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7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男4例,女3例,年龄14岁-59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外伤史,7例均行CT和MR扫描,1例行CT强化扫描,2例行MR强化扫描。结果:血肿位于颈段2例,发生在胸段5例,CT扫描主要表现为偏向椎管背侧或腹侧连续多个节段的新月形或双凸形高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后病变不强化。MR扫描显示本组有5例血肿位于脊髓背侧,2例位于脊髓腹侧。矢状位呈新月形或条状异常信号,分别跨越3个-5个脊髓节段,7例血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也为高信号,有2例行MR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CT和MR都是诊断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最有效检查方法,二者结合更有利于显示血肿部范围和脊髓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瑞军  赵建国  王革 《重庆医学》2005,34(8):1214-1216
目的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SEH)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近10年来确诊的10例SSEH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28~75岁,50岁以上的8例.常规行T1WI、T2WI矢状位和T1WI横断位扫描.1例进行了Gd-DTPA增强扫描.分析SSEH的MRI影像学特点、相关临床和易患因素.结果血肿位于颈段的有1例,位于胸段的有6例,位于腰段或腰骶段的有3例;血肿位于脊膜囊后方的8例,位于脊膜囊后方向两侧伸延至椎间孔或椎弓根区的有2例.与脊髓相比,4例T1WI呈等信号,6例T1WI呈偏高信号或高信号;8例T2WI呈高信号,2例呈等、高混杂信号.7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未发现血肿以外的其他病变.发病后6d MRI初检的1例患者行Gd-DTPA增强扫描前后血肿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成像检查对SSEH的诊断定位准确,特异性高,诊断价值大,可以作出SEH诊断或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 的磁共振(MRI)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方法 搜集10例急性SSEH患者,于发病9 h至3天后分别行MRI检查, 3例行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 10例SSEH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5例;均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累及2~6个椎体节段;血肿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4例、颈胸交界部3例、胸腰段1例.血肿呈梭形及长条状,在T1WI矢状面9例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略高信号;在T2WI矢状面和轴面5例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5例表现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血肿与脊髓间可见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2例血肿可见边缘斑点或环形强化. 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及脊髓挤压受损程度,对血肿的鉴别诊断也有重要价值,是急性SSEH 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6例T1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5例位于胸段椎管内,1例位于颈胸段,均沿脊髓长轴生长。2例位于脊髓背侧,呈钳状包绕脊髓,4例位于脊髓侧后方,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10例非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常规MR平扫,其中7例行MR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MR复查证实。结果血肿发生于颈段4例,颈胸段3例,胸段3例;血肿位于脊髓背侧8例,腹侧1例,腹侧背侧均有血肿1例,血肿形状7例呈梭形,2例呈环状、条形,1例为长圆形;术后证实血管出血2例,血管瘤2例,血管畸形1例,急性期血肿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亚急性期血肿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呈等信号。强化方式因出血原因、时间而有所不同。结论 MR是诊断非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最有价值的手段,可准确显示病变范围,正确判读血肿时期,并对分析出血原因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髓外硬膜外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转移瘤MRI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cobb综合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附件、椎体、椎管内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迂回、流空血管影;淋巴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围管"征;骨髓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肉瘤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MRI 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脊髓受压移位明显,分界清晰;恶性小圆细胞瘤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脊髓信号,病灶中心可见小囊状T1、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周围软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可作为髓外硬膜外肿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单纯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Pure spinal epidural cavernous hemangiomas,PSECHs)的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SECHs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结果 8例患者中,位于颈胸段者2例,位于胸段者3例,位于胸腰段者2例,位于腰段者1例。7例均发生于硬膜囊背侧,1例发生于硬膜囊右侧。纺锤状形态者6例,结节状者2例。病灶信号强度在T1WI基本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及不均匀环状强化。2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短T1、稍长T2脂肪信号影。2例PSECHs伴血肿形成,血肿呈短T1、短T2信号。6例脊髓明显受压,轴位T1WI病灶呈"钳"包绕脊髓。结论PSECHs虽是少见肿瘤样病变,根据病变的定位、形态、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87-889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本组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4例发生在胸段脊髓,5例发生于颈段脊髓,2例发生于腰骶椎。肿瘤大小约为23.5cm,4例有局部钙化。典型的脊膜瘤T1WI显示等信号;T2WI为等或低信号;3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1例同时伴有脑膜瘤。T1WI增强扫描21例肿瘤均显著均匀增强。结论:椎管内脊膜瘤在MR图像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及信号特点,T1W1等信号,T2W1低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脑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行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脑膜瘤,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缘、信号特点、邻近脊髓及硬脊膜情况及增强后表现。结果:肿瘤位于颈段6例,胸段7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2例,硬膜外1例,肿瘤均边缘滑楚,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Gd—DTPA增强后肿瘤脊髓面可见强化带,硬脊膜增厚可表现为“硬膜尾征”,瘤体具一定的强化特征。结论:椎管内脑膜瘤表现与颅内脑膜瘤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间隙,多见于脊髓背侧或外侧,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最后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在硬膜外血遥MRI表现。