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及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1例AL初治患者及11例复发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例,初治27例,复发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9例,初治24例,复发5例。用化学显色法检测其血清中TSGF的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α1-AG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t=10.986、7.850,P<0.001);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α1-A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t=41.021、23.658,P<0.001);15例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TSGF水平及α1-AG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321、0.776,P>0.05),与其化疗前血清TSGF及α1-AG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223、28.799,P<0.001);ALL难治组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难治组(t=4.869,16.167,P<0.001);AML难治组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均高于非难治组水平(t=2.703,16.672,P<0.05,0.001);血清TSGF水平与α1-AG水平呈正相关(r=0.5265,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SGF及α1-AG水平对于监测AL的化疗效果及复发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宏  李军  傅晋翔 《江苏医药》2007,33(1):76-7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3、IL-6、IL-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94例初诊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3、IL-6、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初诊患者血清IL-3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ALL完全缓解(CR)患者血清IL-3、IL-6、IL-8水平恢复正常,而AML-CR患者血清IL-3水平较初诊时明显升高(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IL-6、IL-8水平恢复正常;ALL未缓解(NR)及AML-NR组与初诊组相比无性差异(P>0.05).AML初诊患者血清IL-3水平与ALL-初诊患者无显著性差异,IL-6水平明显低于ALL患者(P<0.05),而IL-8水平明显高于ALL患者(P<0.01).AML各亚型之间血清IL-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M1及M5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M4及M5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结论 IL-3、IL-6、IL-8与AL发生发展有关,其水平与AL类型有关,观察IL-3、IL-6、IL-8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断AL患者病情及疗效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PIM-2蛋白的表达。方法将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41例,达到完全缓解(CR)者25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患者24例,达CR者14例。免疫印迹法检测2组淋巴细胞的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ALL及AML患者各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ALL及AML患者急性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R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及AML患者各期PIM-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PIM-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上调,急性期ALL与AML患者PIM-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R期。PIM-2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CS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例和ALL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6例治疗前后血液和CSF中TNF-α、IL-6含量变化.结果 ALL、AML和ALL并CNSL患儿治疗前血清TNF-α和IL-6含量[TNF-α:(328.16±71.68)ng/L、(347.08±82.85)ng/L、(398.56±89.11)ng/L;IL-6:(209.65±56.89)ng/L、(164.34±45.98)ng/L、(312.33±70.4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12.21±8.08)ng/L,IL-6:(58.96±17.23)ng/Lj(t=2.27,2.34,2.54,2.49,2.57,2.39,均P<0.01),治疗后TNF-α和IL-6含量均低于治疗前;ALL、AML和ALL并CNSL患儿治疗前脑脊液TNF-α和IL-α含量[TNF-α:(12.35±2.68)ng/L、(13.56±2.59)ng/L、(30.11±8.56)ng/L;IL-6:(12.56±6.89)ng/L、(12.45±7.98)ng/L、(79.45±15.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7.44±1.08)ng/L,IL-6:(5.98±2.23)ng/L](t=2.37,2.64,2.54,2.44,2.61,2.33,均P<0.01),治疗后TNF-α和IL-6含量均低于治疗前;CSF中白细胞数[(451.7±213.5)×106个/L]与TNF-α水平[(30.11±8.56)ng/L]呈明显正相关(r=0.742,P<0.05).结论 TNF-α、IL-6水平可反映白血病患儿的肿瘤负荷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程度,是指导治疗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4例AL患者根据疾病分型分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组21例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33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DH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LL组和ANLL组治疗前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ALL组高于AN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无论是否完全缓解,ALL组与ANLL组治疗后血清LDH水平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患者初期血清LDH水平可作为ALL与ANLL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临床诊疗意义。方法 45例AL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化疗前、化疗后的LDH水平。结果 A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LDH为(958.24±132.10)I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5.80±31.55)IU/L水平(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治疗前外周血LDH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治疗后患者LDH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症状缓解者LDH含量明显低于症状未缓解者(P<0.05)。结论 LDH水平监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评价以及判断患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CS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1例CNSL患者(CNSL组)、42例非CNSL患者(非CNSL组)、3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对照组)CSF中MMP-2、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NSL组和非CNSL组患者CSF中MMP-2、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NSL组患者CSF中MMP-2、TNF-α水平均高于非CNSL组(P<0.05)。结论 CNSL患者CSF中MMP-2、TNF-α明显高表达,两者可能参与了CNSL的发生发展,检测CSF中MMP-2、TNF-α水平有助于CNSL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65例白血病患者,根据疾病发生情况分成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组(31例)与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组(34例),测定常规化疗前后患者血清IL-21水平。结果 ALL组与AML组血清IL-2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ALL组显著高于AML组(P0.05)。ALL组女性患者血清IL-21值均显著性高于ALL组男性患者与AML女性患者(P0.05)。在ALL组与AML组中,IL-21R阳性患者于IL-21R阴性患者在WBC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L-21水平能够用于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同时区分ALL与AML,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AL)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难治AL 22例,复发AL 14例.丙戊酸钠、沙利度胺口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联合MEA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联合大剂量Ara-c+COP方案.结果 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难治AL中完全缓解(CR)12例,复发AL中再次达CR 6例.结论 丙戊酸钠与沙利度胺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化疗对于治疗难治复发AL是有益的,可以改善疗效,提高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发病及临床特点,寻求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初治的老年急性白血病39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60~69岁30例,70岁以上9例,男性30例,女性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31例,采用HA、DA、MA、MEA方案对其中24例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例,采用VDCLP方案对其中5例化疗.