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CCA)、股动脉(FA)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CA、FA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CA、FA的IMT增厚及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FA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73.1%)高于CCA组(65.1%),C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更高。结论CCA和FA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CCA、FA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86例CHD和46例正常对照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结果 CHD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9%vs17.4%,P<0.01).CHD多支病变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c)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厚[(0.99+0.17)mm vs(0.85±0.15)mm,P<0.01],其斑块积分也较单支病变组高[(2.68±1.82)vs(1.60±1.27),P<0.05].以mIMTc≥0.85 mm预测CHD的有无,其敏感性为72.1%,特异性为76.1%,总符合率73.5%(97/132).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03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103例患者颈动脉IMT≥0.85mm阳性率约68.9%,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平均厚度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多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一支病变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IMT≥0.85mm和(或)出现硬化斑块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定46例正常对照者和86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厚度.结果 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CHD组 (17.4% VS 77.9%,P<0.01).CHD多支病变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厚[(0.99+0.17) mm VS (0.85±0.15) mm,P <0.01],其斑块积分也较单支病变组高[(2.68±1.82) VS (1.60±1.27),P <0.05].以IMT≥0.85 mm预测CHD的有无,总符合率73.5% (97/132).特异性为76.10%,其敏感性为72.1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高危预测因素之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冠心病诊断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T)及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9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动脉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 5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 :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经统计分析 (P <0 .0 1,P <0 .0 5 )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经冠状动脉造影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外周血管测量,对比外周血管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以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股动脉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我院350例患者进行了外周血管检查,检查如发现内中膜增厚,血管内斑块则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在冠状动脉造影如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则提示冠心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斑块与冠状动脉相关性通过统计学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多有改变,表现为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增高。而在颈动脉、股动脉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内中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及积分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存在的指标。对于疑似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超声可作为常规检查,而颈动脉相对股动脉来说可作为一个更为良好、便捷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CAD)患者与非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CAD的关系.方法: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成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n=36)、双支病变(n=33)、三支病变(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AD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AD关系最为紧密,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筛查出伴有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CAD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300例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外周动脉IMT和斑块的超声检测,而后评估外周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冠心病组外周动脉IM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0.94 vs 0.58毫米,颈动脉窦1.27 vs 0.65,股动脉1.47 vs 0.70,P值均〈0.01)。而且三支冠脉病变组IMT值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IMT值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并且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对粥样板块和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且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8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收集冠脉造影检查数据,并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IMT。结果两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别同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检查,缺乏数据依据,应加强两者间数据关系研究,以提高确诊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可作为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对照(CON)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结果SAP组和UAP组的IMT值、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CON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增高(P<0.01);UAP组不稳定型斑块比例显著高于SAP组(P<0.01)。比较两者的检出率,颈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偏低;而粥样斑块形成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较低,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和斑块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129例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和有无斑块,与CAG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比较颈动脉IMT和斑块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50例脑梗死患者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结果27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组CC+CT基因型频率为47.1%,稳定斑块组为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034,95%CI(1.204~3.436)];易损斑块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5.3%,稳定斑块组则为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682,95%CI(1.087~2.603)]。TT基因型和CC+TT基因型CCA的IMT分别为(1.06±0.08)mm和(1.13±0.08)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44,P<0.05)。结论PDE4D基因SNP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浙江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易损和CCA IMT增厚的遗传易患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横截面积(IMCSA)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接受动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智能跟踪血管影像分析系统测量颈动脉IMT及IMCSA,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IMCSA的关系.结果非冠心病者45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39例,多支病变组44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两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均较对照组增厚(P〈0.05),颈动脉IMCSA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的增加,IMT明显增加,IMCSA明显增大,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IMT及IMCSA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计算机智能跟踪血管影像分析系统测量准确,使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