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秀 《安徽医学》2009,30(5):535-536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NICU收住的20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四磨汤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组、两药联合应用组及对照组。四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四磨汤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四磨汤治疗组总有效率74%,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72.5%,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四磨汤组,红霉素组(P〈0.025及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酌情给予补液、胃肠外营养、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观察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残奶量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残奶量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磨汤联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金双歧为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金双歧(0.5g,2次/天)及四磨汤(每次3ml,每日3次)治疗5天.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金双歧为主早期干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好、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吗丁啉治疗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LBWI)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四磨汤组(A组,15例,)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1.5 ml/kg,3次/d鼻饲;吗丁啉组(B组,15例)给予吗丁啉混悬液0.3 mg/kg,3次/d鼻饲;联合治疗组(C组,20例)同时给予四磨汤和吗丁啉混悬液,剂量同前,3次/d鼻饲。A组、B组、C组疗程10 d。结果:C组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以及住院时间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四磨汤联合吗丁啉治疗LBWI喂养不耐受有较显著疗效,优于单用四磨汤或吗丁啉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血胃动素和胃泌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合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小剂量红霉素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干预治疗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50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其中包括合并HIBD的早产儿23例,此为合并HIBD早产儿组;排除HIBD的早产儿27例,为排除HIBD早产儿组,其中存在喂养不耐受者18例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组;9例喂养耐受的早产儿为喂养耐受早产儿组。以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munoassay,RIA)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喂养前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和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的含量。对1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12例予以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进行干预治疗。结果:①HIBD合并早产者血中GAS和MTL水平均高于正常足月儿和排除HIBD的早产儿(P<0.01);②排除HIBD的早产儿血中GAS和MTL水平均低于正常足月儿(P<0.05);其中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血中GAS和MTL水平与喂养耐受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耐受的早产儿血中GAS和MT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红霉素干预治疗组与其对照组比较,患儿的喂养情况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产儿存在MTL和GAS分泌异常,血中MTL和GAS水平与喂养不耐受有关,红霉素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设立对照组和现察组,对照组采用治疗原发病、静脉营养、管饲喂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口服液,同时观察胃肠动力成熟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动力成熟时间较对照组显缩短(P<0.01)。[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刺激胃肠活动,促进胃肠动力的成熟,提高对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则应用取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比较两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早产儿的全胃肠营养状态,纠正其喂养不耐受问题,降低并发症率,可确保早产儿正常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莫沙必利及妈咪爱防治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方法:2004~2005年住院早产儿107例(未给药组),未给予莫沙必利及妈咪爱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2006~2008年住院早产儿260例(给药组),入院后即给予莫沙必利及妈咪爱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喂养不耐受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给药组、未给药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分别为65例、38例,发病率分别为24.07%、35.51%;喂养不耐受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1.17±3.87)d、(12.92±3.91)d,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分别为(9.05±3.26)d、(11.76±6.28)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莫沙必利及妈咪爱可有效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9.
何学坤  罗晓燕 《吉林医学》2011,32(28):5937-5938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冶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奶量增加、残余奶量、增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渐进式加奶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均采用鼻(或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0.2 mg/kg,3次/d,于喂奶前30 min喂入,疗程5~7 d.结果 治疗组应用西沙比利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为(110±42) ml/kg,胃潴留量为(1.60±0.61) ml,体重增加(1.12±0.51) 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合理喂养、药物干预、早初次哺乳、取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的60.0%(P < 0.05).喂养耐受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 < 0.01和P < 0.05),而初次哺乳时间早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1),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少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喂养不耐受的天数,使患儿顺利度过喂养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补液、胃肠内外营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2.9 %)优于对照组(60.7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药价便宜,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56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5-7d。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妈咪爱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新生儿科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及妈咪爱治疗,观察腹胀消失时间、呕吐停止时间等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妈咪爱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显著,且方法简单、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对45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常规处理;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5~7d。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患儿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i次.A组与B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结果 A组腹胀、呕吐消失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缩短住院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莫海英  许安民 《华夏医学》2009,22(6):1010-1012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2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暖、口胃管饲、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2~8mg·kg-1·d-1静脉滴注5~10d.结果:①观察组疗效(呕吐症状减少、食管钡餐造影返流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②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达胃肠道营养时间、增至出生体重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期间于我院生产的早产儿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剂量红霉素。结果(1)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83%(15/72),对照组发生率为73.53%(50/68)。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经X2检验,p<0.05。(2)对照组发生的50例喂养不耐受患儿予以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结论采用小剂量红霉素对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早产儿的治疗.方法 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肠道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小时内予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次,3次/天,连用28天.观察二组喂养不酎受发生率,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等.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在微生态制剂用于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早产儿的治疗,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