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吉林医学》2018,(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中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微创手术组(48例)和内科治疗组(32例),所有患者入院48h内和治疗3周后行DTI检查,以大脑脚、内囊区域为敏感区域,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弥散张量纤维束图像(DTT),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及A、B两个亚组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结果:治疗3周后复查DTI显示,CST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微创手术组患者CST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内科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及A、B亚组在治疗3周后FA值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微创手术组FA值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亚组FA值显著高于A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及A、B亚组在治疗3周后FG值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微创手术组FA值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亚组FA值显著低于A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有效评估中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明确CST受破坏情况和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4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42例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按金谷春之分级 :Ⅰ级 4例均恢复良好 ;Ⅱ级 9例恢复良好率为 6 6 .7%;Ⅲ级 12例恢复良好率为 41.7%;Ⅳ级 17例恢复良好率为 2 3.5 %(H =8.92 85 ,P <0 .0 5 )。根据 1980年Kitamura分型 :壳核型 12例病死率为 0 ;壳核 内囊型 17例病死率为 17.6 %;壳核 进展型 9例病死率为 6 6 .7%;脑室型 4例病死率为 75 .0 %(H =14 .40 83,P <0 .0 1)。从发病至手术时间 :超早期手术 ( 8h以内 ) 19例 ,恢复良好率为 6 3.2 %,早期手术 ( 8~ 2 4h) 18例 ,恢复良好率为 38.8%,延期手术 ( 2 4h以上 ) 5例 ,恢复良好率为 0。 (H =9.7935 ,P <0 .0 1)。结论 临床病情分级是决定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对Ⅲ、Ⅳ级 ,且发病急 ,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的重症患者 ,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血肿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提示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高血压脑出血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运用DTI技术测量1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患侧受损CST区及对侧对应部位CST区FA值,并分析FA值之间、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患者的患侧受损CST区FA值均低于对侧CST区FA值,两侧CST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CST区FA值降低百分比与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受损CST区FA值的降低值能量化地反映CST区的受损情况,CST区FA值降低百分比能够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比较小骨窗微创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的近期与远期疗效。②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63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组(186例)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17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颅内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时间,GCS与ESS评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采用ESS评分和BI评价。③结果术前两组年龄、性别、颅内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时间、CCS与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ESS分数迅速增加,术后12个月小骨窗微创手术组ESS为(83.67±16.90)分,明显高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ESS(69.50±20.8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骨窗微创手术组的恢复优良率也显著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P〈0.05)。④结论小骨窗微刨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远期效果好特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6.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从 1 997年 6月至 2 0 0 1年 1 2月 ,我们应用CT定位、微创钻颅穿刺抽吸血肿 ,以及局部尿激酶注射溶血块技术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3 6例 ,并将同期内科保守治疗 45例和因该疾病转我科开颅并血肿清除 1 3例 ,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研究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及方法1 .1 临床资料高血压脑出血 94例 ,男 59例 ,女 3 5例 ,平均年龄 58.6岁 ,所有病例均为基底节区出血 ,出血量为 3 0~ 1 0 0ml,其中有 3 7例破入脑室 ,神志呈昏睡至中度昏迷。分三组进行治疗研究 ,第一组 45例 ,出血量为 42 .68± 8.68ml,行保守治疗 ;第二组 1 3例出血量为 58.83± 6.…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结构和脑白质束形态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利用DTI可以观察脑内白质病变对脑内白质束形态和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组织病变的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7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通过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病死率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死率4.71%(4/85),对照组病死率7.06%(6/8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7.09±2.38)分,治疗后为(9.83±2.3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6.22±2.74)分,治疗后为(8.35±3.61)分;两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临床效果较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录2010年7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且脑出血患者12例为实验组和选择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例做为对照研究.分别进行DTI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DTI数据采用t检验;各个时间点数据之间的两两比较用LSD方差分析法.结果 所有实验组患者在DTI的FA图上,同侧病灶锥体束平面上,均可见信号减弱.FA值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明显减少(P<0.01),而MD值却无明显变化.结论 DTI不仅可以以可见的图像清楚地显示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还可以用数据的形式精确量化这种损害的程度,并发现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有可能阻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 (23.36±7.24) 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和发病后14 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并根据CST完整性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在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 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结论 微创治疗可以提高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2.
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8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抽取32例行超早期微侵袭手术。30例超早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26例行缓期微侵袭手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超早期微侵袭手术组病人病后1周内意识障碍明显好转率高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近期疗效优良率高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结论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神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预后优良等优点,是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软通道微创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CT检查结果,依据血肿的形态、位置、大小并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将软通道引流管顺利置入到血肿区域进行液化引流,清除血肿。结果 243例患者出院210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3.6%;对出院的156例患者随访半年,以ADL评估神经功能,ADL1为78例(50%),ADL2为41例(26.3%),ADL3为24例(15.4%),ADL4为8例(5%),ADL5为5例(3%)。结论应用软通道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及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 (SSS)对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SS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BI) 作为患者术后的随访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无差别,术后1周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1个月后S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而GOS评分 (P=0.212)和BI (P=0.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SSS (P=0.027)、GOS (P=0.019)以及BI评分 (P=0.00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易操作性、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等特点,而且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软通道和硬通道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1例,使用硅胶软管,B组39例,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分别对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并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死亡率、再出血及气颅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和气颅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超早期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23例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解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清除血肿、完善止血,侧裂池放置引流管,骨瓣复位,术后第1天头部CT检查。结果 23例患者中血肿清除超过90%19例(82.6%),血肿清除70%2例(8.6%),再出血2例(8.6%).术后1周显效18例(78.3%),好转3例(13.0%)。术后死亡2例(8.7%);随访6~28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I级6例,II级13例,II级1例,IV级1例。结论超早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高血压基底节出血(25~45ml)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所致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的效果,为临床早期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8例高血压所致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14 d血肿、脑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14 d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同时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轻度依赖的总有效率73.53%,高于对照组的44.12%(P<0.05)。结论:早期微创穿刺碎引流术治疗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评估其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本院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研究组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检测其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①手术情况:研究组手术用时(12.34±5.54)min,术中失血量(40.31±10.27)mL,下床活动时间(5.04±2.82)d,住院时间(16.30±2.61)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4.08±1.35)分]低于对照组[(6.49±1.13)分],BI评分[(60.63±8.08)分]高于对照组[(46.82±6.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89%(34/37)高于对照组72.97%(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炎性因子:术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hs-CRP(7.14±3.05)mg/L、IL-6(14.18±3.16)ng/L、TNF-α(40.10±3.03)μg/L,低于对照组[(12.11±3.35)mg/L、IL-6(27.19±3.98)ng/L、TNF-α(53.22±3.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41%(2/37)低于对照组24.3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手术用时及术中失血量,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适宜的治疗措施。方法:应用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例。结果:开颅血肿清除抢救成功12例,抢救成功率66.6%。微创血肿清除抢救成功8例,抢救成功率50%;其中出血8h内手术12例,抢救成功4例;4例在出血后3~5d手术均抢救成功。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量大,中线移位明显,特别是伴有脑疝时,应开颅血肿清除。出血早期因微创术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险,要慎用。出血3d后的患者,出血已停止,血肿已液化,适宜微创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