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脾疏肝饮 [组成] 苍、白术(各)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麦芽(各) 12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青陈皮(各)6克。 [功用] 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每日煎服二次,空腹温服。黄疸加茵陈30克、山栀6克;右胁胀痛加姜黄5克、白芍9克;尿少加猪茯苓(各)15克。预防肝病复发,每月服药七帖,或原方制丸常服,可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男,45岁。一诊(1974年3月12日):腹胀腹痛二年余,二月来腹胀加剧,其状如鼓,按之坚硬,纳少胸闷脘痛,脉细苔薄。劳倦伤脾,脾阳不运,湿浊凝聚。脾为太阴,湿为阴邪。治宜温运化浊。熟附片4.5克(先煎) 桂枝4.5克党参9克炒干姜4.5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乌药12克焦楂曲(各)9克小茴香4.5克(五剂)二诊:腹胀痛稍减,纳增,夜寐不安,脉细舌净。脾病胃亦病,胃不和则卧不安。再守原法,前方加槟榔30克(三剂)三诊:腹胀再减,但腹痛肠鸣加剧,脉沉细,苔薄白。仲景云:“肠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予附子粳米汤合四磨饮,温阳理气,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3.
(1)利湿清热方:生地30克黄芩9克赤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4.5克六一散9克(包)功用:利湿清热。主治:急性湿疹,下肢丹毒,带状疱疹等。方义:本方由龙胆泻肝汤精简而成。生地凉血清热;黄芩燥湿清热;赤苓、泽泻、六散淡渗利湿;车前子、木通  相似文献   

4.
清肺化痰汤治疗小儿肺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以来,笔者用自拟清肺化痰汤治疗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60例中,男33例,女27例。1岁以内的婴儿15例,1~3岁的幼儿36例,3岁以上的小儿9例。其中一周内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胸部拍片正常)的42例,2周内治愈的15例,疗效差者(用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中途改用它药)3例。一、治疗方法处方:大青叶15克桑白皮9克川贝6克紫苑6克冬花6克桔红3克桔络3克杷叶6克僵蚕6克蝉蜕9克甘草6克。加减:病程较久,肺气虚者加南北沙参各12克补气润啼。冬花、杷叶,紫苑改为“炙”止咳润肺化痰。素体脾虚湿盛患者,去紫苑、冬花、桑白皮、加半夏、陈皮、苍术和胃燥湿去痰。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们配制了几种(?)药,治疗头(疒先)或其它(疒先)症。其中二号(疒先)药治疗头(疒先)175例,多数患者在数日或数周内痊愈。二号(疒先)药配方内服方:荆芥9克防风9克菊花12克何首乌15克自芷9克海桐皮9克炒苍耳子9克炒蛇床  相似文献   

6.
二陈丸处方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姜半夏为主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辅以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和中化饮;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佐使,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而黏、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症.此药能祛湿、消痰,使气机通畅,脾得健运,上述诸症可解.此药为水丸,50粒重3克,每袋装9克,口服,每次6~9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此药还有和剂,口服每次15毫升,日服3次.  相似文献   

7.
二陈汤是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的纳化濡养。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聚液成痰,而生诸症。二陈汤加减运用适当,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病证。 【咳嗽】张×,女,7岁.咳嗽近二月,痰多色白,时感气短,纳呆食差,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上泛。治拟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予:广陈皮,法半夏、川厚朴各6克,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8克,炙甘草、浙贝母,秋桔梗各6克。3剂后,咳嗽减轻,胃纳亦增,守上方去厚朴,加炒二芽各8克,又服3剂。  相似文献   

8.
盛夏话葎草     
葎草,俗称拉拉藤。属大麻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野生于田间路边。其性寒味甘苦,具有清暑泄热,利尿,健脾醒胃,退虚热,清热解毒之功。葎草内服可以治疗各种夏季常见疾病;煎汤外洗沐浴,则可防治多种夏季常见皮肤疾患。 (1)治疗夏季低热,乏力,体重减轻,厌食可用:葎草30克,佩兰叶12克,青蒿梗12克,太子参15克,地骨皮15克,荷叶9克,大黄炭9克。每日一剂,煎二次服。  相似文献   

9.
一、胆结石静止期: 1.气郁型治则: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药:胆宁汤(经验方)。方解:茵陈12克、虎杖12克、生大黄后入6~9克,通下利胆清热;青皮6克、陈皮6克、都金9克,三药疏肝理气。青皮入肝胆气分,降泄之力较强,可疏肝导滞;陈皮入肺、脾之气分,能健脾化湿,二皮相伍,相得益彰。郁金为血分之气药,入心、肺、肝三经能凉血行血,行气止痈。  相似文献   

10.
嘎玛·珠尔是蒙医皮肤科临床常用的方剂,其成分: 寒水石(制)35克、雄黄10克、石决明(制)5克、朱砂5克、银珠5克、冰片25克、麝香0.5克各味分别研磨极细末,装瓶备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等作用。临床多用  相似文献   

11.
治偏头痛方     
一、药物组成:珍珠母30克(先煎),龙胆草2~3克,滁菊花9~12克,防风3~5克,当归6~9克,白芍9克,生地12~18克,川芎5克,全蝎2~4只,(庶虫)虫5~9克,地龙9克,牛膝9克.二、适应证:偏头痛。三、制法:将上药(除珍珠母外)用水  相似文献   

