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 (GPi) ,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及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54例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 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的电活动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 ;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 ,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 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 ,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PD患者行STN和GPi切开术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的电活动,术后分析其与震颤的关系和特点,为手术选择最佳的毁损位置提供客观的电生理指标.方法40个PD患者,其中21例PD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GPi切开术和19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STN切开术.病人要求清醒合作且处于“关”状态.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和STN神经元和手术对侧肢体震颤的生物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震颤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在21个针道共记录到184 GPi个神经元单位,其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一致(4~6Hz),R2=0.78(P<0.01).在20个针道共记录到161个STN神经元单位,其放电频率在42~88Hz之间.STN的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一致(4~6Hz),R2=0.64(P<0.01).毁损这些震颤细胞导致震颤症状的消失.结论震颤型PD患者的GPi和STN存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震颤细胞,且震颤和震颤细胞有着内在的关系.对于指导手术毁损的部位和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外侧中间核(Vim)及丘脑底核(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54例PD手术中,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怕电话动频率,幅度,放电 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25例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的电活动资料,分析单细胞的电活动。结果共记录并甄别出258个神经元,44%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相关(R=0.78),确认为震颤细胞,且多数位于Vim(n=75);11%的神经元放电对肢体运动有反应,确认为运动相关细胞。结论VL中的细胞电活动有明确的特点,特别是Vim存在着大量的震颤细胞,为手术靶点的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6.
内苍白球震颤细胞的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特征性震颤与内苍白球(GPi)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 10例PD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神经元和肢体震颤的生物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震颤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在GPi共记录到了112个神经元,有57个(51%)震颤细胞,且主要分布在视束上方4-6mm,其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一致(4-6Hz),R^2=0.71(P<0.01)。毁损震颤细胞导致震颤症状的消失。结论 震颤型PD患者的GPi存在电活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震颤细胞,该细胞的发现和定位,对于指导手术毁损的部位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与帕金森性震颤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19例帕金森性震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Vim切开术的同时,对Vim的神经元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电信号的采集和放大器用四通道微电极放大器系统及PolyView软件,采样频率为7.5kHz。电极阻抗在0.1至0.5MΩ,数据分析包括:神经元放电频率,幅度,放电间期,神经元和肌电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在19个针道记录到189个神经元簇,其中簇辨电活动与肢体姿势性震颤一致的有78个,占41%,这78个VL神经元放电活动与肢体震颤(4-6Hz)的相关系数为R^2=0.68。单细胞分析表明78个震颤细胞群放电频率在6-16Hz,平均放电频率8Hz(n=78)。另外101VL神经元族(59%)紧张型放电在6-35Hz之间,其中19个Vim神经元(19)与运动刺激相关,而16个Vc神经元(16%)与触觉相关,结论:VL核团作为皮层-丘脑-基底节环路的重要中继站,接受来自基底节的输入,参与了原发性帕金森震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准确定位。方法 30例PD患者在行STN电极埋植(8例)或毁损术(22例)时,应用微电极和EMG记录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活动。分析其电活动的特点。结果 在31个记录针道中,共记录到388个STN神经元,其中14%呈紧张性放电,28%呈规律性簇状放电,58%呈不规则或簇状放电。放电频率20~50Hz,平均42.2±11.6Hz。确认震颤细胞,节律为3.8~6Hz,与肢体震颤密切相关(r=0.63,P<0.01)。多数(82%)震颤细胞位于STN中上部分。黑质神经元呈均匀的紧张性放电,放电频率72.5±17.9Hz。结论 STN及其邻近结构存在特征性的电活动,微电极记录技术为STN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op/Vim)神经元振荡活动与PD症状的关系.方法 23例PD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细胞和肢体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与症状的关系.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14个振荡活动神经元中78%伴有震颤节律,并与肢体震颤相关;22%伴有β节律.发现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im,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op (P <0.05).结论 Vim是改善震颤的最佳靶点.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与僵直、运动不相关,提示Vop可以改善PD僵直和迟缓.  相似文献   

10.
