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房颤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与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非瓣膜性房颤病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同批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浓度、纤维蛋白原(Fg)浓度,按年龄(<70岁、≥70岁)、左房内径(<40mm、≥40mm)、血糖(<7.0mmol/L、≥7.0mmol/L)、有无高血压(SBP≥14OmmHg和/或DBP≥90mmHg)、房颤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vWF、Fg或D-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除有无糖尿病亚组间Fg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外,在不同年龄亚组、不同左房内径亚组、有无糖尿病亚组、有无高血压亚组vWF、Fg或D-D浓度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房颤类型亚组间vWF、Fg、D-D浓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①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阵发性房颤亚组与非阵发性房颤亚组血浆vWF、D-D、Fg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阵发性房颤有同样的血栓栓塞的风险。②左房内径扩大、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童惠平  李绒 《陕西医学杂志》2021,(7):811-813,817
目的:探讨联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室血栓的检出意义.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131例,行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的有无血栓(前)状态将其分为血栓阳性组(38例)、血栓前状态阳性组(35例)和血栓阴性组(58例).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V1长导联,取20个顺序测...  相似文献   

3.
黎启宁  赖宏 《吉林医学》2011,32(22):4586-458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内皮和血小板功能及β-受体阻滞剂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及同期30例窦性心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的内皮及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且用β-受体阻滞剂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房颤组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溶性P选择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经治疗后,血清vWF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内皮损伤,β-受体阻滞剂有保护内皮功能和抠制心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血栓前状态近期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片段1+2(F1+2)、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气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分子标记物F1+2、v WF、GMP-140、Fg、DD的血浆浓度及Pa CO2明显下降,Pa 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血栓前状态近期疗效显著,可使患者不良预后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P)、P-选择素(PS)、D-二聚体(D-D)、左心房直径(LAD)、射血分数(LVEF)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的关系。方法按食道心脏彩色超声检查(TEE)检查结果将9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房颤血栓前状态组和房颤对照组,再将两组分别再分为哈萨克族和汉族两个亚组,检测血浆中hsCRP、BNP、PS、D-D的浓度,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LAD、LVEF。结果哈萨克族和汉族房颤血栓前状态组hsCRP、BNP、PS、D-D浓度及LAD与房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PS、LAD与哈萨克族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前状态独立相关(P<0.05),而BNP、D-D浓度、LVEF与哈萨克族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前状态无独立相关。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hsCRP、PS浓度水平增高、LAD扩大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栓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82)相对照组(n=78)。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2.88±0.68)g/L,(1.36±1 02) mg/L,(8 78±1.99)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60±0.84)g/L,(1.98±0.98)mg/L,(11.32±2.68)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可能具有抑制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彷珐对我院60例房颤患者及对照组无房颤者20例进行观察,M型心脏超声测定LAD,同时检测其vWF、D-D及Fg浓度。结果房颤患者LAD≥40mm组较LAD〈40mm组的vWF、D—D以及Fg浓度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P〈0.001、P〈0.01);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LAD大小与vWF、D—D、Fg显著正相关,LAD与D—D、vwF的相关性较大(r=0.83,P〈0.01;r=0.72,P〈0.01),而LAD与Fg相关性较小(r=0.53,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越大则血液的凝固性越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脑卒中)分为两组,房颤1组为未发生脑卒中者,房颤2组为发生脑卒中者,每组50例.入选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房颤患者和健康者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1组和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PAI-1、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Fg水平显著高于房颤1组(P<0.05);PAI-1水平在两组房颤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A、PAI-1、Fg水平均与卒中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发生脑卒中者的低纤溶状态较房颤无脑卒中者更为明显,这可能是房颤患者易发生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非房颤且基础心率为窦性心律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房颤组分为高凝组5例及正常组4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信息,对其血栓弹力图、血常规、超声心动图、血凝常规进行检测,对比两组反应时间(R值)、凝固角、房颤抗凝评分(CHA2DS2-VASc)、最大振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一般情况及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结果:房颤组血栓弹力图中R值低于对照组,凝固角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凝固角与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R值与CHA2DS2-VASc评分呈负相关。高凝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反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也能预测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5 4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2 6例 )和血栓阴性组 (2 8例 ) ;另选 3 5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用心脏彩超测定其LA内径 ,用ELISA法测定其TAT、GMP_14 0、vWF、D_D水平 ,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A内径增大 (OR =1.3 74,P =0 .0 42 )、vWF(OR =1.0 3 1,P =0 .0 3 0 )和D_D浓度增高 (OR =7.5 65P =0 .0 15 )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个危险因素中 ,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LA内径 ,特异度较高的是D_D。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 ,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 ,但灵敏度下降。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vWF和D_D浓度增高 ,且D_D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 ,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 ,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凌晨血压升高与血栓前状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血栓前状态(PTS)的关系.