方法 6例经手术证实的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使用Siemens1.0超导性MR系统行SE序列成像。结果 超急性期T1W1略低信号,T2W1高信号,急性期呈T1W1不均匀等信号。T2W1呈不均匀等高信号,亚急性期呈典型的T1W1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T2W1不均匀等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了扭曲强化的血管,结论 MRI检查可确诊自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的鉴别。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磁共振表现。结果磁共振定位正确率100%。5例神经鞘瘤T1WI呈略高于脊髓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信号呈中高程度强化,3例见有神经孔扩大,其中1例位于腰骶部椎管内,呈串珠状,2例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信号相访,2例脊膜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T1WI及T2WI均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2.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横贯性脊同须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及MRI确诊的11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MRIT1WI、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后的具体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1例位于颈延髓,7例位于胸髓及颈髓下端,2例累及颈胸腰髓,1例位于脊髓圆锥。T2WI脊髓中央呈长T2高信号,平均长度为5个脊髓节段,占据脊髓2/3以上横断面积。T1WI相脊髓轻度增粗,增强后脊髓呈间断性条状及斑片状强化,且表面强化为主,无占位效应。结论:MRI是检查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表现,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超急性期SSEH的临床及MRI资料,讨论误诊原因,鉴别诊断。结果首发症状均出现典型脊背部突发胀痛,继之出现进行性下肢麻木,活动功能障碍。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7例均无明确外伤和凝血机制障碍病史,1例手术中发现蔓状扩张动静脉血管。7例SSEH,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2例、颈胸交界部2例、胸腰段2例,均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血肿呈梭形。在T1加权序列(T1WI)矢状面6例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略高信号;在T2加权序列(T2WI)矢状面和轴面,7例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血肿与脊髓间可见线条状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2例血肿可见边缘斑点或环形强化。本组4例误诊的原因:平扫时血肿信号不具特征性;活动性出血所致血肿增强征象不典型。结论超急性期SSEH具有不典型MRI表现,容易误诊,但结合起病时间及血肿MRI信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5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MRI的表现,提高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位于胸段椎管内硬膜外,硬膜受压但完整,其中上胸段2例,中胸段2例,下胸段1例.术前定位准确5例(准确率100%),定性准确4例(准确率80.0%).肿瘤的MR信号由脂肪和血管两部分构成,肿瘤在T1WI呈高或中低信号(与血管含量有关),T2WI为高信号,未见血管流空影,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血管脂肪瘤的大小、形态、内部情况及与邻近硬膜囊的关系,对于病变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MRI对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近年来我院8例确诊动静脉畸形病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胸椎椎管内5例,腰椎椎管内3例,所有病例均为确诊病例,病灶MRI表现为串珠状,蚯蚓状流空影,沿脊髓长轴走行,3例短T2WI,长T1WI信号,2例等T2WI、等T1WI信号,3例混杂信号。相应脊髓节段增粗,部分病灶周围可见水肿表现,病灶增强扫描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MRI可以早期发现椎管内动静脉畸形,对其定性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结果28例中12例位于颈段,5例位于胸段,11例位于腰段。血肿累及1~11个椎体高度,平均3.5个椎体高度。血肿呈短T、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1者8例,呈等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16例,呈等短混杂T1、短T或短长混杂T信号者422例。血肿在T1WI上均与脊髓间有低信号线相隔,T2WI上与蛛网膜下腔间有低信号线相隔者12例,不明显者16例。结论MRI对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显示,明确范围及对脊髓受压损伤程度等有明显优势,是目前评价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岗  刘文义 《黑龙江医学》2007,31(4):297-298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28例患者69个椎体受累,单椎体4例,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0例,4个椎体以上3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31个,混杂低信号38个。T2WI及T2-TIR呈均匀高信号33个,混杂高信号36个。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21例32个椎间盘受累。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TIR呈不均匀高信号。(3)椎旁寒性脓肿19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T2-TIR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称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4)6例8个椎弓根受累;6例脊髓受压。结论 MRI多平面成像有利于观察脊柱、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钟文美 《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105-107,110
目的分析慢性骨髓炎的MRI表现,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慢性骨髓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患侧骨x线平片及MR检查,其中6倒同时行MR增强扫描检查。结幂l1例慢性骨髓炎中,6倒位于股骨,2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锁骨:MRI显示病变多位于骨干近干骺端,范围广泛、边缘模糊,骨干增粗、部分变形,骨皮质多不规则增厚,边缘毛糙;8例骨髓腔内可见脓肿形成,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壁厚,边缘稍模糊,增强扫描明显环形强化,脓肿周围骨松质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模糊;1例局部可见软组织团块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见肉芽肿形成,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中央可见不规则长T1稍长T2信号坏死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区不强化:3例病例可见死骨形戊,4例见骨膜水肿,2例见骨膜增厚,5例见骨膜新生骨形成,3例见窦道形成,1例见骨包壳形成;周围肌肉间隙模糊,内均可见条索状或片状长T1长T2信号。本组中,10例患者MRI诊断明确,1例同时不除外骨纤维结构不良。结论MRI显示慢性骨髓炎的脓肿、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改变及窦道优于X线,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进行疗效评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I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发生在颈髓4例,颈胸髓同时受累3例,单纯胸髓受累2例。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以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