结果 CR6例,其中AML4例,ALL2例;PR9例,其中AML8例,ALL1例,29例中总有效率为51.72%.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临床上有其特殊性,治疗上更强调个体化,并加强支持治疗,才可望提高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脂素对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造血的调控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光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结果肝脂素可选择性作用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使网状细胞转变为小梭形正常基质细胞。抑制急性白血病基质细胞集落的生长,使ALL与AML基质细胞集落生长情况与正常趋向一致,ALL与AML的TNFα分泌明显下降(P<0.05),AML的IL-6明显下降(P<0.01),IL-1升高。结论肝脂素能诱导急性白血病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向正常转化,发挥正常造血调控作用,为急性白血病的脂类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诱导化疗方法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32例确诊AML患者,其中15例患者采用方案1(阿糖胞苷、柔红霉素、依托泊苷和鞘内注射阿糖胞苷)和17例患者采用方案2(阿糖胞苷、伊达比星、依托泊苷、米托蒽醌和鞘内注射阿糖胞苷)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水平.结果 方案2治疗AML的完全缓解率82.4%,高于方案1的80.0% (P<0.05);患者经两种诱导化疗治疗后sVEGF水平较化疗前均明显下降,方案2较方案1更明显[分别为(97.7±10.8)、(106.9±10.6) ng/L] (P <0.05).结论 阿糖胞苷、伊达比星、依托泊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AML疗效较好,推荐临床使用.sVEGF可作为AML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或长春新碱疗法对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L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使用米托蒽醌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采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MA)疗法或米托蒽醌联合长春新碱(MVP)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疗法或柔红霉素联合长春新碱(DVP)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不同类型AL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LL患者(91.67%vs 61.11%,P<0.05);观察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LL患者(94.44%vs 40.91%,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vs 70.00%,P<0.05);非造血系统毒副作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或长春新碱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骨髓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及DNA修复蛋白(Ku70)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SIRT1及Ku70在50例成人AL骨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IRT1、Ku70在AL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复发组高于初治组(P<0.0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1、Ku7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及髓外浸润情况无关(P>0.05),SIRT1、Ku70高表达组的完全缓解(CR)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SIRT1及Ku70在成人AL骨髓中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可能共同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5例AL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和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7和IL-23的表达,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 AML患者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52±3.25)vs.(3.58±1.02)](P<0.05);AML和ALL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7.21±2.00),(7.47±1.63)vs.(4.52±1.62)](P<0.05)。AL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和IL-17细胞在AML的免疫功能抑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而IL-17细胞在ALL的免疫功能抑制中可能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随着化疗强度的增大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化疗期间合并霉菌感染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抗霉菌治疗的重要性亦被人们重视。本文观察了 64例AL患者化疗期间抗霉菌治疗及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 1995年至 2 0 0 0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64例 ,男 3 6例 ,女 2 8例 ;年龄 12~ 75岁 ,平均 3 6.5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目前国内诊断标准[1 ]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3 8例次 (M1 7例 ,M2 13例 ,M34例 ,M4 5例 ,M59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 6例次 (L1 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院收治白血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81~2005年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25例、慢性白血病患者79例的资料。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见(男∶女=1.43∶1),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多见(AML∶ALL=1.8∶1);慢性白血病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多见(CML∶CLL=3.65∶1);②AML患者以青中年为主(78.5%),ALL患者以青中年(71.6%)和儿童为主(21.6%);CML患者以青中年为主(88.7%),CLL患者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③该院急性白血病(AL)以农村患者为主,慢性白血病以城市患者为主;儿童和老年白血病以城市患者为主;④该院儿童白血病发病与季节无明显相关;⑤化学性毒物、射线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是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该结果与文献中关于白血病的某些研究成果相符,但也有一些与之不同,笔者认为有待于增加病例数,做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梁虹  姚福生  赵海军  张林 《安徽医药》2011,15(11):1391-1393
目的研究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了5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和33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包括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化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包括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结果完全缓解(CR)组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化疗后没有缓解(NR)组(P<0.05);完全缓解(CR)组NHL/ALL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AML/APL(P<0.05)。结论 CD4+/CD8+比值可以了解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可以使我们更早的了解这些患者的疗效。这些病例检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结果中发现NHL/AL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的损害比AML/APL患者要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74例ALL患儿,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7例)实施VDLD方案治疗,联合组(37例)实施甲磺酸伊马替尼+VDLD化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及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联合组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BAFF、APR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RFS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LD化疗方案治疗ALL,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血清BAFF、APRIL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和IL-17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61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ALL组与AML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GF-β、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组血清IFN-γ与IL-6水平高于AML组(P<0.05).ALL组和AML组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未缓解患者(P<0.05),TGF-β、IL-6和IL-17水平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ALL组和AML组中,IFN-γ与TGF-β、IL-6和IL-17呈负相关(P<0.05),TGF-β与IL-6和IL-17呈正相关(P<0.05),IL-6与IL-17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FN-γ 、TGF-β、IL-6和IL-17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与评价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