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摘要男,45岁。1 a前因撞伤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来我院拍片示骨折,手术切开内固定,现病情恢复良好,拍片示骨折愈合,来院取内固定,门诊以左胫腓骨骨折术后于2007-07-16收入院。查体:T 36.7℃,P 76次/min,R 19次/min,BP 140/80 mm Hg,既往无药物过敏史。通知2007-07-18行左胫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2-03/2006-05确诊为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31例,对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31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无感染、关节面塌陷,力线丢失等情况发生.结论:采用双钢板联合内固定能为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提供良好的力学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的指导下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结合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全部采用后路和前外路、后路和前内侧联合入路,后路小钢板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固定,同时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12例,功能复位8例.1例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后愈合.20例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5~9个月,平均7.8个月.优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可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MIPPO技术结合前后联合入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骨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6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35例采用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多轴锁定钢板技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内翻和后倾角变化等各项参数.[结果]试验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91.8±10.3)与膝关节活动度评分(113.5±47.4)显著优于对照组(82.2±11.9/102.6±43.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47,2.382,P<0.05),试验组术后、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倾角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方便的复位,且内固定稳定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不同内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平台位移、钢板应力的分布规律,探讨符合力学原理的最佳内固定及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在有限元相关软件中建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模型,并分别建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四种钢板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模拟体重60 kg的成人双足站立(250 N)、单足站立(500 N)、慢走(1000 N)、快走(1500 N)四种工况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四种固定方式下胫骨平台位移、应力分布及钢板螺钉承受应力情况.[结果]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形象逼真、接近临床实际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钢板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四种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为500 N、1000 N、1500 N时,外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都最大,内侧钢板固定模型较外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小,后侧钢板固定模型较内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小,双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最小;随着载荷增大,四种固定方式下钢板螺钉承受的应力值也随之增大.[结论]利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有限元模型及钢板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能有效模拟骨折真实情况,指导临床治疗.采用双侧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时的平台轴向位移最小,承担的应力最大,稳定性最好,是最可靠的固定方法;采用单一钢板固定,则后侧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时的平台轴向位移最小,承担的应力最大,稳定性最佳,固定最为牢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及三维CT重建,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180 min,平均125.3 min.术后获3~12个月的随访,平均9.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伸膝0°~5°,屈膝110°~120°.发生早期皮瓣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根据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优8,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3%.结论 以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为指导,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适当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能获得满意疗效.三柱固定理论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侧入路应用解剖锁定钉板系统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8-10-2010-12对15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侧入路解剖锁定钉板系统固定.结果 15例均获5~26(平均13)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SS评分标准:优12例,良3例.复查X线或CT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无明显塌陷.结论 后侧入路解剖锁定钉板系统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影像学分类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经X线拍片检查和临床手术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胫骨外侧平台损伤30例,占65%,其中3例合并腓骨头骨折;胫骨内侧平台骨折12例,占30%;胫骨内、外髁骨折2例;髁间嵴骨折2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骨折的第二位最常见类型(居膑骨骨折之后).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是依据骨折部位和较大骨折块移位情况.单一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多达55-70%.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或3型.当怀疑胫骨平台骨折时,标准AP位和侧位照片上未发现时.则应加照斜位片,或加作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女,43岁。因车祸致右踝疼痛流血活动受限1h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表情痛苦,右踝内侧可见一长约10cm近似横行皮肤裂口,内踝骨折端外露,右踝关节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存在,末梢循环良好,X线片示右内踝骨皮质不连续,诊断为右内踝开放性骨折,急诊给予行清创缝合内踝骨折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术前消毒抬腿时发现右小腿上端反常活动,术后第2天补摄右膝X线片示右胫骨平台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过程、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 1992~ 2 0 0 0年我院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5 6例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适当的内固定和植骨、术后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的关键。