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计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机械通气患儿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住院重症HFMD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UTI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5 d.比较第1天和第5天两组呼吸力学指标:分钟通气量(MV)、吸气平台压(Pplat)、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AP)、气道阻力(Raw)、动态顺应性(Cyd).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教(RI)、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肺内分流量(Qs)与心排出量(Qt)比值(Qs/Qt).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呼吸(RR)、心排量(CO)、中心静脉压(CVP).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MV、Pplat、PIP、MAP、Raw、Cyd、pH、PaO2、PaCO2、OI、RI、P(A-a)O2、Qs/Qt、HR、CO、CVP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V、Pplat、PIP、MAP、Raw、Cyd、O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时重症HFMD机械通气患儿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改善明显,能缩短惠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0例ALI患者分别进行呼吸末正压(PEEP)0、5、10 cmH2O水平下的PRVC和IPPV通气,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结果比较PRVC和IPPV二种通气模式,同一水平PEEP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st)、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RVC与IPPV相比能明显降低PIP,增加Cst,增加DO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时间对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为指导临床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的最佳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48例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和40例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4 h,观察通气前、通气后0.5 h、2 h、4 h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气、肺力学、血流动力学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与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较,肺内源性组患者通气后2 h时的氧合指数(Pa O2/Fi O2)值显著升高(P0.05),4 h时进一步明显升高(P0.05);肺外源性组患者的Pa O2/Fi O2值则在0.5 h时明显升高(P0.05),4 h时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较之2 h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Cst)值等肺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组患者的Raw值在通气2 h、4 h时较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ARDS患者的氧合,同时4h甚至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最为有效,2 h或更短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在ALI机械通气镇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ALI机械通气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取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行镇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肺氧合功能变化。结果静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MAP、HR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Qs/Qt较对照组降低,OI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丙泊酚对对于改善ALI机械通气患者氧合功能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最佳氧合法导向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n=6),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氧合法滴定最佳PEEP,并维持通气2 h。观察基础状态(PEEP 5 cmH2O)、ARDS模型稳定(PEEP 5 cmH2O)和最佳PEEP维持通气2 h的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结果最佳氧合法滴定的最佳PEEP为(18±2)cmH2O。与ARDS模型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MPAP、PAWP和PVRI较基础状态明显升高(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5),氧合指数(PaO2/FiO2)和氧输送(DO2I)显著升高(P<0.05),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改善(P<0.05),且PaCO2、PaO2/FiO2、DO2I和Qs/Qt均接近基础状态(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的平均气道压(Pm)明显升高(P<0.05)、平台压力(Pplat)无明显变化(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增加(P<0.05)。结论最佳氧合法导向的PEEP能有效地减少ARDS绵羊的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血流动力学、氧合、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SP组)、俯卧位通气(PP组)、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SP+VS组)、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PP+VS组),每组15例。观察体位改变前(T0)、体位改变后(SP+VS组和PP+VS组在振动排痰治疗后)1h(T1)、2h(T_2)、4h(T_3)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T4)5个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护理并发症。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动脉氧分压改变(ΔPaO_2)10 mmHg作为有效标准。[结果]4组病人体位改变后对HR、MAP、CVP、RR、PaCO_2、Pmean、Cst无影响(P0.05)。而SPO_2、PaO_2、PaO_2/FiO_2有不同程度升高,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依次为PP+VS组PP组SP+VS组SP组,且组间比较PP+VS组与SP+VS组、PP组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S组与PP组、SP+VS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较单纯俯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相比,更能改善ARDS病人的氧合,且该种体位治疗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稳定,呼吸参数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小时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24小时后Pa0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吸入复合呼气末正压 (PEEP)通气对羊感染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血流动力学、肺气体交换和机械力学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入小剂量内毒素诱导的羊感染性ARDS模型 12只 ,随机均分为两组 ,NO组 :吸入 40ppmNO ;复合组 :PEEP(6cmH2 O)通气复合吸入 40ppmNO。