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置胃管是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洗胃、胃肠减压,以及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操作之中,特别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不能进食患者、昏迷患者,笔者2002~2008年对695例神经内科住院留置胃管患者进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胃肠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所面临的危险为全身性并发症,卒中后胃肠出血的原因尚不清楚,表面上看是由于应激性溃疡。本文报告了17例卒中后胃肠出血的病例,确定出血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7例患者平均年龄78岁(63~96岁),缺血性卒中14例,出血性卒中3例。胃肠出血均发生于入院后2周内。17例中7例表现为呕血,7例黑便,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患者CNS内源性免疫反应与CSF蛋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9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SF和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白蛋白水平,计算CSF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Ig G指数、24 h鞘内Ig G合成率。结果 CSF蛋白正常与偏高患者性别、年龄、残疾量表评分、上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肺部感染、近期疫苗接种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F蛋白正常患者CSF蛋白、QALB、Ig G、24 h鞘内Ig G合成率均显著低于CSF蛋白异常患者(均P0.01),Ig G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鞘内Ig G合成率正常患者CSF蛋白[0.49(10.84)]g/L显著低于偏高患者[0.98(12.97)]g/L(U=205.50,P0.01)。24 h鞘内Ig G合成率与CSF蛋白呈正相关(r=0.599,P0.01)。结论 GBS患者CSF蛋白水平随CNS内源性免疫反应增强而增加,24 h鞘内Ig G合成率有助于GBS的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匀浆膳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我科2002—04-2009—0940例危重患者应用匀浆膳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结果40例病人中,除发生严重并发症的9例因多种原因死亡或自动出院外,其余病例较顺利地接受了早期匀浆膳胃肠内营养,并能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结论匀浆膳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完全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且能增加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危重患者能较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胃肠功能基本正常前提下,于急性起病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液(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1 kcal/mL,20~30kcal/kg.d),经鼻饲管持续滴注,输液泵控制;对照组:采用鸡蛋羹、牛奶、肉汤、豆浆、米汤、蔬菜汁、果汁等混制成流食,5~7次/d,250 mL/次经鼻饲管给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机体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予肠内营养液连续性匀速泵入鼻饲较普通流食间歇性分次鼻饲有更好的营养效果,并发症少,同时临床实施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控制胃肠转流术后患者的血糖水平,以探索出一种高效、安全、平稳的控制血糖的方法.方法 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来控制51例胃肠转流术后患者的血糖,通过定时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值调节泵速.结果 51例患者的血糖在使用微量泵24内达到满意控制,且能持续将患者血糖安全、有效地控制在所需范围内.结论 持续泵入胰岛素可较好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控制胃肠转流术后患者的血糖水平,以探索出一种高效、安全、平稳的控制血糖的方法。方法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来控制51例胃肠转流术后患者的血糖,通过定时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值调节泵速。结果51例患者的血糖在使用微量泵24内达到满意控制,且能持续将患者血糖安全、有效地控制在所需范围内。结论持续泵入胰岛素可较好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肿,其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1].食管癌患者由于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摄入量不足;术后又需禁饮禁食,故患者代谢与营养失调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2].以前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也显示了全胃肠外营养的一些缺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食管癌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3].现就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开始的时机、肠内营养制剂、肠内营养的途径及方法、肠内营养的优点及并发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ICU危重患者鼻饲饮食并发症的发生及实施护理对策。方法以输液管连接胃管滴注华瑞制药肠内营养液30例作为实验组,以普通注射器灌注同样肠内营养液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发生误吸、反流、胃潴留等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输液管连接胃管滴注肠内营养液对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可减少鼻饲饮食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血清孕酮及海马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男性、女性顽同性癫痫患者血清孕酮水平,用免疫绀化方法检测其海马CA3区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 癫痫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伴有经期性癫痫者孕酮水平更低.女性癫痫患者海马内孕激素受体过度表达.结论 血清孕酮水平下降是癫痫发作的原因之一,女性癫痫患者海马内PR的过度表达可能由长期癫痫发作诱发,对海马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8—2015-08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6例需肠内营养4d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按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与对照组(经胃管营养支持)。对比2组24h营养液输入量、达到目标营养速度所需时间、肠内营养不能耐受发生情况、前24h胃残留量、前48h胃残留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24h营养液输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达到目标营养速度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肠内营养不能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前24h胃残留量、前48h胃残留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4/48)、25.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经鼻空肠双腔管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患者实施纽曼健康护理模式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对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14例行胃肠肿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纽曼健康护理模式。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同时使用欧洲癌症生存质量问卷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干预后,两组的HAMA、HAMD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呢较护理前均改善(P0.05),且研究组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整体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纽曼健康护理模式可以更有效缓解胃肠肿瘤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胃肠问题与临床核心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为AS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线索。