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2008年3月用超膝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术后64 d股骨远侧钉道处发生软骨肉瘤,国内杂志鲜有相关报告,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4岁,因重物砸伤右膝部,疼痛、出血、畸形、不能活动,4 h后就诊.查体:右膝后侧有-8 cm×6cm伤口,胫骨骨折端外露.拍CR示,右胫骨平台骨折呈粉碎状,股骨远端骨质正常(图1),人院诊断"右胫骨平台开放粉碎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膝关节后内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4~ 55岁,平均36.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高处跌落伤6例.骨折类型:后内侧骨折8例,后外侧骨折2例,后内、后外侧髁同时累及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5.4个月),1例术后发生创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失效,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DeCoster等的评价方法评价复位情况:优8例,良5例,中2例,差0例.骨折愈合后行膝关节HSS评分71~ 94分,平均89.6分.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暴露直接,复位固定操作方便的优点,疗效确切,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效径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2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无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无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1例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抗感染、换药后愈合.术后12个月按HSS评分平均87.7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直:0°~1°、屈曲:123°,无内外翻畸形.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理论,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 ,并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收治的43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3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病人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随访2年优良率达95%.结论 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同时术后早期CPM锻炼对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春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7):1255-125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7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临床资料完整并有良好随访的51例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5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8个月(9~54个月),有25.5%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大于5 mm和/或轴向对线不良>5°)。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可能与患者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粉碎与移位程度、内固定方式、植骨情况及功能锻炼与负重时间有关。【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解剖复位后足量植骨、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保持平台高度不丢失、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男,45岁.因车祸致剑突下完全瘫痪、左胫骨平台、腓骨骨折3 h入院.查体:剑突平面下感觉、运动完全消失,病理反射、生理反射均未引出,左膝关节肿胀伴畸形,可闻及骨擦音,反常活动,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MRI示:T2像上胸4髓内高信号.入院诊断:(1)胸4脊髓损伤伴截瘫;(2)左胫骨平台、腓骨骨折.入院后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输注、脱水、左下肢长腿石膏固定等,72 h后发现足趾苍白,无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消失,打开石膏见膝以下皮肤尸斑样改变,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趾端侧切口试验(+),考虑动脉损伤,急诊行动脉探查术,术中见动脉被骨折块压迫,血管壁挫伤长约5 cm,腔内血栓形成,小腿肌肉坏死,血运修复重建时机丧失,行股骨中下段截肢术.  相似文献   

17.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阳  侯筱魁  张喆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87-178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Schatzker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复位与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4年,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采用Lysholm评分,优良率88%。结论:CT扫描有助于全面评价胫骨平台骨折。适当的手术时机和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良好复位以及内固定物的正确应用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龙发伤科七味片对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愈合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解放军第四十三医院骨科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4-01/2005-02间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2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对照组108例。观察组手术当日开始口服龙发伤科七味片,2片/次,3次/d;对照组手术当日开始口服三七丹参片,3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服药15d。观察两组病例疼痛、压痛、纵叩痛、肿胀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参与观察的患者254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止痛有效率98.0%,消肿有效率98.6%,促进骨折愈合有效率96.6%,疼痛、肿胀、骨折愈合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观察组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13.361,P<0.01)。结论龙发伤科七味片对胫骨下段骨折术后愈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项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膝外侧手术入路,于外侧半月板与胫骨平台问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外侧平台.于腓骨前缘胫骨髁下面胫骨前方皮质骨开窗,通过此骨窗用骨科冲头器械将压缩的关节面推项复位。干骺端部位形成的骨缺损,取髂骨植骨。下部用钢板作支撑内固定。撕裂的半月板予以修补。如有侧副韧带断裂,则予以缝合修复.结果本组7例,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1年,骨折愈合,胫骨外侧平台关节面平垫,膝关节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内固定钢板于术后1年取出。结论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顶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骨折中常见的一类。多表现为胫骨平台的劈裂和塌陷,Hohl将其分为6个类型。本文重点讨论高能量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情况。1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2~1998年共收治各类胫骨平台骨折85例,对其中8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有6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见表1。 典型病例例 1:男 47岁住院号 313335 X线片号718900 摔倒后右膝剧痛、肿胀,不能行走。摄片示左胫骨平台骨折(Hohl Ⅳ型),经10 d消肿治疗后,在连硬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取髂骨植骨、钢板螺丝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