通过肺动脉导管和动脉血气分析 ,测定基础、ARDS和治疗 3 0min后肺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记录相应时点的气道峰压 (PIP)、平均气道压 (Pm)。结果 NO组和复合组治疗期间平均肺动脉压较ARDS时显著降低 (P <0 0 1) ,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则无明显变化 ;治疗 3 0min后 ,两组ARDS的PaO2 均明显升高 (P <0 0 1)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P(A -a)O2 )和肺内分流 (Qs/Qt)显著减少 (P <0 0 1) ,复合组比NO组更为显著 (P<0 0 5 ) ;NO组各监测时点PIP、Pm均无明显变化 ,复合组的PIP、Pm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吸入NO复合PEEP通气协同改善ARDS肺氧合 ,不影响体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复张(RM)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力学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病例研究方法,选择30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RM组和Non-RM组.RM组:保护性肺通气稳定后0.5 h开始RM治疗,每12 h重复1次RM,连续3d.Non-RM组:保护性肺通气治疗,不使用RM.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 h,24 h,48 h,72 h各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及EVLWI数据;监测RM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成组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FiO2均呈上升趋势,在12 h,24 h,48 h,72 h同时间点比较RM组高于NonRM组(P<0.05);PIP、Pplat值在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RM组低于Non-RM组(P<0.05),Cst在治疗后呈升高趋势,RM组高于Non-RM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EVLWI均呈下降趋势,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392、8.147,均P<0.01);在12 h,24 h,48 h,72 h同时间点两组EVLWI比较,RM组低于Non-RM组(P<0.05或P<0.01).③RM时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RM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RM结束后120 s与R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可以减少ARDS患者EVLWI,改善肺氧合及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研究肺保护性通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2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予机械通气治疗及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先予常规通气,根据潮气量(VT)及气道平台压(Pplat)的状况,分为A、B两组,A组(14例):VT 12 ml/kg,Pplat<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10例):VT12 ml/kg,Pplat≥30 cm H2O.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然后换用VT6 ml/kg的肺保护性通气,机械通气0.5 h后再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患者常规通气和肺保护性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在常规通气更换为肺保护性通气后,A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而B组的HR、MAP、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VP、MPAP、PAWP无明显变化.结论 为了减少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限制Pplat比限制VT更加重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最佳氧合法导向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n=6),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氧合法滴定最佳PEEP。并维持通气2h。观察基础状态(PEEP 5 cmH2O)、ARDS模型稳定(PEEP 5cmH2O)和最佳PEEP维持通气2h的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结果 最佳氧合法滴定的最佳PEEP为(18&#177;2)cmH2O。与ARDS模型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MPAP、PAWP和PVRI较基础状态明显升高(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5),氧合指数(PaO2/FiO2)和氧输送(DO2I)显著升高(P〈0.05),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改善(P〈0.05),且PaCO2、PaO2/FiO2、DO2I和Qs/Qt均接近基础状态(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的平均气道压(Pm)明显升高(P〈0.05)、平台压力(Pplat)无明显变化(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增加(P〈0.05)。结论 最佳氧合法导向的PEEP能有效地减少ARDS绵羊的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选择性肺叶隔离技术对左侧剖胸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单肺通气对照组(OLV组)和选择性肺叶隔离组(SLB组)。OLV组术中按需行右肺通气,SLB组按需行右肺和左肺上叶通气。分别于侧卧位双肺通气后5 min(T1)、侧卧位右肺或右肺+左肺上叶通气后15 min(T2)、侧卧位右肺或右肺+左肺上叶通气后45 min(T3)、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T4)四个时点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CVP、HR、MAP)和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采集T1T4时患者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野清晰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plat、Ppeak在T2、T3时均显著高于T1时,SLB组明显低于OLV组(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4时患者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野清晰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plat、Ppeak在T2、T3时均显著高于T1时,SLB组明显低于OLV组(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4时的Cdyn均降低(P<0.05),SLB组在T2、T3时的Cdyn明显高于OLV组(P<0.05);两组T2、T3时的Pa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但SLB组T2、T3时的PaO2较OLV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T2、T3时的Qs/Qt均明显升高,同时OLV组T4时仍略高于T1时,而SLB组T2T4时的Cdyn均降低(P<0.05),SLB组在T2、T3时的Cdyn明显高于OLV组(P<0.05);两组T2、T3时的Pa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但SLB组T2、T3时的PaO2较OLV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T2、T3时的Qs/Qt均明显升高,同时OLV组T4时仍略高于T1时,而SLB组T2T4时的Qs/Qt均明显低于OLV组(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行选择性肺叶隔离通气可显著降低Ppeak、Pplat,改善Cdyn,减少肺内分流,增加术中氧合,利于肺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院ICU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的重度ARDS患者35例,行定容控制通气,在小潮气量(6ml/kg)+呼气末正压(6cm H20)的通气基础上,先后行仰卧位肺复张和俯卧位肺复张。监测并记录不同体位下肺复张前后HR、MAP、SPO2、Pa O2/Fi O2、Qs/QT等指标。与肺复张前相比,肺复张后Pa O2/Fi O2、SPO2均明显增高,Qs/QT明显减低(P0.05);肺复张后,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Pa O2/Fi O2、SPO2水平更高,Qs/QT更低(P0.05)。在呼气末正压、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的基础上,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可有效减少分流,改善患者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4.