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凝固法测量160例EH患者外周血浆Ⅷ相关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并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有44例凌晨血压增高(MBPS组),160例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组),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MBPS组上述指标较NMBPS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组人群凌晨血压增高进一步促进血栓前状态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正常晚孕组)、正常非孕妇(正常非孕组)各30例及40例妊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病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含量等指标。结果: 正常晚孕组及妊高病组PT值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P<0.01),而APTT与正常非孕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高病组中,中、重度妊高病患者vWF、GMP-140和TAT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孕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妊高病组中,中、重度妊高病者与正常非孕组比较Fbg、D-dimer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且随病情的发展而更加明显。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高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对妊高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叶跃红  李兴禄 《重庆医学》2005,34(3):367-368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指标,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类危害生命的疾病寻找实验依据.方法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6项能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种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AT-Ⅲ、PLG活性较正常明显下降,vWF、FⅧ、D-D和Fg明显升高.结论 AT-Ⅲ、vWF 、FⅧ、D-D、PLG和Fg均可作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指标,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8例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1例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血小板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的水平;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房颤组血小板P-选择素[(11.34±3.02)%]的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8.42±2.13)%],P<0.01。房颤组MPV亦较窦律组的显著增高[(12.77±3.25)fl,(10.95±2.02)fl],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显著增加,提示房颤可激活血小板,可能与其血栓前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改变。方法 :选择 2 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患者 (发病 72h内 )、31例Ⅰ ,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 ,测定其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 (vWF)、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和血清C反应蛋白 (CRP)含量。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组血浆vWF含量、GMP 140含量和血清CRP含量均明显高于老年高血压病组及老年正常对照组 ;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含量、GMP 140含量亦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 ,血清CRP含量较老年正常对照组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改变 ;Ⅰ ,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亦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及复律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4例急性房颤患者(〈48h)自发或药物转复后1、3、30天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浓度,并设24例慢性房颤组和24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浓度升高(vWF:急性房颤组137.2±36.9ng/ml,慢性房颤组133.1±25.0)ng/ml,对照组86.7±33.2ng/ml,D-二聚体三组分别为:2.35±2.68mg/ml、1.12±0.65mg/ml、0.39±0.28mg/ml,P〈0.05),复律后30天,急性房颤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其他组(P=0.04),而vWF浓度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房颤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和血栓形成增加,并且可以持续到复律后30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标志物对血管疾病预测价值.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9例,心血管疾病非维持性血液透析组23例(C组),正常对照3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17例(A组)和非心血管疾病组32例(B组),检测血TG、TC、HDL-C、LDL-C、Fg、D-D、vWF、CRP.结果:心血管疾病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1);A组患者TG、TC、HDL-C、LDL-C、Fg、D-D、vWF、CRP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B组、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Fg、D-D、vWF、CRP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与Fg、D-D、vWF、CRP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心电图f波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3例,根据患者发生房颤后有无并发血栓栓塞事件分为血栓组(54例)和非血栓组(109例),所有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f波特征差异。结果:两组心室率和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f波细颤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组,但f波振幅明显降低(P〈0.05);两组f-f间期、f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颤动时,f-f间期缩短,f波振幅降低,心房有效收缩能力减弱,心房内血流淤滞,促使血栓形成。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心电图f波可作为临床有关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筛选标准,以及诊断指标,这一点值得临床加以特别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9.
张葳蕤 《中原医刊》2000,27(6):28-29
常规阿斯匹林治疗 ,是防止房颤患者发生梗塞的方法之一。但是阿斯匹林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目前并不太清楚。因此 ,我们测定了房颤患者使用阿斯匹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 ,凝血机能和纤溶状态 ,以期为临床使用阿斯匹林提供一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3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患者 ,均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年限 0 5~ 2年 (平均 1 2年 )。男性 16例 ,女性 14例。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5 3岁 )。其中 12例为非瓣膜性心脏病 ,18例为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者均为二尖瓣狭窄。其中 3例伴二尖瓣返流。 2 0例年龄配对的正常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年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根据其是否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86例和对照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h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及心脏彩色超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