方法纳入98例ASD儿童(ASD组)和103例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HC组)。评估两组儿童是否存在胃肠问题;ASD组根据是否存在胃肠问题分为胃肠道阳性组(GI+组)和胃肠道阴性组(GI-组),分别予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评估患儿核心症状。经过行为康复治疗后,再次给予GI+组儿童以上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SD组胃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组(P0.05);GI+组和GI-组CAR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胃肠症状好转的患儿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无好转者,也显著低于治疗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P0.05);胃肠症状加重时患儿精神症状多加重。结论 ASD组胃肠问题发生率较高,积极干预胃肠道症状可能有利于ASD的治疗,且胃肠道症状可作为预测ASD儿童病情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对胃肠肿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词汇流畅、连线试验A、数字广度、符号编码、Stroop任务5项神经心理测试,对87例胃肠肿瘤患者(胃肠肿瘤组)化疗前、化疗结束后半年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以6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组)为对照。结果 (1)化疗前胃肠肿瘤组各认知功能评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后胃肠肿瘤组的连线试验A、数字广度、符号编码、Stroop颜色、Stroop色词干扰成绩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1),化疗后胃肠肿瘤组的连线试验A、数字广度、符号编码、Stroop颜色、Stroop色词干扰成绩也较正常组差(P0.05)。结论化疗对胃肠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塞平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HP相关慢性胃炎合并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塞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负面情绪、胃肠激素、炎性因子水平、HP阴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GAS、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P阴性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4.8039,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2,P0.05)。结论多塞平联合四联疗法可有效改善HP相关慢性胃炎合并抑郁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患者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进一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HP阴性率,临床疗效确定,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72例进行分组,观察组3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术中联合胃底重建术,术中注意保留患者迷走神经;对照组3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术中未行胃底重建术。对比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厌食、烧心、恶心、嗳气、反流、腹泻、腹胀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食管体部静息压、收缩压及胃内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时,术中行胃底重建术,并保留患者迷走神经,能改善患者胃肠消化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风的胃肠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时偶可见到由于急性粘膜损害引起的胃肠粘膜病变。其表现为糜烂,溃疡或伪膜性肠炎。胃肠并发症可发生于中风早期,胃粘膜的这种急性坏死性病变常是大出血的原因,这可致中风病情显著加重。作者分析了1974~1985年收治的498例中风患者的尸检结果,筛选出有胃肠并发症者120例(男50,女70),平均年龄73.4岁,发现82例脑内有缺血性病灶,38例有脑出血灶。本组除外了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0例中仅2例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其余的在中风前没有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在肠内营养最初2d给予米汤,第3天后给予牛奶,第7天后给予营养液。对照组只给予营养液。分别观察两两组患者腹泻、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占4.88%;应激性溃疡3例,占7.32%。对照组出现腹泻9例,占21.95%。应激性溃疡11例,占26.8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还能减少腹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和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和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评分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分别测量上臂周径(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肉周径(MAMC),其正常值由年龄匹配的60名健康人获得;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将以上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个月后评估Barthel生活指数(BI)。结果60例健康人的MC、TSF和MAMC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24.99~30.55)cm、(13.29~16.25)mm和(20.83~25.45)cm。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3个躯体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入院时和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48%和24.6%,两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龄、入院时营养不良和吞咽困难是2周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8[95%CI为(1.01~1.16)]、7.64[95%CI为(0.94~61.86)]和4.38[95%CI为(1.94~16.09)]。入院时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3个月后BI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0.78[95%CI为(0.66~0.92)]和1.71[95%CI为(1.56~1.91)]。营养支持后,A组患者的躯体营养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B1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B2组除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A组BI分别高于B1组与B2组,B1组患者的BI高于B2组患者。A组3个月内无死亡, B1组和B2组3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10.0%和29.4%,但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低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顸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常有营养不良,并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恶化,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持续肠内滴注营养液可能是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它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早期气管切开是最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方法[2],而体位引流是治疗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后早期用微量泵向气管内持续足量泵入雾化液,不仅可以稀释呼吸道内的黏稠痰液,防止痰痂堵管,而且可以刺激呼吸道使痰液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