12.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本方用竹叶五钱穴15克雪,石膏六钱穴18克雪,半夏三钱穴9克雪,麦冬三钱穴9克雪,人参二钱穴6克雪或党参三钱穴9克雪,炙甘草二钱穴6克雪,粳米五钱穴15克雪穴《千金方》中本方还加生姜雪,水煎温服。治疗伤寒虽已痊愈,肺胃虚热未解,口渴气少,气逆而呕,以及暑邪伤人,烦热口渴而脉虚的病证。本方是从白虎加人参汤变化而成,有清热生津、益气止呕的作用。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人参、炙甘草、麦冬、粳米,益气补虚而生津;再加半夏调胃降逆而平呕,《千金方》加生姜也是增强止呕作用。…  相似文献   

13.
潘辉 《开卷有益》2014,(7):52-52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剂,方药由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12枚组成,是滋阴解肌、辛温解表的轻剂。风寒入侵人体肌表,本应畏寒发热、无汗,如果有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并有鼻鸣、干呕,是由于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的缘故,系表虚证。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风寒在表,治疗应当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正>越鞠丸来源于《丹溪心法》卷三,又名芎术丸、越鞠保和丸。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抚芎调血郁,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栀子古名越桃,川芎古名鞠芎,取此二药名之前缀,命名"越鞠丸"。方药组成:苍术(泔水炙)、神曲(炒)、香附(醋炙)、川芎、山栀(炒)各等分。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500粒重31克,每服6耀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具有行气  相似文献   

15.
聂××,女,33岁。门诊号4-19679。初诊:1975年12月16日。去年9月起,肝区疼痛甚剧,引及背部,放射右肩。外院查肝功能多次正常。胆囊造形检查,无异常发现。胃肠钡餐X线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甲胎一次阳性,嗣后多次复查,均为阴性。目前肝区疼痛难忍,头昏不能仰视,腹胀不舒,面部黑色素斑块沉着,虽经多处医院诊治,未能明确诊断。既往有胃痛史,阿米巴痢疾及白细胞减少史(白细胞最低2000/立方毫米以下)。脉沉细,苔薄。治拟活血疏肝,理气止痛。丹参9克当归9克柴胡6克延胡6克香附9克郁金9克苏罗子9克景天三七30克乳没药(各)4.5克留行子12克细辛3克失笑散15克(包)复诊:1976年1月6日。服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剂21帖后,肝区疼痛明显好转,腹胀巳松,面部色素渐  相似文献   

16.
例一、丛××,女,45岁,干部,1979年7月12日初诊。患者腹泻4日,曾服西药稍有好转,自昨日泄泻加重,昼夜十多次,肠鸣、腹痛,痛则即泻,便热灼肛,有时杂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小便短少,心烦口渴欲饮,胃纳不佳,四肢倦怠,舌质正常,舌苔稍黄而腻,脉沉滑。此乃湿热之邪并走大肠.治宜清热祛湿。使湿从小便而去。方用五苓散合六一散加减:焦白术9克白茯苓12克车前子18克(用布包) 滑石15克霍香12克煨肉蔻10克煨诃子9克砂仁9克泽泻12克猪芩10克黄连6克生薏苡仁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相似文献   

17.
肾结石治验     
卢,男,23岁。初诊(5月3日):主诉:右侧腰痛2月余。病史:患者于今春3月份,忽然右侧腰痛不能转动,至医院B超检查显示,右肾结石1.9毫米。转来中医科治疗。当前症状:右侧腰痛,转动尤甚,胃口不好。有时胸闷隐痛感。检查:右肾区叩痛等,脉象和缓。舌边有齿印,苔薄。辨证:湿热蕴结于肾,发为“石淋”之候。胃亦不和。治则:清利湿热,和胃化石。处方:海金沙、石韦、蓄、车前子、六一散各15克,金钱草30克,生大黄3克(后入),全瓜蒌、虎杖、山楂、谷芽、麦芽、杜仲、知母各10克,七剂。二诊(5月10日):腰痛已止,胃纳转佳,胸闷亦除。效不更方,再服七剂。三诊(5…  相似文献   

18.
正陈某某,女,23岁,2010年12月14日初诊。经期腹痛已二年,每次行经前烦躁不安,头两侧胀痛,胸膈及脊背胀闷不舒;经来腹痛难忍,呕吐腹泻;经期眼睑浮肿,腰酸痛。平时胸胁胀满,噫气,不欲饮食。末次月经2010年12月7日,色黑有块,五天净。脉象沉弦而涩,舌质淡红,苔薄白。印象:痛经。证系肝郁气滞,木失条达,气血运行不畅,冲任经脉受阻,兼有脾肾不足之象。治则:调肝解郁和胃。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柴胡6克,茯苓9克,姜半夏9克,炒积实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笔者用自拟“龙胆二核桃红甘草汤”加减治疗一些“男扎术后并发症”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龙胆草20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桃仁10克红花3克甘草3克功效:清热燥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相似文献   

20.
二妙散     
王伟 《开卷有益》2014,(6):44-45
二妙散载于元代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为清热祛湿剂。方由黄柏(炒)15克、苍术(米泔水浸炒)15克组成。二药共为末,制为散剂,沸水冲为汤,再加入姜汁调匀,口服,日一剂具有清热燥湿、镇痛止痒之功。该药主治湿热下注证,症见筋骨疼痛,两足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湿热带下,下部湿疮以及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可注于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匹配,共奏清热燥湿之效,使热散湿除,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