控制通气氧浓度对体外循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CPB)前后予以不同浓度氧通气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8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组:100%FiO2组(n=9);L组:50%FiO2组(n=9).H组CPB前和CPB再灌注期开始后应用100%氧气机械通气,L组相应时间应用50%氧气机械通气.于CPB前、CPB后1 h、CPB后6 h同步抽取桡动脉血、肺动脉混合静脉血作血气分析并根据公式计算出氧分指数(PaO2/FiO2)、呼吸指数(RI)、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 两组患者PaO2/FiO2在CPB后1 h均较CPB前明显降低(P<0.05),CPB后6 h时,L组的氧合指数恢复至CPB前水平,但H组仍明显低于CPB前(P<0.05),且低于同时点的L组(P<0.05).在CPB后1 h,H组患者的RI、Qs/Qt明显高于CPB前(P<0.05),且高于同时间点的L组患者(RI:P<0.05,Qs/Qt:P<0.01).CPB后1h两组患者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 H组SOD 消耗较多(P<0.05),MDA 含量高于L组(P<0.05).[结论] 在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予以50%氧气通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损伤,有利于改善肺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高海拔地区肺复张术(RM)治疗无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海拔2260m的地区医院筛选RM治疗无效的41例ARDS患者[平均氧合指数( PaO2/FiO2)较RM前升高<20%视为RM无效],依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组)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组),每组再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即ARDSp俯卧位组(11例)、ARDSp仰卧位组(9例)、ARDSexp俯卧位组(10例)、ARDSexp仰卧位组(11例).在通气前及通气1、2、3、4h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PaO2/FiO2、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 通气lh时,ARDSexp俯卧位组PaO2/FiO2( mm Hg,l mm Hg=0.133 kPa)即较通气前显著升高(157.4±40.6比129.3±48.7,P<0.05),并随通气时间延长呈持续增高趋势,4h达峰值(219.1 ±41.1);且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3h内PaO2/FiO2较其他3组显著增高,另3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4h时PaO2/FiO2均较相应仰卧位组显著增高(208.8±39.7比127.4±47.1,219.1±41.1比124.9±50.8,均P<0.05).4组通气前后Cst无显著改变,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通气4h时Raw(cmH2O·L-1·s-1)较通气前显著降低(6.8±1.7比10.7±1.8,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他3组各时间点Raw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改善RM无效高原ARDS患者的氧合,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氧气与空气在不同持续气道正压(CPAP)水平下对单肺通气氧合与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4例单肺通气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平均分成组Ⅰ(氧气组)和组Ⅱ(空气组),常规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后行单肺通气20min后,组Ⅰ利用氧气向无通气侧肺给予5 cmH2O的CPAP,15 min后再给予10 cmH2O的CPAP;而组Ⅱ利用空气向无通气侧肺给予5 cmH2O的CPAP,15 min后再给予10 cmH2O的CPAP.分别记录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20min、5 cmH2O的CPAP15 min、10 cmH2O的CPAP15min、术毕恢复双肺通气15min所测得的动脉血pH、PaO2和PaCO2等数据,并计算Qs/Qt值.结果组Ⅰ:5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5 cmH2O CPAP 15 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组Ⅱ:5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Qs/Qt无显著差异(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降低(P<0.05),Qs/Qt显著增加(P<0.05).结论氧气提供CPAP可有效改善单肺通气造成的低氧状况,10 cmH2O CPAP比5 cmH2O CPAP对改善Qs/Qt、提高PaO2更有效.用空气提供CPAP不能使单肺通气产生的低氧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仰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前和治疗后1h、6 h、7 d后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给予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在治疗6 h、7 d后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改善,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能有效改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及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RM)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48只被随机分为8组,气管内注入盐酸复制肺内源性ARDS(ARDSp)模型,静脉注射油酸复制肺外源性ARDS(ARDSe)模型,两种模型分别应用常规机械通气(A组)、俯卧位通气(B组)、控制性肺膨胀(SI,C组)、俯卧位通气联合SI(D组).观察各组基础状态、模型复制成功0、2和5 h 4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①ARDSp模型:中心静脉压(CVP)在A组、c组成模5 h明显增加;肺动脉楔压(PAWP)在C组、D组成模5 h明显增加;平均肺动脉压(MPAP)在A组、C组、D组成模2 h、5 h明显增加;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在c组成模5 h明显降低;4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在成模0、2和5 h均明显增加;心排血指数(CI)在B组、c组成模2和5 h明显降低,在D组成模2 h明显降低,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ARDSe模型:EVLwI在4组成模0、2和5 h均较基础值明显增加;其余心脏前负荷、心功能、后负荷相关参数在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 对于不同原因ARDS,俯卧位通气联合SI较单纯应用俯卧位通气或SI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其中对ARDSe血流动力学参数更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ARDS患者的氧分压(PaO_2),改善氧合状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治疗有效率达64%~78%~([2])。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ARDS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俯卧位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1)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值,让通气血流匹配;(2)通过俯卧位促进背侧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