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0月2日,由美国重症监护医学学会、欧洲危重症医学学会和国际Sepsis基金会在西班牙欧洲危重症医学学会第十五届国际会议上共同发起并签署了“巴塞罗那宣言”。该宣言以进一步认识Sepsis为主题,“呼吁全球医务专业人员和他们的医学专业组织、政府、卫生机构甚至公众对该行动的支持,力图在5年内将Sepsis的死亡率减少25%”。  相似文献   

2.
严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因有效的抗感染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得以降低,但脓毒症仍然是危重症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旨在更好地提高脓毒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1脓毒症的定义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或  相似文献   

3.
寿松涛  崔书章 《天津医药》2005,33(5):324-326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75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约21万例死亡。在我国,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与国外报道一致。近几十年来,虽然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积极监护和有效的支持治疗,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几个大宗临床实验研究显示,抗炎症治疗并未能预期降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危重症监护(ICU)医师注意到,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易感性存在高度的个体差异。而且,对相似的治疗,不同患者反应和预后可能完全不同。对死于脓毒症的患者进行尸检并不能明确其死亡原因。长期以来认为脓毒症是失控的炎症反应,即机体对细菌感染的过度反应,是伴有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危重症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能否早期诊断脓毒症及评估其预后.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本院ICU 206例危重症患者入选本研究,分别检测入ICU时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1)、乳酸(LAC1)及入ICU 6 h时ACR(ACR2)、乳酸(LAC2)等,追踪28 d病死率.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ACR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定ACR1对脓毒症诊断界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28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ACR1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ACR1诊断脓毒症界值为105 mg/g.脓毒症组28 d死亡患者ACR2显著高于生存者(P<0.01).ACR2与LAC2是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两者死亡预测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入ICU时MA升高可能提示脓毒症.入ICU 6 h时MA与乳酸升高可能是脓毒症28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脓毒症是新生儿期危重症及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新生儿脓毒症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但血培养需一定的时间,不利于早期诊断.对新生儿来说,其他有效检查对新生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更有临床意义.我们通过检测新生儿脓毒症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的变化,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是儿科中常见的危重症,患儿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通过有效指标对脓毒症患儿进行诊断和病情预测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降钙素原(PCT)作为以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在正常人体中表达量极低,但能够有效反映人体的细菌感染情况,脓毒症患儿体内PCT水平明显上升,且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中可将其作为诊断脓...  相似文献   

7.
<正>感染和脓毒症及其诱发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因此需要对感染和脓毒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且监控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继续恶化。脓毒症是临床危重患者主要的病  相似文献   

8.
宁睿  王春艳  杨国辉 《贵州医药》2012,36(5):413-415
脓毒症(sepsis)是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诱因.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极为重要.除了一些传统指标如体温、血象、细胞因子水平、病原学等外,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了解PCT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脓毒症是指感染导致的SIRS引起组织低灌注或器官功能障碍。肺脏是脓毒症时最易受损伤的靶器官,且发生率最高。脓毒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医学科较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具有清除炎症介质、调节机体免疫紊乱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毛细血管渗漏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中的动态变化,以期尽早干预,同时为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9月我院PICU脓毒症患儿4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5例,MODS组10例。对入选患儿应用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危重症评分(PCIS),检测各组0、1h、6h、12h血乳酸,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结果 (1)脓毒症、严重脓毒症、MODS患儿早期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严重脓毒症与MODS患儿1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6h血乳酸清除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严重脓毒症及MODS患儿PCIS与血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血乳酸清除率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早期血乳酸及血乳酸清除率对评价脓毒症患儿病情和预测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昱  李奕  王英  袁仲兰  王彦 《药学实践杂志》2020,38(5):398-403,4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造成全球疫情并仍在持续蔓延。大量COVID-19重症或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诊断标准,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对COVID-19的防控有重要意义。对COVID-19病毒性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德文  刘宝 《安徽医药》2010,14(11):1248-1251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参与其发病过程,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一种巯基供给体,具有抗氧化损伤,抗炎等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脓毒症的发病机制、N-乙酰半胱氨酸防治脓毒症的机制及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也是临床中常见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尽管现在抗生素利用和生命支持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早期识别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变化,对脓毒症治疗提供思路、判断患者预后有很大益处。  相似文献   

14.
王萍  张丽丽 《河北医药》2009,31(22):3127-3129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MODS)的重要原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发病,发病率为0.3%,且患者数目每年以1.5%速度递增。美国每年有70万人患脓毒症,发病率每年增长达1.5%~8.0%,其中死亡21万,病死率为30%以上。鉴于脓毒症的危害性,2002年10月欧美国家多个组织共同发起并签署了“巴塞罗那宣言”,旨在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肝脏损伤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预警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其发生机制并以此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感染和炎症等多种因素所致的肝脏细胞死亡是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基础事件和核心机制。近年来,有关裂解性细胞死亡介导包括脓毒症在内的各类疾病所致肝损伤的作用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该文拟围绕裂解性细胞死亡的主要类型、调控机制及其参与脓毒症肝损伤的作用与潜在干预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防治靶点提供可能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3例细菌性脓毒症患儿和52例非细菌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血清PCT与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传统炎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结果细菌性脓毒症组的PCT、CRP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性脓毒症组(P<0.001)。PCT诊断细菌性脓毒症敏感性、特异性高于CRP和ESR。结论 PCT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细菌感染所致脓毒症的可靠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肾损伤(AKI)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而脓毒症是AKI的首要原因,约占50%。脓毒症患者10%~50%发生AKI,并且导致的AKI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1]。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干预可以降低脓毒症导致AKI患者的病死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白细胞介素(IL)-18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早期检测指标,相对较灵敏。本  相似文献   

18.
目前,感染引发的脓毒症仍然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导因素。Aird等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似乎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可能是干预治疗的潜在新靶标。脓毒症治疗药物研究的主要难题是炎性介质间的相互影响非常复杂,且研究甚少。最近的研究中Aird等指出严重的脓毒症与VEGF的高表达有关,推测VEGF是脓毒症的致病因素。他们首先检测了感染的病人及小鼠血浆中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含量,发现VEGF、PlGF表达上调及其在循环中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有关。二者的峰值较早期反应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降钙素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6例危重症患者,其中52例为脓毒症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另外44例非脓毒症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在抗生素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共3份/人,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降钙素、CRP及WBC。结果两组患者降钙素及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降钙素呈阳性48例,阳性率为92.3%;CRP呈阳性33例,阳性率为63.5%;WBC呈阳性22例,阳性率为42.3%。对照组中降钙素呈阳性25例,阳性率为56.8%;CRP呈阳性17例,阳性率为38.6%;WBC呈阳性15例,阳性率为34.1%。两组患者降钙素及CR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检测对早期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可将其作为一项临床诊断指标,为脓毒症患者提早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的脓毒症常导致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肾脏是易受影响的主要器官之一,一旦感染引起肾脏损伤,患者病死率会大大增加.尽管目前对严重脓毒症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已经给予各种重要脏器的支持治疗,但是这类患者的病死率依旧居高不下.文献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约42%伴有不同程度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反之,在AKI患者中其直接诱发因素32%为脓毒血症.近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危重疾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脓毒症AKI的病死率仍然高达74.5%,明显高于单纯AKI(45.2%),并且还呈现升高的趋势.目前对脓毒症AK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损伤早期缺乏干预措施,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为了提高对该危重症的认识,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干预脓毒症AKI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