书写痉挛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细胞电活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书写痉挛(WC)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L)细胞电活动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10例WC患者在行立体定向VL毁损术的同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VL细胞和手术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分析不同细胞的放电模式和平均自发放电频率(MSFR),并探讨VL细胞放电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结果 在10个针道中共甄别出85个VL神经元,61.2%的神经元呈不规则放电活动,MSFR为(20.3±14.9)Hz,变异系数(CV)为1.38±0.40;38.8%的神经元为紧张性放电活动,MSFR为(44.4±21.5)Hz,CV为0.84±0.11.功率谱相关性分析发现VL细胞放电活动的改变与WC相关(P<0.05,n=12).结论 VL参与WC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在模型猴单侧大脑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模型,随后在立体定向技术下参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将记录的玻璃微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苍白球内侧部(Gpi)和STN内,通过单细胞胞外记录法记录并分析神经元刺激前和刺激时的放电改变情况. 结果 PD猴未注药侧GPi神经元自发放电较规则,放电频率为(44.38±13.66)锋电位/s;注药侧GPi神经元放电频率为(50.57±15.53)锋电位/s,较未注药侧稍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过程中GPi神经元存在4种反应:部分抑制、完全抑制、兴奋和无变化,多数神经元表现为受到抑制,注药侧更为明显,平均抑制率为56.29%±29.66%,高于未注药侧的36.03%±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深部电刺激术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高频刺激对STN神经元异常兴奋性的调控,改变相关的联系核团如GPi或黑质网状部(SNr)的异常功能状态,最终使基底节运动环路正常控制功能重新恢复,进而改善PD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僵直迟缓症状的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方法 25例僵直迟缓为主征的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分析方法,峰间隔分析方法分析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和形式,应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神经元放电周期节律。结果分析了180个信号稳定的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40.6±22.3)Hz;有35.6%(n=64)神经元有周期节律性放电,放电周期节律在β节律内。结论β节律的神经元周期节律性电活动可能和PD僵直迟缓症状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近 50年来 ,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 Vim)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 PVP)以及丘脑底核( S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 ,毁损灶趋向更小 ,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 ,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 ,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 2 %~ 2 5% [1~ 7]。自从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猴模型丘脑底核(STN)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颈内动脉注射MPTP建立PD猴模型。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造模"前后猴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电生理记录显示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在生理状态下为2.03±1.12Hz;在病理状态下为9.58±0.85 Hz(P<0.01)。在生理状态下有20个(20/35,57.14%)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15个(15/35,42.86%)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在PD病理状态下有10个(10/12,85.71%)神经元呈现簇发放电,有2个(2/12,14.29%)神经元呈现连续放电(P<0.05)。生理状态下STN神经元的ISI序列散在分布于30~980ms之间;在PD病理状态下当STN神经元呈连续放电时,ISI分布于50~360ms之间,在15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当STN神经元呈簇发放电时,ISI分布于30~470ms之间,在40ms以下有一个分布密集条带。结论PD猴模型STN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ISI序列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和丘脑底核(STN)作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靶点,对震颤改善的差异。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双侧DBS术的56例PD患者,按照手术靶点的不同随机分为STN组和GPi组。其中STN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 3±10. 7)岁; GPi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3±7. 2)岁。采用国际通用的UPDRS评分表中的震颤评分项目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震颤进行评分。结果 STN和GPi组术后开机未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0. 001)。而两组间震颤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前比较,STN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GPi组与术前开期比较,术后开期服药状态下的震颤评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开机服药状态的震颤改善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BS是治疗PD震颤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无论靶点是STN或GPi。STN和GPi作为治疗PD的靶点,在改善震颤程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仔细分析36例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的病人(帕金森病23例、书写痉挛症10例、痉挛性斜颈2例、全身扭转性痉挛症2例)等运动失调的临床特征,选择正确的丘脑靶核团,运用脑深部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准确定位靶核团,并对其进行微小体积的射频毁损,有效控制了运动失调.结果 全部病人的症状术后立即得到改善,随访2~16个月,1例帕金森病人震颤复发,同一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术后感觉异常并发症.无偏瘫和永久的构音障碍.结论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对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动障碍病1135例手术治疗报告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运动障碍病(MDs)的疗效、适应证、靶点选择和风险。方法 967名8个病种的MDs患者接受了1135例次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靶点选择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腹外侧核和丘脑底核(STN)。通过毁损或脑深部电刺激(DBS)靶点达到症状学治疗的 目的。采用国际通用的疗效评估方法,对特定本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帕金森病(PD)是MDs手术治疗中主要的病种(88.3%),PVP是目前主要的治疗靶点(64.8%),手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初步结果显示STN和DBS对PD的改善程度高于PVP。手术风险为1.8%。结论 手术对MDs有肯定和持久的疗效。STN可能是最具潜力的PD治疗性核团。  相似文献   

19.
本综述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常用靶点的临床应用,目前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GHi)和丘脑底核(STN),根据病人症状可选择不同靶点。Vim DBS对单纯震颤的帕金森病有显疗效,GPi DBS和STN DBS适用于既有震颤和僵硬的帕金森病病人,又适用于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病人,术后可逐渐减少服用多巴胺的剂量。目前认为STN DBS缓解震颤和僵硬疗效要优于GPi和Vim DBS,研究表明STN DBS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它抑制了STN的过度兴奋,使谷氨酸的释放减少,降低对投射区域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可作为DBS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扭转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确认,对16例扭转痉挛病人同时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采用Burke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病人术后全身各部位症状(包括四肢、躯干、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改善率分别为(27.5±6.8)%(、61.2±1.9)%(、71.3±6.5)%。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