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说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全身的水液代谢。尿液的排出虽在膀胱,但须肾的气化才能完成。一旦肾的气化失常,可导致关门启闭失常,出现尿频、遗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闭。大便的排泄,虽有赖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也与肾的功能有关。肾阳不足,气化无权,可致关闭不密,则大便下泻;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涸而成便秘。常见的遗尿、尿失禁、尿闭以及慢性泄泻、便秘,都可通过温补肾阳或滋养肾阴而获效。阴之所生,本在九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相似文献
2.
<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告诉人们要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使元气从顺而调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则无法侵袭人体。此外,还说明人体内若正邪相争,内因(正气)是根本,外因(外邪)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关系。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说,阳主气,轻 相似文献
3.
<正>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此语出自明末医学家赵献可所著《医贯·伤饮食论》。医术,系指医家治病之技术。医道,是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体系。术是道的基本体现,道是术的主导,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彰。医之有术,只是实践应用;医之有道,则如高屋建瓴,能运筹 相似文献
4.
正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黄帝内经》注释:本语是指虚证不能用泻法,实证不能用补法。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错,而是必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在临床上虚证的范围较广,从总的概念来看,不外阴虚、阳虚两大类。具体分,又有脏腑、气 相似文献
5.
<正>血无火不升。阴血之运行,周流不息,全赖阳气、即生理之火的推动。若阳气虚损,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加之阳虚生寒,血遇寒则凝,必致血液不得升散而令其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据此,对血虚或血瘀的治疗,常须配以助阳益气之品。"血无火不升"之说,也可用于说明血随火升、血随气逆,以致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甚至中风薄厥的病理机制。治疗当以清火、降气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7.
医道天德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说明医之为道,以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为目的。医生的天职,是帮助人们延续生命健康的。这种道所体现出来的德和天地长养万物的大公无私之德相一致,是佛性 相似文献
8.
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语出自《黄帝内经》。"邪气"包括六淫、疫疠、毒物等外来之邪。"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病邪气的毒力和肌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肌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所谓实证。实证常见于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 相似文献
9.
<正>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此语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明自然界蕴含着纷繁的事物,并且无时不在发生着神奇莫测的无穷变化。追溯这些事物与变化的根源,不外乎天与地二者。天者,其发生变化的基因是无形的六气;地者,其发生变化的基因是有形的五形。在一定条件下,天地之间无形的六气与有形的五行相互交合感应,发生种种质的变化,进而生成自然界缤纷多彩的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0.
正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此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系指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用。阳主动而在外,阴主静而在内。病邪由阳分入于阴分,阳气敛藏,故病者多安静。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而怒。静与怒属情志表现,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一般喜卧安静者,或为阳虚,或为阴盛,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临床当洞察细微,不 相似文献
11.
<正>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此则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之《丹溪心法·癫狂》篇。癫、狂、痫均属于以精神错乱、神志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病机除与痰、瘀、气、火、虚等有关外,与情志刺激也密切相关。故凡治疗此类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始终把精神疗法置于首位。俗谚云:心病还需心药医。必须针对起病之因,善诱开导,排脱疑虑,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战胜疾病的 相似文献
12.
<正>肺为娇脏,既恶痰涎之里,尤畏火炎之烁。肺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易受外邪的侵袭。肺叶晶莹,不耐寒热,故有娇脏之称。若痰湿壅塞于肺,势必气道被阻,宣肃失司,以致吸清呼浊的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喘咳等症。肺叶娇嫩,尤畏火热病邪销烁。热邪内壅肺金,煎熬津液为痰;肺之阴液被灼,则口渴欲饮;清肃之令不行,则气喘息 相似文献
13.
<正>十剂以准规矩,七方以明绳墨。十剂是方剂的功用分类法,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七方是七种组方制度,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但后世对此有不同分类方法,如,《本草衍义》增加寒、热二剂。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张景岳以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而立方剂。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过 相似文献
14.
<正>主发谓之机。主发谓之机。机,事物发生的枢纽:此指有生命生物体器官的作用、机能、有机体。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用古方疗今疾,譬之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民之手,其可用乎。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专门论述古今元气不同之说:古人有言,‘用古方疗今病,譬之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于古今元气之不同也。……天地初开,气化密浓,则受气常强;及其久也,气化渐薄,则受气常弱。故东汉之世,仲景处方,辙以两计;宋元而后,东垣、丹溪不过钱计而已。岂非深明造化,与时皆行者欤?今去朱李之世,又 相似文献
16.
<正>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凡例》中指出: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四子是指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四位著名医学家。汉代的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立伤寒病证各阶段的辨证治疗大法,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其所论,详于伤寒而疏于温病。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详论温热病机,倡用寒凉治法,但于内 相似文献
17.
<正>食薄滋味养脾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所著《友渔斋医话·一览延龄》中指出:食薄滋味养脾气。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若膏粱厚味,饮食无节,必然会损伤脾气,影响脾的健运动能而导致各种消化道疾患。唐代医家孙思邈寿过百岁,是他坚持饮食清淡,戒食肥腻的结果。肾藏精,肾脏的精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之本,如纵欲无度,势必耗伤肾气,损及本元,不仅会引起性疾患和早衰现象,还可因抵抗力衰弱而 相似文献
18.
<正>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清代徐文弼在所著《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中说:"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说明水谷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津液,津液与营气结合,可生成血,血藏于肝,精藏于肾,精血本为同源。肾中之精又可化生为髓,以养脑充骨。因此,人体的气、血、精、髓、津液,在生理上可以互相资生;同样,在病理情况下,也会相互影响。如:津枯可致血枯,血虚可致精亏。 相似文献
19.
正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寒主阴,故人体下部最易病寒。如下焦阳气不足,不能分清泌浊,则大便溏泄,而小便反少。如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则阳痿。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失于固摄,膀胱约束无权,则遗尿。寒邪凝滞于经络,血脉流通不畅,故膝寒足冷。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 相似文献
20.
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守,镇守;使,役使。阴阳互为内外,须臾不可分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阴阳互根。就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就包含阴阳互根的道理。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此生生不息。如果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一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