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对手术适应征的选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行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早期下地,并发症少等特点。结论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粗隆间粉碎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在接受观察和护理后,患者的行走功能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是内固定术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3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经过一年以上的随访,对术前评估、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人工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行微创技术,创伤小,运动早,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结论人工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21例高龄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与其他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疗效,前瞻性评价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10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对照组采用其他方式治疗。结果108例患者得到平均2 a的随访。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将成为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骨外科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全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住院时间18天,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死亡1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8~12个月,18例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 8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简称BHR)配合八珍汤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配合八珍汤治疗,对照组单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优良率及术后离床下地行走时间。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6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离床下地行走时间比较,治疗组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HR配合八珍汤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9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2例,分别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27例)和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15例),分析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前Harris评分39.7±11.5,术后Harris评分90.5±6.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1.446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2.2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高龄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78~92岁,平均84.5岁,进行手术前基础疾病干预后采用小切口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5年,按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优(90~100分)12例,良(80~89分)14例,可(70~79分)4例,差(<70分)2例。优良率81.2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在控制好基础疾病后采用小切口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卧床时间短,早期康复,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较快之优势。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粉碎性)的价值,我院骨科2003年12月-2006年5月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粉碎性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onⅡA、ⅡB、Ⅲ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期间44例符合该研究条件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组,即观察组(PFNA,n=22)和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n=22),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加符合老年患者实际需要,不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可控,同时可改善术后恢复效果,临床运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老年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这种改良的固定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Evans分型为Ⅳ型伴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其中优13例,良3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这种改良的新型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固定牢靠、下床早、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只要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实用性和推广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高龄人常见骨折,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生率逐渐上升。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仍然是临床骨科的难题之一,高龄患者多伴心肺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老年疾病及骨质疏松,非手术治疗或内固定治疗因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很难达到迅速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解决诸如髋内翻、早期离床、完全负重、疼痛、无力等问题,我科自2005年7月~2008年9月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75岁)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施行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术的初步探讨。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年龄75岁,并有骨质疏松症、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者,共23例。均施行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骨水泥型),采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切口。结果:共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75~89岁,平均年龄82.5岁,均随访8月以上。15例于术后2周拄双拐步行;8例于术后3周拄双拐步行。未发现假体松动、断裂现象。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采用DHS或髓内钉等手术方式。笔者发现,对于患者年龄较大且严重骨质疏松合并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人工股骨头置换,能达到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减少、减少痛苦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10年10月对22例中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行股骨粗隆及股骨矩修复重建并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1岁~56岁,平均48岁,按Eva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都合并有同侧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肢制动,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结果:住院期间无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21例。结论:股骨粗隆、股骨矩重建及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具有治疗骨折的同时又治疗股骨头坏死。恢复患肢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多次手术治疗的优点。对中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rri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月内能获得满意的髋部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后1周Harris评分即有明显上升,术后1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周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且未见重大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及半髋置换组,分别接受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记录术中和术后与手术或内植物有关的并发症、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每个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DHS组在手术时间及输血人数上明显多于半髋置换组(P〈0.01),2组在失血量、输血数量、负重时间及平均Harri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HS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半髋置换组长。术后并发症半髋置换组明显低于DHS组。结论:2种术式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DHS在输血人数及手术时间上高于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加长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例,采用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Charnley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中假体均未出现松动、下沉现象,Charnley标准评定优良率达83.3%.结论:使用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积极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3~5 d。结果28例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根据Harris评分,优8例,良15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满意的方法,能有效减轻髋关节疼痛,减少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高龄(>70岁)患者股骨粗隆骨折进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67例高龄股骨粗隆骨折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7例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顺利完成,置换时间为70~100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为300~550mL,住院天数为12~17d。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未出现患者髋内翻现象,假体没有脱位松动情况。结论: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骨折具有成功率高,术后骨折恢复功能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