。结果监测期内,在集安车站口岸区域内,捕鼠7种84只,总捕鼠率1.17%,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10月鼠密度最高。结论应在鼠类活动季节高峰期,加强灭鼠工作,有效防控其带来的医学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满洲里和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采集满洲里地区鼠类脏器和血样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肝、脾组织中的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和莫氏立克次体核酸;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的汉坦病毒核酸;分别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汉坦病毒和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莫氏立克次体抗体。〔结果〕2009年8月,在中方满洲里口岸地区捕鼠7种53只,总捕鼠率6.63%,优势鼠种为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黑线毛足鼠;在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捕鼠10种158只,总捕鼠率19.75%,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优势鼠种。满洲里口岸鼠脏器样本中未检测到病原核酸,血标本中3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构成不同,中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红外感应相机在室内鼠密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在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地方布放红外感应相机进行监测,同时使用粘鼠板和鼠夹进行灭鼠.结果 粘鼠板和鼠夹在使用初期可以消灭大部分鼠类,但在使用几天后残余鼠对捕鼠器械产生回避.通过红外感应相机拍到的鼠活动照片和视频,清晰显示鼠对捕鼠器械的回避反应及鼠的活动规律.结论 鼠对红外感应相机没有回避作用,红外感应相机可以监测到鼠类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视频包含信息量大,可更好地了解鼠的活动习性.与其他鼠密度监测方法相比,红外感应相机有其特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景德镇城区3年来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城市鼠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2009-2011年景德镇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数据显示3年间共捕鼠4种273只。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9.34%,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7.36%和2.93%。全年季节消长的平均数据显示,3年内总鼠密度在6、8月呈现两个双高峰,平均每月捕鼠数量达到9.67只,而1、2、11和12月这4个月份捕获鼠数量明显少于其他月份。结论景德镇市区与农村家栖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治对象,同时夏季灭鼠工作也应该考虑到。  相似文献   

16.
鼠类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但有关鼠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我市尚未见历史资料。为此,我们于1987~88年,在湘潭县及湘乡市作了鼠体寄生虫感染调查。一、材料与方法: 1.选点:随机选择鼠类生态栖息环境条件相当的湘潭县谭家山镇、古城乡、湘乡市长丰乡,为捕鼠取样调查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泰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特殊行业、自然村和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7-2011年共捕获鼠类617只,平均鼠密度为2.29%,褐家鼠(64.18%)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自然村>特殊行业>居民区;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4、5月出现第一个密度高峰,9、10月再次出现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泰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丰都县1997~1999年鼠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都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横跨长江两岸 ,长江自西向东 ,横贯县境 47公里。为了解我县鼠种构成和鼠密度变化情况 ,掌握鼠的消长规律及鼠带菌 (毒 )率 ,为预防和控制鼠害及鼠传播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鼠类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选择距长江 1公里的名山镇白沙村 9组作为鼠类固定监测点 ,捕鼠生境以麦地、薯地、草地、稻田、空地及室内为主。1.2 每年 4月、9月各捕鼠一次。采用鼠夹法 ,每次室内及野外各布放有效夹 15 0夹以上 ,室内每 15m2 的房间布放一夹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鼠间鼠疫疫情,为人间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笼和鼠夹捕鼠,采血做鼠疫抗体检测。结果共捕鼠498只,总捕鼠率为3.89%,鼠类分布依次为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鼠疫抗体检查血178份,结果为阴性。结论通过2002-2009年鼠间鼠疫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时时保持高度警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