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对血液透析(HD)患者的营养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对57例血透患者进行SGA评估,同时测定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及饮食评估,分析SGA与各项营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7例患者中营养良好35例(61.4%),轻至中度营养不良20例(35.1%),重度营养不良2例(3.5%),总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38.6%。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Scr)、三头肌皮皱厚度(TSF)、饮食蛋白摄入量(DPI)和蛋白分解率(nPCR)等指标在SGA评估营养良好、营养不良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SGA与TSF、MAMC、DPI等指标的相关性较好(P〈0.01)。结论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SGA是评价血透患者营养状态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56例MHD患者进行营养综合评估(SGA)、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量。观察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gB)、计算Kt/V值评估透析充分性等,计算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IBw%)并作营养评价,分析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①营良好组、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及重度营养不良组患者间ALB、PA、TF、AMC、HgB、Kt/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良好组与轻中度营养不良组TSF、IB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营养良好者48.2%、轻中度营养不良者42.9%、重度营养不良者8.9%。②营养良好者死亡率11.1%、营养不良死亡率31%,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组死亡率20.8%、重度营养不良组死亡率80%,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较好者。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1.8%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较好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膳食问卷调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价. 结果SGA评价:营养状况正常43例(占63.23%);中度营养不良19例(占27.94%);重度营养不良6例(占8.82%).营养正常组与中度营养不良组相比较,体质量、每日能量摄入、上臂围、上臂肌围、白蛋白(ALB)、前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正常组与重度营养不良组比较,除上述差异外,年龄、透析龄、每日标准体质量蛋白质摄入、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透析龄、每日标准体质量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有关,应对血透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饮食护理。方法 :运用SGA评估分级法和生化指标对 12 5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参照Deskey标准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三种。结果 :12 5例中营养良好 5 8例 ,轻—中度营养不良 4 5例 ,重度营养不良 2 2例 ;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者 6 2例 ;胆固醇低于正常者 76例。结论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原因的分析 ,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护理 ,这对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主观评定法(SG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方法 使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估分级法),参照Deskey[1]标准对52例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52例病人中营养良好者14例,轻中度营养不良29例,重度营养不良9例,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3.1%.结论 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应同时纠正和治疗营养不良症.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饮食指导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饮食护理。方法:运用SGA评估分级法和生化指标对125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参照Deskey标准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三种。结果:125例中营养良好58例。轻-中度营养不良45例。重度营养不良22例;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者62例;胆固醇低于正常者76例。结论: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原因的分析,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护理,这对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脏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血透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价MHD患者营养状况,根据MQSGA评分(〉10分者判为营养不良)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并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问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结果86例MHD患者中,有42例患者MQSGA评分≤10分,纳入营养正常组;11~20分者有42例,21~35者有2例,共44例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1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3%;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的年龄、Kt/v、Alb、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血白蛋白可作为反应机体营养状况的可靠生化指标,而年龄、微炎症状态、透析充分性是影响MHD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为制订合理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诊治的6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定量主观营养评估(MQSGA)及实验室生化检查来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对可能影响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共有32例发生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6%。32例营养不良患者中,轻中度23例(71.9%),重度7例(21.9%),极重度2例(6.2%)。蛋白质摄入不足、老年、透析不充分及腹膜炎症状态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有关。两组患者血肌酐、白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上臂肌围(MAMC)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蛋白质摄入不足、老年、透析不充分及炎症状态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方法加强营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与其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平衡及Treg、Th17相关性。方法 使用主观全面评定量表中营养状态评分对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500例进行营养评估,根据患者营养评估结果随机抽取其中营养状态优者162例,营养状态良者161例,营养状态差者177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营养状态优组(40例)、轻中度营养不良组(40例)、重度营养不良组(40例)。观察不同组别患者营养指标,Th1/Th2、Treg/Th17免疫平衡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营养状态优组TP、ALB、Hb、白细胞介素(IL)-2、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Th1细胞表达、Th1/Th2显著高于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及重度营养不良组(P<0.05),轻中度营养不良组显著高于重度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状态优组运铁蛋白(TF)、IL-6、IL-10、IL-5、Th2细胞表达低于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及重度营养不良组(P<0.05),轻中度营养不良组显著低于重度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与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94例MHD患者采用低钙透析液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测定甲状旁腺素(iPTH)、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尿素氮(BUN)、肌酐(Cr),计算蛋白分解率(nPCR)和蛋白日摄入量(DPI),对于合并SHPT患者,首先对患者进行主观营养评估(SGA),包括近期体质量变化、消化道症状、皮下脂肪厚度、肌肉消耗程度和水肿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检查,采用综合营养评估法(GNA)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并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和营养不良2组,分析iPTH在2组间有无差异,观察iPTH与各营养指标之间关系。结果94例MHD患者中发生SHPT 86例,其中营养良好组36例,营养不良组50例。与营养良好组比较,iPTH水平在营养不良组明显增高(P<0.01);iPTH与多个营养指标密切相关,与Alb、PA、nPCR、DPI、Cr呈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SGA、GNA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SHPT是导致MHD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纠正SHPT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